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型消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享受型消費概述[1]
眾所周知,人類的消費活動可以分為生存型消費、享受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享受型消費就是人們為了滿足享受需要而產生的消費。比如.人們消費高級食品、娛樂用品、某些精神文化用品及服務,就是因為這些消費資料能滿足人們舒適、快樂的需要。享受型消費是較高層次的消費形式,人在滿足了生存需要之後.會要求滿足享受和發展的需要。
享受型消費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廣義的享受型消費滲透於人類的一切消費領域之中.很難把它與生存或者發展型消費嚴格區分開來。而且,既可以說它是物質性的享受型消費,又可以說它是精神性的享受型消費。從本質上說,享受型消費可以使人們得到一種心理滿足。享受型消費訴諸於本我(心理學名詞)。布萊恩把它定義為“消費者行為中於一個人使用某產品的經歷中那些多種感官、幻想和情緒的成分有關的方面”。廣義的定義是與實體產品的消費相聯繫的。消費者在消費某產品的同時獲得了某種心理滿足.比如對知名商標的認知認同等。我們知道.促使人們購買商品的因素是動力、需求和動機.以及購買行為的享樂方面。許多購買者是部分地由享樂的目的而驅動的。有的時候.娛樂性方面幾乎是作為包裝設計的副產品而偶然出現的。但是有時候產品的娛樂性是在設計階段刻意加上的
狹義的享受型消費是指休閑、娛樂、旅游以及文化消費。實際上.休閑、娛樂等所使用的耐用消費品也被認為是享受型消費的範疇。但是,教育不屬於享受型消費。而屬於發展型消費。事實上,教育是人的再生產活動之一,它是對人的投資。教育比耐用品具有更為持久的性質, 對人的一生起作用.它可以增加勞動者的未來收入。須知.享受型消費與“享樂主義”消費格格不入。“享樂主義者”過分沉溺於享樂。為了享樂.他們不惜花費大量金錢,不惜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享樂主義者”是為了享樂而享樂,而享受型消費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感受,是為了使人們身心得到放鬆。前者是不健康的消費,而後者是健康的消費行為。雖然從客觀上說,“享樂主義”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容忽視,但是它的負面影響卻是深遠長久的,也是很可怕的。
享受型消費特點[2]
享受型消費是以註重物質生活享受為主要目的的消費類型,這種類型的顧客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或“經濟實力”,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或富有的形象,追求物質生活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