辦公大樓法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辦公大樓法則是由帕金森(C. Northcote Parkinson)提出來的一種管理規律,是說某個組織的辦公大樓設計得越完美,裝飾得越豪華,該組織離解體的時間越近。
帕金森發現許多生意興隆的公司、影響巨大的組織最初都設在不起眼的地方,住在簡陋的房屋裡,一旦搬進豪華的大廈,便轉入衰退的軌道。例如,國際聯盟大廈、英國議會大廈、凡爾賽宮、布倫海姆宮、白金漢宮、英國殖民部辦公大樓等政治組織的大樓,都是在落成典禮之後,該組織的權勢發生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帶來厄運。
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英國曆史學博士,就學於劍橋和倫敦大學,1957年,他在馬來西亞一個海濱度假時,悟出了辦公大樓法則,後來他將自己思考的結果發表在倫敦的《經濟學家》期刊上,一舉成名。該書於1958年出版以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美國長踞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他的演講更是座無虛席。
為什麼這些以豪華著稱的建築物,會成為這些組織的“陵墓”呢?
用中國傳統文化來解釋,大概有兩種可能:一是濫用民力,加重財政負擔,引起各方的不滿或者反抗,從而動搖權勢的根基;二是風水不好,致其不旺。
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如下推測:一個組織在興旺發達之時,往往緊張而忙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設計和修建瓊樓玉宇,當其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已經完成,想到要修建與其成就相稱的大樓時,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到錶面功夫上。當某個組織的大樓設計和建造得趨向完美之際,它的存在就開始失去意義。完美的樓堂意味著定局,而定局意味著終結。
另一種解釋認為,當一個公司大樓開始修建時,表示市場資金充足,流動性好,企業手上現金多,銀行貸款容易,經濟處於一個上升期,但當大樓蓋好後,經濟周期又向回走了,或者是企業把錢投到了不能生錢的大樓上也會導致企業資金減少,一旦市場不好企業就會遇上危機。
吳王夫差與姑蘇台
公元前492年,夫差戰勝越國之後,便在吳中稱王稱霸,他得意忘形,驕傲起來。他在國內大興土木,到處建造宮室和亭台樓閣,作為他享樂無度的“蓬萊仙境”和長生逍遙之地。
越王勾踐深知吳王夫差嗜好修建宮室,興建亭台樓閣,便運用輔國大夫文種的“伐吳計謀”,用重金財物獻給吳國君王與臣下,使他們財迷心竅,對越國失去警惕。同時又送去美女以消磨吳王意志,送去能工巧匠和建築良材,讓吳國大造宮殿、高臺,耗其資財,乏其民力。
據史書記載:“為修造姑蘇台材料歷經三年才積聚,五年方造成。”吳王夫差在那裡終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他到哪裡,哪裡便有亭台樓閣,住到哪裡,哪裡就有妃嬙、女僕侍奉左右。夫差為了建造姑蘇台,不知耗費了多少黎民百姓的血汗,搜颳了多少百姓的資財。據《吳越春秋》捲九中的《勾踐陰謀外傳》記載:“它使道路常有死者,街巷哭聲不絕,百姓睏乏,軍士痛苦……”
當吳王夫差與美女們沉浸在歡樂逍遙、窮奢極欲之時,越國便展開了對吳國的進攻。在公元前475至公元前473年,越國前後用3年時間把吳國城池團團圍困,使吳國城中斷糧斷炊,百姓饑荒,士兵無力作戰,不堪一擊,越兵輕易而入,很快就占領了吳國城池。最終吳王夫差只能仰天嘆息,後悔當初未聽伍子胥的忠告,使自己陷入這等地步,於是用大巾蓋臉,自刎而死。
而用了8年心血建成的姑蘇台,被越兵付之一炬,成了一片廢墟。姑蘇台的輝煌與兵燹,表明瞭吳國的興衰,歷史記載著過去,啟示著未來。
聖彼得教堂與教皇
教皇尤利烏斯二世(1443—1513年)決定重新建造聖彼得教堂。他的任期是從1503年到1513年的這十年。期間,羅馬教皇的政治權力達到了頂峰。因為奉行好戰政策,尤利烏斯二世也被稱為戰神教皇。但直到尤利烏斯二世去世,聖彼得教堂的設計方案都沒能確定下來。繼任的教皇利奧十世(1513—1521年)批准了拉斐爾的設計方案,但直到100多年後的1667年,工匠們還在搭建教堂廣場上的柱廊。也就是說,在整座教堂完全建成之前,屬於教皇的光輝歲月早已遠去。
法國的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一直被視為太陽王路易十四(1638—1715年)輝煌巔峰的象徵,但其實,王宮的大部分工程是在路易十四統治的晚期完成的,甚至還有一部分工程是路易十四的繼任者完成的。路易十四的主要功績在1679年之前取得。1682年,他的統治勢力達到頂峰,從1685年開始就走向衰落。也即是說,落成後的凡爾賽宮,除了證明瞭路易十四曾經的輝煌,也見證了路易十四的權力衰落。
只能說這個現象的出現背後有這樣的隱患。外在的浮誇會掩蓋最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