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空間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眾創空間是順應創新2.0時代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趨勢,把握全球創客浪潮興起的機遇,根據互聯網應用深入發展、創新2.0環境下的創新創業特點和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的統稱。[1]發展眾創空間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有效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著力發揮政策集成效應,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路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用空間。[2]
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外已經把眾創空間發展推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在十多年前,國外Fab Lab、Hackspace、TechShop、Makerspace等各種類似形式的眾創空間就已經逐步形成,對科技創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應對知識社會創新2.0機遇,國內也就用戶參與創新、構建開放眾創空間進行了積極探索,早期的“三驗”應用創新園區(AIP)探索還與Living Lab、Fab Lab一起被稱為三大典型的創新2.0模式。隨著Fab Lab、Maker等概念被引入中國,更多創客空間開始涌現,如北京創客空間、上海新車間、深圳柴火空間、杭州洋蔥膠囊等,大小和背景各不相同。
(一)Fab Lab
Fab Lab即微觀裝配實驗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發起的一項新穎的實驗——一個擁有幾乎可以製造任何產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廠。Fab Lab的最初靈感來源於哲申費爾德教授於1998年在MIT開設的一門課程——“如何能夠創造任何東西”,這很快成為他最受歡迎的一門課。沒有技術經驗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創造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如為鸚鵡製作的網路瀏覽器,收集尖叫的盒子,保護女性人身安全的配有感測器和防禦性毛刺的裙子等等。可以製造任何想要的東西,學生們為此而興奮不已,而這種可以實現隨心所欲的個性化需求的目標,也逐漸成為Fab Lab萌芽的創新研究理念,引領了從個人通信、個人計算邁向個人設計、個人製造、群體創造的創新2.0浪潮。
(二)c-base
c-base e.V。是一個設在德國柏林的非營利性協會,成立於1995年,目前約450名成員。該協會的目的是提升電腦軟體、硬體和數據網路的知識和技能。成立以來,c-base從事了大量的相關活動。例如,一般的節假日,如兒童節,他們會在那裡給小朋友介紹機器人和電腦輔助設計等主題。c-base的總部,有時也會為柏林附近的其他團體活動提供支持。c-base被確認為世界上的第一個獨立、單機的Hackerspaces,因為它不隸屬於任何學校或企業。
(三)Hackerspace
Hackerspace的概念始於歐洲程式設計師(以前稱之為“黑客”)的聚會。2007年8月(歐洲掀起這波潮流的12年後),一群北美的黑客到德國參加Chaos Communication Camp。他們在當地燃起想在美國設立同類場所的決心,於是就在回國後創辦了許多黑客空間,NYC Resistor(2007)、HacDC(2007)和Noisebridge(2008)等都包括在內。這些地方很快就用來設計及製造電子迴路(從他們原本就感興趣的程式設計起步),順應自身興趣做出實體原型,開設教室,發展活動以募集會費,添購使用的工具。
Hackerspace在中國被叫做創客空間,2010年創客空間進入中國,向硬體高手,電子藝術家,設計師,DIY愛好者和所有喜歡自己動手搗鼓各種東西的人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社區,根據興趣共同開發有趣和富有意義的項目,同時還舉辦包括電子、嵌入式系統、編程和機器人等不同主題研討會和培訓,並提供運營代理、融資支持和銷售平臺等運營服務,使得項目能夠產品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據估算,目前全球已經有1000多家創客空間,在中國約有六七家,分佈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
(四)Metalab
在維也納,Metalab作為一個成功的Hackerspace名震一時。它成立於2006年,現在已經成為維也納的一個高科技社區聚會場所。Metalab的主要項目包括提供基礎設施、提供IT、新媒體、數字藝術、網路藝術和黑客文化等領域的物理空間,為技術創意的愛好者、創客、創始人和數字藝術家之間的合作提供服務。如今,Metalab已經成為全球Hackerspace運動的催化劑,是多家互聯網創業公司的發源地。
(五)TechShop
TechShop是一家基於會員制工作坊而組成的社區,可以為會員提供可供使用的工具、設備,教學、創作以及支持人員,以便創造他們一直想創造的東西。這裡的器具包括:銑床、車床、焊接台、離子切割機、金屬板材加工設備、鑽孔機、鋸、工業縫紉機、手工具、塑料加工設備等等。對於那些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或者是做些發明創造,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器材, Techshop是一個理想的地方。它聚集了眾多來自民間的創新想法,讓創新者把原始的想法做成原型,甚至做成一個完整的產品。
(六)Makerspace
Makerspace就是一個配備工具的社區中心。它為社區提供了製造設備,併為社區成員進行必要的培訓,幫助他們利用現有資源進行設計、建模,並製作出那些無法靠個人力量完成製作的作品。Makerspace可以是一群有相同興趣的人們互相分享空間和工具的興趣團體,也可以是商業公司或非盈利公司,還可以是學校或圖書館等的附屬組織。所有類型的Makerspace都是為了能整合製造設備資源,形成社區,進行相關培訓,但其組織形式卻迥然不同。
(七)國內眾創空間
北京在應對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機遇、打造創新2.0時代的開放創新空間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早在2006年就啟動了“三驗”應用創新園區(AIP)的探索,探索通過體驗、試驗、檢驗”三驗“在城市管理領域打造覆蓋整個城市的開放眾創空間。北京市還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應用創新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豐富的科技創新創業資源,成為我國眾創空間發展最快的城市。
除北京以外,在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漢、蘇州、成都等創新創業氛圍較為活躍的地區,也都順應創新2.0時代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形勢,逐漸涌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比如上海的新車間,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杭州的洋蔥膠囊,南京創客空間等等。[3]
1.”三驗”應用創新園區
城市管理”三驗“應用創新園區(AIP)是國內首個應用創新園區實踐,也是我國對開放眾創空間建設的較早探索。早在2006年,北京就啟動了“三驗”應用創新園區(AIP)的探索,探索通過體驗、試驗、檢驗”三驗“在城市管理領域打造覆蓋整個城市的開放眾創空間。”體驗“指用戶體驗,這是創新2.0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的核心體現;”試驗“指研發單位試驗,這是一個與用戶共同試驗的互動過程;”檢驗“指第三方檢驗,實現與標準化工作的對接,突出其中立性,以利於對創新成果價值的公正評估,為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的推廣應用、科學決策提供參考。AIP貫徹最終用戶參與產品、技術研發、設計過程與創新擴散全過程的創新2.0理念,通過“三驗”機制貫穿需求孵化、需求實現、需求驗證全過程,推動以“三驗”為核心的技術研發與試點示範活動,構建以用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引導、以技術為推動,需求與技術充分互動的大眾各方參與的開放眾創空間。應用創新園區(AIP)被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市政管委於2008年5月聯合授牌,並與Living Lab、Fab Lab一起被稱為三大典型的創新2.0模式。[4]
2.北京的創客空間
北京創客空間的前身是FlamingoEDA開放空間,成立於2011年1月。當時的空間位於北京宣武門附近的一個小屋內,只有20平方米左右的大小。空間每周舉辦工作坊,通過豆瓣等社交網站發出活動邀請。3D印表機、多點觸摸桌這些在外人眼裡看著特別“神秘”的新新技術產品,都能被這些DIY愛好者拆解並製作出樣品。王盛林就是在那裡結識了創客空間的另一位創始人肖文鵬,併發掘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此後,北京創客空間在開源精神的指導下,對試圖建立一個開源生態系統進行嘗試,讓空間兼備了社區與孵化的雙重功能。他們想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更多的項目中去,並且使得部分項目成果產品化,從而讓科技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
3.上海的新車間
上海的新車間成立於2010年10月,是向硬體高手、電子藝術家、設計師、DIY愛好者和所有喜歡自己動手搗鼓各種東西的人提供的一個開放式社區,當然同樣具有實驗空間和基礎設備。在這裡,大家不僅可以和興趣相投的人一起拆裝各種電子和物理產品,而且還可以共同實施一些好的設計和想法。新車間將工作空間提供給人們來實施自己腦海中的項目,舉辦包括電子、嵌入式系統、編程和機器人等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和培訓班。此外,新車間也還將成為一個融資和管理平臺,來支持人們實施自己的作品和項目。
4.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
柴火創客空間寓意“眾人拾柴火焰高”,為創新製作者(Maker)提供自由開放的協作環境,鼓勵跨界的交流,促進創意的實現以至產品化。空間提供基本的原型開發設備、電子開發設備、機械加工設備等,並組織創客聚會和各種級別的工作坊。柴火創客空間現在擁有開源硬體、Linux及嵌入式開發、物聯網、綠色能源、城市農場等多個主題,併在不斷增加中,成立4年已經吸引1萬多人參加活動。
5.杭州的洋蔥膠囊
洋蔥膠囊(Onion Capsule)成立於2011年11月,是國內首個由藝術院校建立的創客空間,由幾位來自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的學生創建。洋蔥膠囊在保留她的開放性、創造性以及友好交流環境的同時,還希望將創客空間逐漸發展成一個作品的發佈平臺(但不是產品)。工作坊的成熟作品,會定期被放到洋蔥膠囊的網站上。這樣的發佈方式,需要參與者用創作藝術品的態度去工作,而不同於以往的項目跟蹤式發佈方式。
眾創空間在我國剛剛興起,雖然提倡不通過租金,而通過專業化創業服務盈利,但由於處於高速發展的歷史早期,運營模式還有待探索,從其前身創新型孵化器的商業模式來看,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八種[5]:
1.以“開放技術平臺+產業資源支持”為特征的大企業帶動小企業模式
平臺型企業依托行業領軍優勢,徵集篩選創新項目和團隊,提供技術服務平臺、種子基金、團隊融合、行業資源對接等服務,幫助小企業快速成長。微軟創投加速器面向早期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提供為期半年的“開放技術平臺+全球技術專家指導+創業輔導”孵化服務,由3位微軟研究院副院長和5位美國IEEE院士等22位微軟技術專家組成輔導團、16位資深投資人和成功創業者組成創業導師團,為創業者在技術開發、產品構建、資源對接等方面提供專業輔導。石谷輕文化產業孵育基地依托趣游集團,建立了從研發到產品再到銷售的輕游戲產業孵育生態價值鏈,為小企業設立了5000萬元早期投資基金。
2.以“產業基金+專業技術平臺”為特征的產業鏈模式
雲基地聚焦雲計算應用,以投資為紐帶,引入雲計算領域優秀項目和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運營驗證平臺、模擬實驗室以及產業鏈資源支持,打造完整的雲計算產業鏈。為入駐企業提供銀行貸款授信支持,幫助入駐企業解決進京戶口、外籍員工綠卡、居住證等。目前已經集聚雲計算企業24家,獲得融資近3億元。
3.以“早期投資+全方位服務”為特征的創業模式
創新工場設立系列化的投資基金,組建專業服務團隊,為創業團隊提供從開放辦公空間到早期投資、產品構建、團隊融合、創業輔導、市場開拓等全方位的創業服務解決方案。清華厚德創新谷搭建開放式資源聚合平臺,建立涵蓋“5萬-50萬元、50萬-150萬元、150萬-600萬元”等不同階段的系列早期投資基金,聯合30餘位天使投資人,共同開展投資、創業輔導、行業資源支持等服務,與500 startup等國際國內知名機構合作,發掘優秀項目。
4.以“交流社區+開放辦公”為特征的開放互動模式
創業咖啡搭建起各類創新創業資源交流融合的平臺,形成了不同創業群體聚集交流的圈子。車庫咖啡通過實體與虛擬相結合的方式,聚集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創業者,提供行業交流、開放辦公空間、“技術服務包”、融資對接、產品構建等服務。3W咖啡面向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和技術骨幹,通過俱樂部聚集優秀創業人才。
5.以“創業培訓+早期投資”為特征的發掘培育模式
聯想控股與中科院共同推出的“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提供“創業教育+創業投資+創業輔導+創業交流平臺”服務,企業家、投資人、教授聯合授課和指導。亞傑商會的“搖籃計劃”每年邀請十多位科技商業、投資金融界精英人士作為導師,為有潛力的創業家進行一對一、長達兩年的免費指導與互動交流,目前已設立種子基金,部分收益將繼續用於免費的創業輔導活動。清華大學與清華科技園共同推出的“創業行”,按照“創業培訓+早期投資”的方式,將專業投資機構和培訓機構的優勢結合,為青年人才、大學生創業提供創業培訓、創業輔導、早期投資等服務。
6.以“線上媒體+線下活動”為特征的融資對接模式
創業媒體搭建項目展示推廣、交流對接等平臺,發掘、篩選、推廣優秀創業項目。36氪採用“網路媒體+線下活動”的方式,幫助創業企業推廣產品、提供投融資對接與交流。創業邦採取“媒體+創業大賽+創業傢俱樂部+基金”的方式,發揮創業導師優勢,發掘優秀創業項目。創業家以“媒體+創業大賽+基金”的方式,定期舉辦“黑馬大賽”、創業沙龍、項目展示等活動。常青藤創業園面向高端人才初創企業,提供創業一對一指導、併購導師等服務,與62家創業投資機構、天使投資人建立了緊密的合作聯繫。
7.以“傳統地產+創業服務”為特征的聯合辦公空間模式
這種模式越來越被轉型中的房地產企業所關註,有搭建平臺做運營商,盤活自己的存量資源或者租賃市面上的存量資源為創業者提高聯合辦公空間。SOHO 3Q項目,主打“辦公室線上短租”。萬科集團原副總裁毛大慶離職創辦“優客工場”,短短一個月在北京“圈地”逾5萬平方米。花樣年準備另闢一個平臺公司“美易家”,盤活旅游地產物業存量,現在城鎮已經形成了5000多萬套空置房屋。綠地、億達等知名房企開始嫁接“互聯網+”因數,企圖打造中國版聯合辦公租賃空間運營商。上實集團旗下上實發展,牽手美國柯羅尼資本成立“上海帷迦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對存量物業的二次開發,採取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方式,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創業服務的眾創空間及生態體系。翌成創意通過每平方米200元-3000元的改造成本,將市中心一些地段較好的商辦項目改造成創意辦公空間,僅2014年就實現1000萬元凈利潤。
8.以“創業教育+聯合孵化”為特征的高端系統孵化模式
新華都商學院和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相繼開設了創新創業MBA碩士學位教育,全新探索更加系統化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孵化模式。新華都商學院不僅聘請來了諾貝爾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領銜的高端創業導師,而且設立了2000萬元的專項創業基金扶持MBA學員創業。並且用商業路演作為創業學員的入學面試方法,優秀項目學員不僅獲得預錄取資格還可以直接獲得10萬-20萬的公益創業基金。中科院大學更是聚集了300多名院士科技力量,以風險投資之父成思危領銜的本院師資力量和以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領銜的創業導師力量為主,率先發起成立了中科院大學創新創業孵化聯盟、創新創業與風險投資協會等組織,聯合一線創投基金和孵化器共同為學員服務,僅開設兩屆,已經成功孵化出創業項目60多個,僅在TMT領域,便誕生了36氪、威客網、魔屏動漫愛投資、星天際網路、賬房管家等系列代表項目。
總之,各種眾創空間作為支持創業創新的聚集空間,為創業者提供了專業化、個性化的創業服務,有效推動著科技創業熱潮,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氛圍,引領中國創業邁向新的時代。
眾創空間的重點任務[6]
2014年3月9日,科技部官方微博消息,國辦日前印發《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指出推進大眾創新創業要堅持市場導向、加強政策集成、強化開放共用、創新服務模式,重點抓好八個方面的任務:
一是,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
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室間、網路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用空間。
二是,降低創新創業門檻;
深化商事改革,為創業企業工商註冊提供便利。對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的房租、寬頻接入費用和公共軟體等給予適當財政補貼。
三是,鼓勵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創業;
加快推進中央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完善科技人員創業股權激勵機制。推進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幾乎,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所、公共服務和資金支持。
四是,支持創新創業公共服務;
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建設,促進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開發共用,加強電子商務基礎建設。完善專利審查快速通道。對小微企業核心專利申請予以優先審查。
五是,加強財政資金引導;
發揮財政自己杠桿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培養發展天使投資群體,支持初創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六是,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
開展互聯網股權眾籌融資試點。規範和發展服務小微企業的區域性股權市場。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七是,豐富創新創業活動;
繼續辦好中國創業創業大賽等賽事和創業培訓活動。建立健全創業輔導制度。鼓勵大企業建立服務大眾創業的開放創新平臺。
八是,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樹立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
2014年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升合作層次;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為創業創新搭建新平臺。
會議指出,順應網路時代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對於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類青年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帶動擴大就業,打造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具有重要意義。
一要在創客空間、創新工廠等孵化模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路化的“眾創空間”,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適應“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集中辦公等特點,簡化登記手續,為創業企業工商註冊提供便利。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對“眾創空間”的房租、寬頻網路、公共軟體等給予適當補貼,或通過盤活閑置廠房等資源提供成本較低的場所。
三要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發揮政府創投引導基金和財稅政策作用,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支持,培育發展天使投資。完善互聯網股權眾籌融資機制,發展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科技融資擔保、知識產權質押等產品和服務。
四要打造良好創業創新生態環境。健全創業輔導指導制度,支持舉辦創業訓練營、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培育創客文化,讓創業創新蔚然成風。
眾創空間發展展望[7]
眾創(Mass innovation)的提出源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本質上是知識社會條件下創新民主化的展現。眾創是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理論發展深化和成熟的結果,是創新網路合作邊界越來越大、大眾創新能力越來越強、基於互聯網創新的外部條件發生突破性變化的直接產物。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知識獲取、知識交互的便易性,眾創的主體也由原來的企業、科學家變為普通大眾。作為眾創參與主體的普通大眾,他們既是需求者也是創新者,他們既是追求卓越的技術創新者,也是具有創新潛力解決社會問題的草根創新者,是擁有社會情懷的社會創新者。麻省理工學院的Fab Lab(微觀裝配實驗室網路)、歐盟的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以及中國的AIP(“三驗”應用創新園區)作為典型的早期眾創模式探索揭示了面向創新2.0的協同創新在創新生態構建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協同創新是促進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雙向互動的賦能機制,通過創新文化培育,對多元主體協同互動、深入合作、資源整合實現大眾創新具有動力支撐作用;對利用“互聯網+”思維建立創新生態環境,優化不同創新主體間的溝通、協調、合作、協同過程具有可持續發展支持作用;在整合要素上,包括可以增強不同主體的知識、目標、性能和行動的整體協同,在互動對象上,可以增強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信息共用、資源優化配置、系統的匹配以及行動最優同步的互動強度。
創新2.0時代的用戶創新推動了創客運動,用戶創新的涌現及其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大眾創新,為創客、眾創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沒有社會創新提供的動力源泉、眾創文化的土壤和創新生態的培育,創客運動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國際化經驗給我國的啟示。中國眾創空間的蓬勃發展以及體驗、試驗、檢驗“三驗”眾創機制與眾創平臺的探索和完善是持續推進眾創的關鍵,這是國際化經驗中國本土化實踐的新發展。把握創新2.0時代的協同創新發展機遇,通過“三驗”眾創機制建設,培育眾創文化和創新生態,可以促進從創客到眾創的發展,推動創客運動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中國經驗的國際化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