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公共新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公共新聞(public joumalism)

目錄

什麼是公共新聞

  公共新聞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稱為公眾新聞,就是以公眾為報道主體,以公眾的生存生產生活及與之息息相關的事物為主要報道內容,被公民大眾、社會各界、各個階層、各方人士普遍關心,共同關註、樂於收看、易於接受的新聞。[1]

  公共新聞按不同的標準可作不同的分類。按事關地域範圍,可分為全球公共新聞(如全球變暖等)國域公共新聞、省域公共新聞、市域公共新聞和縣域公共新聞;按事關人群的多寡可分為人類公共新聞(如生態環境等)和大眾公共新聞(如一國、一省的物價調控、糧食供應等);按社會領域可分為政治公共新聞(如人大選舉、施政方針等)、經濟公共新聞、文化公共新聞、社會公共新聞和生態公共新聞。這些分類只是大致的劃分,各大類別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包容,並沒有清晰的界限。[1]

  公共新聞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的美國新聞業改革運動。公共新聞理念認為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是報道新聞,新聞記者的工作還應該包含這樣的一些內容: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的行動能力,關註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質量,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社會公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閱讀或觀看這些問題。孫旭培教授把公共新聞概括成四句話::“培育和營造公民社會,監督和構建公共領域,報道和指導公共事務,交流和引導公共意見”。

公共新聞的特性[1]

  1、公共性。

  公共性在某種層面上即公眾性,是公共新聞的首要特性。公眾關心的,就是公共新聞關註的。公共新聞不重點關註報道少數領袖人物、領導階層和精英階層,而是將人民大眾作為報道的主角。公共新聞作為廣大公眾的代言人,聚焦公共領域,關切公共安全,展現公共生活,解讀公共政策,培養公共意識,弘揚公共精神,啟發公眾思考,組織公共討論,闡發公共意見,參與公共決策,引領公共事務,彰顯公共利益,維護公眾權益,推動公共進步,營造公民社會,最大程度地實現公眾輿論公共價值

  2、廣泛性。

  廣泛性是公共新聞的第二個特性。公共新聞含義廣闊,報道對象廣大,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黎民百姓,所有公民大眾,包括高級幹部、普通黨員、城市居民,鄉村農民、草根平民、金領白領藍領、工農商學兵等等,都可成為報道的對象;內容廣博,包羅萬象,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只要是與人有關、與公眾有關.新鮮的、有價值、有意義、有影響的事物,都可成為公共新聞報道的內容。公共新聞視野寬廣,視角多維,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厚度。

  3、參與性。

  參與性和互動性聯為一體,為公共新聞的第三個特性。在公共新聞中,媒體不僅僅提供信息,而且採用新興科技手段,設立有獎問答,熱線電話、網頁網站、QQ對話、博客園地、觀眾留言、記者捎話,手機簡訊等平臺,經常和受眾開展交流、溝通和良性互動,給予受眾充分的話語權,讓受眾就公共問題、公共事物、公共政策及媒體的報道發表意見,提出建議,吸引受眾積极參与社會各方面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受眾不再是獨立於新聞之外的旁觀者和局外人,而且是新聞報道的參與者、發聲者和反饋者。

  4、鮮活性。

  公共新聞不呆板,不僵化,不單調,不生硬,不唱高調,不寫套話空話,不板著面孔說教,註重細節,註重平民視角,註重現場紀實,註重故事情節,利用事實說話,去除八股味;內容鮮活充實,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多樣,不掏一格,表現靈泛輕鬆,生動活潑,語言簡潔明瞭,平實質朴;整體上可看性強,可信度高,富有人情味和親和力,引人人勝,為大眾喜聞樂見、津津樂道,能夠激起觀眾的有意註意,保持對新聞更長時間的註意力。

  5、貼近性。

  公共新聞相較於其它新聞,更加緊密聯繫受眾,更多採用群眾的語言,更多列舉群眾身邊的事例,更多表達群眾的心聲,更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工作、學習、生產和生活,更多報道基層和一線的新鮮事物,更加貼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貼近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貼近火熱的建設場景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貼近受眾的情感,利益需要和心理需求,使受眾倍感親切和溫馨,更容易贏得公眾對新聞媒介的信任與信賴。

公共新聞的必要性[2]

  (一)媒介現狀需求

  公共新聞運動在美國發起是作為新聞界面對的社會批評和信任危機的解決方案。媒體、記者一直以來是一個聖神的職業,它擁有強大的話語權。但是,隨著媒體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提高點擊率和收視率,虛假新聞、炒作新聞、有償新聞已經屢見不鮮。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公共新聞的發展為傳媒行業贏得公信力。古往今來,優秀的名記者總是把辦報和國家的繁榮發展聯繫在一起。

  (二)媒體的社會責任

  在我國,媒體代表黨和人民的喉舌,在社會事務中,它必須起到溝通上下的作用,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媒體的觀點和運作不能影響司法機關和政府部門的常規運行程式,但媒體可以在堅持公平、公正的情況下,本著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意識,去促進一些公共事務的解決。媒體的作用不是對事後的現象分析和點評,而是從現象挖掘更深的本質,防止和防範新的公共問題的出現。

  2013年“北京井下蝸居20年”的一則報道得到了受眾的普遍關註。在對這條新聞的報道中,大部分都把精力花在了事件錶面,傾向於報道井下居民生活的艱辛。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是認識問題的客觀規律,新聞報道也應如此。新聞報道不僅要在全面上下功夫,更要在深度上下功夫,新聞媒體就應該以公共新聞中新聞工作者的標準要求自己。如果把這一系列的問題從各個角度加以報道,會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從而促進這類事件的相對妥善的解決,那麼這條報道才會有價值,新聞媒體才會更加被受眾所信任。

公共新聞實踐面臨的難題[2]

  (一)理論上的衝突

  公共新聞作為一種新聞,應該保持客觀中立。而公共新聞中的新聞工作者要求積极參与社會事務的討論,促進公共事件的發展。這裡新聞工作者不是客觀的作為旁觀者,而是涉身其中,這是公共新聞存在最大爭議的地方。但是眾所周知,人是主觀性的動物,沒有任何偏見和主觀傾向的觀點是不存在的。記者、編輯等在選擇被報道事物的時候已經存在了主觀上的選擇與傾向,只要一個新聞事件報道出來都會存在主觀上的選擇,這其中不乏有把關人的偏好,所以在新聞報道中做到絕對的客觀是不可能的。同樣公共新聞也是一樣,只要新聞工作者能夠站在公眾和社會的角度,平衡各個階層之間的關係,本著公平、正義的責任心去解決公共事件,這種新聞是可以存在和發展的。

  (二)現實衝突

  公共新聞不是簡單的現象的報道,而是需要深度調查,對事件的背景、發展過程、結果以及背後的相關聯因素做全面的調查。同時,公共新聞並不僅僅限於調查,而是需要媒體就整個報道做適當的分析,找出能夠解決公共事務的方法。最後還需要對相關權利、行政部門加以監督,以推進公共事件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媒體不單單是事件的陳述者,而更多的是事件的參與者與發動者。這就給公共新聞的操作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公共新聞改善的措施[2]

  (一)培養公眾的參與意識

  公眾參與公共事件,不僅能夠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能夠給媒體工作減輕難度。要想促成公共事件的解決,必須瞭解公眾的需求和想法,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有一些調查工作,如果公眾不配合不參與,公共事件的解決難度相當大。

  (二)加強媒體工作者的職業素養

  在公共新聞發展中,媒體工作者起著樞紐的作用,他們是公共事件的發起者,推動者,甚至是解決者。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是必須的,同時,如何在現代社會面對各種誘惑不動搖,在公共事件中能堅持自己的職業道德,這是一個需要強化的方面。同時,記者是一個雜家,面臨著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公共事件的解決中,深厚的專業素養也是工作必須具備的。

  (三)政策支持

  在中國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和人民在利益上是一致的,媒體就是兩者之間的一個橋梁。公共新聞中新聞工作者推動公共事件的解決,使民聲得以實現,這是一條非常有效解決民生問題的途徑。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給予一定的支持,這包括適當的民聲表達不受限制,媒體的工作受到政策支持,以及相關行政、司法部門的配合等等。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羅小華,曾萍. 公共新聞與地市級電視媒體的新聞定位[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3,5(6):3.
  2. 2.0 2.1 2.2 田苗. 公共新聞在我國的現狀趨勢淺析[J]. 新聞傳播, 2015(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Tracy,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公共新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