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會計確認標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會計確認標準(Affirming Standard of Accountants)

目錄

什麼是會計確認標準

  會計確認標準是指會計系統予以確認的會計事項所應具有的特征。確認一個項目和有關的信息,應符合四個基本的確認標準,即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

會計確認標準的規範[1]

  一、應符合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會計目標會計程式和方法之間的“橋梁”,對選擇、判斷、確定會計程式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既是對會計信息系統中每個步驟和環節接收加工信息的要求,也是對輸出供使用者使用的會計信息的要求。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因為信息質量的有用性特征,從而使確認、計量具備了較完備的基本標準。

  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是由可靠性(真實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致性等質量特征構成,其中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最主要的質量特征,也是會計確認的基本標準。

  1.真實性。真實性要求每一個會計信息都應當如實反映已經發生的過去的事項或預計(按計劃)將會發生的未來事項;並有可靠的憑證可據以查驗其數據的來源和轉化為信息的計算過程;真實性還包括客觀公正,即應事實求是,不能按照任何個人意志來接收、加工和提供信息。將真實性作為確認的一個標準,就是要通過會計的“初始確認和“再確認”,制止並杜絕不真實、不可靠的經濟數據進入會計核算系統;保障輸入會計系統的經濟數據具有客觀可信的證據;提高列入會計報表的財務或其他經濟信息的質量。

  2.相關性。相關性是指會計提供的信息能夠幫助會計信息的需要者計算過去、現在和預測將來事項的結局,或者去證實、糾正以往的預期情況。從而影響其決策。相關性的核心在於,會計信息必須與其使用者制訂決策的要求相協調。

  由於經濟活動的紛繁複雜。不同使用者的決策和管理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在種類、形式和數量上都是有差別的。按相關性進行會計確認。可以儘可能做到針對使用者的具體需要。確認相關的經濟數據,排除無關的數據。通過對信息的整理、壓縮和改製,最大限度地滿足各類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差別需求。

  會計信息必須同時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才能對經濟決策有用。而在現代經濟環境中。作為會計確認的基本標準,可靠性和相關性也是不可偏廢的。

  二、應符合財務會計核算系統的自身特點。

  如果說財務會計是一個完整的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那麼,會計核算系統則是其最重要的子系統。

  會計核算作為具有基礎性質的信息系統,它生成信息所要經過的信息輸入、信息轉換和信息輸出這3個環節有其內在的本質特征,從而也決定了進行會計確認在技術上要符合下麵的要求。

  1.可用貨幣計量。會計作為全面、系統反映經濟活動的一個經濟信息系統,首先要接收企業大量經濟業務所產生的數據,然而並非所產生的經濟數據都能成為會計信息系統的處理對象。例如企業人員構成、工時利用率、簽訂的供銷合同等。儘管它們也產生數據,但其本身不屬於經營資金運動或已完成的經營資金運動,不能通過貨幣計價或計量,其數據不能納入財務信息。因此不是會計處理對象,不能按會計信息系統的特定規則直接進行加工處理。會計確認時。應當排除那些不屬於會計對象的經濟數據,只對與資金運動有關的、能夠用貨幣計量或計價的經濟數據或加工中的信息予以確認。從而保證了會計信息系統處理對象的質的統一性。

  要說明的是,在會計核算系統中也會有一些非貨幣信息。

  但在處理上,非貨幣信息既不可能、也不需要系統、順序地按會計核算的各種專門方法進行加工,也就是說,它們不必經過嚴格的會計確認。因此,凡不具備用貨幣計量的特征的數據或信息,都不能在會計中予以確認。

  2.應符合會計要素的定義、特征及項目分類的要求。對各項要素在何種條件下才應記錄併在報表上進行披露,這是嚴格意義上的確認。因為會計要素作為會計核算系統的直接處理對象,是形成財務信息的基本單位,對其確認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信息質量。下列標準對於確認各項要素都共同適用。

  (1)被確認的項目僅是通過交易或事項所產生,它們的性質符合要素的定義。

  (2)與該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未來現金流量)流入或流出企業的不確定性能明確的評估。

  (3)對該項目的成本或價值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

  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要符合第一個標準是勿庸贅言的。在應用第二個標準時。還應註意的是,由於與某一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企業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在編製財務報表時必須估計這種不確定程度帶來的影響,因為它將直接影響到確認那一個因素。例如,一般來說,企業的應收賬款都可以得到支付,故將其確認為一筆資產;但若有理由證明其中的一部分將得不到支付時。就要確認一筆費用。在應用第三個標準時,應該註意的是。能夠對所要確認的項目的成本或價值作出合理的估計。合理的估計是編製財務報表所比必不可少的。但若對某一項目無法作出合理的估計,就不能在財務報表中確認這個項目。例如。對一索賠訴訟案件將會給企業帶來的收入。因無法可靠地計量其數額。故雖然其符合資產與收益的定義。也不能在財務報表中確認。再如,對所置資產在持有期間。其現行或重置價值超過歷史成本部分。除非確能可靠地計量。否則應當推遲確認。

  在確認會計要素時,還應對其具體化。這在會計實踐中 表現為對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和特性的數據,要通過某個具體帳戶來記錄;而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和特性的簿記信息,還要藉助於報表的具體項目來表示。

  3.會計確認的時間基礎應是以權責發生制為主,以現金流量基礎為補充的兩者相結合的雙重確認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各種原因,使經濟業務發生的時間與相應的款項收付時間不一致,這就產生了會計確認的時間基礎問題。

  現代會計採用的確認基礎是以權責發生製為主,即以權利已經形成或義務(責任)的真正發生為基礎的,並由此產生了遞延、應付、攤銷分配等會計程式。但財務會計的確認也運用了收付實現制。這是因為:第一,考慮到現金具有較強‘ 的流動性。及時反映和監督現金的動態是會計的一項任務。

  當交易或事項發生時,凡是涉及現金。不論其影響薊企業權責後果如何,都要先行記錄(按收付實現制)而後調整(按權責發生制)。所以在日常的會計處理中,兩種確認基礎缺一不可。第二,目前基本財務報表中,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是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而現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實現製為基礎的。這也說明財務會計不能採用單一的確認基礎。

  三、應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而且還有其特性。這就是在堅持公有制按勞分配的基礎上,建立並不斷加強、改善國家巨集觀調控體系。就是說,要使市場在國家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促使國民經濟按照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持續、快速而又健康地發展。會計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微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巨集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手段。從巨集觀來看,一方面通過會計規範約束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監督微觀經濟主體在法律範圍內進行運作,從而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作所必要的經濟秩序;另一方面,在我國會計核算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會計手段進行,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國民經濟運作中出現的問題,發揮預警作用,以便政府有關部門及時採取措施,更重要的是通過提供可比的會計信息。便於政府部門彙總分析,成為巨集觀經濟管理和調控的信息來源。為此,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會計確認,還應遵循以下標準。

  1.合法性。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都應遵循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有關方針、政策和經濟法規及財經制度。凡輸入會計核算系統的數據。首先要確認數據所代表的有關經濟業務的合法性。無論是對經濟數據的初始確認還是對簿記信息的再確認,都要根據有關法規和制度進行嚴格審核。若發現違法違紀的經濟業務,不僅不予記錄。還應立即揭發、制止。

  並及時提請企業領導和有關部門處理。很顯然,會計確認以合法性為標準。實際上是在會計實踐中實施會計監督職能的具體體現。

  2.可比性。可比性原則不僅是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也應作為會計確認的一個標準。為了保障國民經濟管理和調控的需要。會計對所確認的會計要素帳戶、報表項目應符合國家的統一規定。它們的定義、特性和項目分類作為滿足財務會計核算系統自身要求的確認標準,在不同的企業之間和不同的時期應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所選擇的計量和記錄方法也應一致或基本一致。

  顯然。在會計確認時堅持合法性和可比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會計核算的約束和規範,這兩個標準使得會計信息成為滿足國家巨集觀經濟決策需要的保證。

會計確認標準的創新[2]

  一、傳統會計確認標準及其局限

  會計確認在西方早期的會計文獻中就有論述,但至今對會計確認作出最具權威性定義的當屬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於1984年發表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企業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該公告認為,“確認是將某一項目,作為一項資產、負債營業收入、費用等等之類正式地記人或列入某一個財務報表的過程,它包括同時用文字和數字描述某一項目,其金額包括在報表總計之中。”對於一筆資產或負債,確認不僅要記錄該項目的取得或發生,還要記錄其後發生的變動,包括從財務報表中予以消除的變動。同時該公告認為,確認一個項目和有關的信息,應符合四個基本的確認標準。凡符合四個標準的,均應在效益大於成本以及重要性這二個前提下予以確認。標準是:定義— — 項目要符合財務報表某一要素的定義;可計量性— — 具有一個相關的計量屬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計量;相關性— — 有關信息在用戶決策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靠性— — 信息是反映真實的、可核實的、無偏向的。“會計確認標準作為會計系統予以確認的會計事項所應具有的特征,是現代財務會計核算系統得以運行的有力保障,凡符合標準的會計事項被確認為相應的會計要素並納入財務報表中,不能完全滿足上述標準的信息則被摒棄在財務報表之外。這些標準對於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利用度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近20年來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按照傳統會計確認模式下所生成的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受到越來越多使用者的批評,會計確認模式面臨創新的壓力與挑戰。美國證券交易會(SEC)委員StevenM H Wallman認為傳統的會計確認標準存在如下局限性:“第一,那些潛在的相關項目由於不符合確認標準而被忽略(通常是由於可靠性原因);第二,由於計價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越來越無用的項目卻依然包含在報表當中;第三,人們並不總是清楚為什麼一些信息包含在財務報表當中,而其他信息則被排除在報表之外”。

  二、會計確認標準的創新模式

  Wallman在《財務會計與財務報告的未來之二:彩色方法》文中,對會計確認標準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會計確認標準的選擇應建立在為用戶提供更為有用的信息上。他將原有的單一標準擴展成為一個具有多層次內在結構的會計確認標準體系,其基本構成如下:

  (一)滿足現有確認標準的項目。

  滿足現有確認標準的項目必然是企業最相關、也最為可靠的信息,因此,該標準所確認的信息構成了財務報告最核心的部分— 一財務報表。

  (二)存在可靠性問題的項目

  1.研究開發費用、廣告支出等。按照現行會計慣例這些項目發生時即作為當期費用處理,事實上這些項目通常會形成資產,從而滿足現行確認標準的第一項條件(定義標準)。由於企業必須不斷地對來自於研究開發以及廣告方面的產出進行評估,從而表明這些活動所帶來的未來利益是可計量的。

  2.品牌、企業長期累積的無形價值以及花費在顧客滿意度上的支出等。這些項目同樣由於信息的不可靠性,現行會計慣例拒絕將其作為資產項目予以確認。

  因此,在核心層之外建立一個新的層次,並將該層次的標準界定為那些具有相關性但也許可靠性稍遜的信息。

  (三)可能存在可靠性和定義雙重問題的項目。

  有些行業,顧客滿意度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和可計量性,同時也是企業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具有可靠的特征。另外,顧客滿意度與品牌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也符合資產定義的標準,但在更多的情況下,並非如此,當顧客滿意度是以調查的評價形式表示,或者它不與某一特定品牌相關而是與雇員的服務聯繫在一起時,就很難界定將其確認資產項目。無論如何,顧客的滿意度的信息對於任何一類用戶都具有較高的決策參考價值,因此,應在財務報告中予以披露,將其從第二層次中分離出來,作為單獨的一個層次列示。

  (四)不符合要素定義標準的項目。

  該層次所包含的項目為那些滿足可計量性、可靠性以及相關性標準,但很明顯不符合財務報表要素定義標準的項目。其最具代表性的項目是風險計量實踐。

  當前,企業關註的焦點在於風險管理,風險靈敏度分析必然與企業和財務報表的用戶相關。同樣,儘管還不能完全排除懷疑成分,但基於定量分析風險測試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可計量性和可靠性的標準,特別是當企業在運用風險計量技術方面獲得較多的經驗時,情況更是如此。除了那些開發風險測試項目的企業以外,通常風險分柝不能滿足作為一項資產、負債或權益要素的定義特征;而且,這類方法通常所傳遞的信息是已確認或未被確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敏感度信息的假設性變動,而不是真實性變動。因此,將這類信息單獨反映一方面可以向市場提供更為相關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更好地描述完全符合現行確認標準項目的特征。除了風險計量實踐之外,前瞻性信息也屬於這一類型。

  (五)存在定義、可靠性以及可計量性問題的項目。

  包括不符合財務報表要素定義的標準,同時又不能可靠計量的項目。對這些項目價值的估計帶有很大的主觀性,不易審計,並且也許只存在於某一特定的行業而不具有普遍性。因此,這些項目的計量通常不滿足可靠性的標準。然而,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這些項目對企業最終的經營收益的貢獻額越來越大,將其從會計信息中剔除的作法顯然不妥。Wallman在其構想的會計確認新模式中將這一項目作為第五層次予以確認,同時為了提高該項目的可靠性,對其所採用的計價方法應給予適當的限制。

  三、對創新模式的評價

  Wallman提出的“彩色模式”,打破了傳統財務報表僅以確認和不確認作為信息披露唯一標準的結構。Wallman認為傳統財務報告的這種處理是一種“黑白模式”,即要麼確認,要麼不確認。因此他針對FASB第5號概念公告所確定的四條確認標準,一項一項地分別予以考慮,建立了他所說的分為五個層面的彩色報告模式。彩色模式與現行模式相比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二者的目標不同。創新模式強調財務報告應提供相關有用的信息,以便對投資、信貸以及其他決策有較高的利用度;現行模式則強調一項信息是否應在財務報表中予以確認,從而維護財務報表的可靠性與相關性。第二,會計確認在會計信息生成過程中的地位不同。在創新模式下,會計確認主要的功能被弱化,僅適用於核心層會計信息的生成.而對於其他各層次的會計信息則沒有相應的制約作用;相反,在現行模式下,會計確認居於主導地位,凡沒有通過會計確認標準檢驗的有關信息,均不納入企業的財務報告當中。第三,二者的後果不同。在創新模式下,由於放寬了企業經濟信息進入財務報告的限制,從而極大地提高企業財務報告的信息容量;在現有模式下,不論是財務報表還是對有關報表的附註說明,都僅局限於可以進行確認的項目,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相對有限。

  總之,與現行模式相比,Wallman所構想的創新模式與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具有更高的一致性,與企業會計信息的動態發展具有更好的適用性,從而更能有效地滿足各類會計信息終端用戶的差異性需求。當然,這一模式同樣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其最大的問題在於是否具備可操作性。Wallman在提出彩色模式後,並未提出他的彩色報告怎樣編製,平時會計記錄應如何進行。因此,應在Wallman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出一種更為有效的會計確認標準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曉麗,劉賽紅.試論會計確認標準.湖南商學院學報2000年1期
  2. 王啟軍.淺談會計確認標準的創新.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9年1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泡芙小姐,HEHE林,连晓雾,KAER,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會計確認標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