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傳遞接受教學模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传递—接受式)

目錄

什麼是傳遞接受教學模式[1]

  傳遞接受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口授、板書、演示,學生則主要通過耳聽、眼看、手記(用耳朵聆聽教師的講解、用眼睛觀看教師的板書、用手記下教師講授要點和板書內容——筆記;對於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來說,主要是耳聽和眼看)來完成知識與技能傳授,從而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奧蘇貝爾認為,傳遞接受教學模式不一定是機械的,“發現式”教學也不一定是有意義的。教學能否做到有意義——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掌握所教的知識(“掌握”意味著不僅能理解,而且能將所學的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死記硬背、機械地生搬硬套、不求甚解;關鍵在於:是否能將當前所學的新知識,和原有認知結構(它保存在大腦的長時記憶內)中的舊知識之間建立起某種內在的聯繫(即新知與舊知之間是否能建立起上面所述的“類屬關係”“總括關係”或“併列組合關係”三者中的某一種關係)。如果能夠發現或找到這種聯繫,這種教學就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是機械的。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幫助或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或找出這種內在聯繫,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把結果告訴學生——稱職教師和不稱職教師的一個主要區別正是在這裡。

傳遞接受模式的特征

  傳遞接受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以教為主”。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特別強調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僅是主動的施教者、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求教師自始至終引導並監控整個教學進程。顯然,這種模式更便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更便於教師組織課堂的各種教學活動,更便於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於對學科知識的系統傳授,有利於對前人知識經驗的學習與掌握,也有利於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更有效地起作用。

  2.對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雖然關註,但有不足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的學習方式並沒有被排除,但卻被置於較次要的從屬位置。儘管在建立新知與舊知聯繫的過程中,學習者也需要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從而需要發揮一定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但是這種主動性與積極性完全是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形成的,和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環境下,獨立而自覺地形成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能相提並論——在前者的基礎上,雖然可以用較短的時間(即以較高的效率)達到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但難以培養出創新的思維創新能力。而在後者的基礎上,則不僅可以較深入地達到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還有利於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即更有利於創新人才的成長。不過,就等量的知識內容而言,為了達到基本理解與掌握,一般來說,前一種教學模式(“傳遞一接受”式)要比後一種(探究式)節省時間,即教學的效率更高一些,而且這種模式還有利於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更有效地起作用。正是因為具有這些優點,所以儘管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存在上述不足,但是在當前乃至今後,它仍然是我們各級各類學校教學中(從小學、中學、職業學校到大學)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教學模式,也是實現課內整合的常用模式之一。

傳遞接受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這種教學模式通常包含下麵四個實施步驟:

  1.實施先行組織者策略

  這個步驟包括闡明教學目標,呈現並講解先行組織者和喚起學習者先前的知識體驗。闡明教學目標是要引起學生的註意並使他們明確學習的方向。先行組織者是利用適當的引導性材料對當前所學新內容加以定向與引導。這類引導性材料與當前所學新內容(新概念、新命題、新知識)之間應存在某種非任意的實質性聯繫,而且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認知同化理論要求,從而能對新學習內容起固定、吸收作用。先行組織者實際上就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與當前所學新內容具有某種非任意、、實質性聯繫的“原有觀念”的具體體現。它是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之間的聯繫橋梁,它可以幫助學習者建立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如第三章所述,和新知與舊知之間存在的三種關係(“類屬關係”“總括關係”“併列組合關係”)相對應,先行組織者也有“上位組織者”“下位組織者”和“併列組織者”三種不同的類型。在實施先行組織者策略的過程中,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以便在後面對當前新知識的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時,能對實施何種“先行組織者”策略作出恰當的選擇。

  2.介紹與呈現新的學習內容

  對當前學習內容的介紹與呈現,可以通過講解、討論、實驗、閱讀、作業或播放錄像等多種形式。學習材料的介紹與呈現應有較強的邏輯性與結構性,使學生易於瞭解學習內容的組織結構,便於把握各個概念、原理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從而使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有明確的方向感,對整個學習內容能從系統性與結構性去把握。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集中並維持學生的註意力。

  3.運用教學內容組織策略

  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地實現對新知識的同化(即幫助學生把當前所學的新知識吸納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除了要運用自主學習策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外。還要求教師應依據當前所學新知與舊知之間存在的關係是“類屬關係”“總括關係”或“併列組合關係”而運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如第四章第五節所述,如果新知與舊知之間存在類屬關係,則教學內容的組織應採用“漸進分化”策略,如果新知與舊知之間存在總括關係,則教學內容的組織應採用“逐級歸納”策略,如果新知與舊知之間存在併列組合關係,則教學內容的組織應採用“整合協調”策略。至於這三種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的具體實施辦法及應用案例可詳見第四章第五節。

  4.促進對新知識的鞏固與遷移

  在實施這一步驟的過程中,學習者一方面要應用精細加工策略與反思策略來鞏固和深化對當前所學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另一方面還要通過操練與練習策略在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來促進對新知識的掌握與遷移。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Mis铭,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