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人性不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不耐)

人性不耐(Impatience)

目錄

什麼是人性不耐

  人性不耐指的是:相較未來消費,人們更傾向眼前消費[1]。這是經濟學中定義,廣義上,不耐是指沒有耐心,與耐心相對應。

  費雪在《利息理論》的第四章中借鑒了龐巴維克的時間偏好理論, 引入了人性不耐論。人性不耐論說明即使人們已經有了高度的時間觀念以及對未來的估計, 人們還是傾向於“過好”現在而不是同樣地為未來著想。這在經濟學上有兩層含義, 一是消費水平比較能夠使一時間的生理與精神需求得到滿足, 二是讓自己的資產價值總量在某一時間達到某一水平, 以滿足對經濟地位及社會地位等方面需要。當然, 費雪的人性不耐理論沒有涵蓋第二層含義。這種“過好”現在而看淡未來的傾向是人性不耐的最基本動因, 它促使了人們對現在與未來經濟生活的重新規劃與調整[2]

  例如,李白詩雲“今朝有酒今朝醉”、“行樂須及春”,就體現出這種人性。

  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在《利息理論》中,將這種現象稱為“時間偏好”和“人性不耐”(impatience),我國經濟學家陳彪如譯為“不耐”[1]

  事實上,因為不耐,人們往往傾向於早消費,即便數量少一些,也不願意遲消費,即便數量多一些。

  這體現出雙曲貼現:多數人寧願要金額較小的眼前酬勞,也不要金額較大的日後報酬。如上圖解所示,這條曲線類似數學中雙曲線,因此得名。

  例如,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現在拿1000元,一個是1年後拿1500元。

  一個不耐的人可能傾向於前者,而不是後者,即便後者利益更大,因為1000元拿去理財投資,1年後難以增值到1500元。

人性不耐產生的原因[1]

  • 收入因素

  費雪認為不耐是人性。事實的確如此,人人身上有不耐表現,不過強弱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強一點,有些人弱一點;也會因情境而異,有些情況下強一點,有些情況下弱一點。

  事出有因,在費雪看來,有許多因素影響人們時間偏好和人性不耐程度。其中有一個大類因素是收入,包括收入水平高低、收入時間分佈、收入不確定性等。

  ①收入水平高低

  收入水平是影響時間偏好首要因素。收入越少,現在收入優於將來收入偏好越大,即儘早獲得收入不耐程度越大。

  對於一個在溫飽邊緣掙扎的人而言,很難考慮為明天做儲蓄,因為讓自己活下來是第一要務。只有保持生存,才有餘力為明天做投資。

  反過來說,收入越高,當下生存壓力越小,越有資源為明天做打算,將更多金錢、精力投入到未來有更大產出事項上,即便當下沒有什麼產出。

  ②收入時間分佈

  收入分佈時間形態不同,時間偏好也會不同。如果對未來有信心,認為收入會增加,人就會提高對現在收入優於將來收入偏好,不耐程度就越強,更偏好於當前消費。

  李白傾向“行樂須及春”、“人生得意須盡歡”,是因為他對未來有信心,認為“千金散盡還復來”。

  不難觀察到,經濟好時,人們花錢會更大手大腳,敢於消費;相反,經濟差時,人們傾向於節衣縮食,不敢消費。

  ③收入不確定性

  收入不確定性體現出未來收入是高是低風險,會影響當下消費決策

  如果不確定性越大,未來收入波動很大,可能導致未來低收入,人們就更有動力減少當下消費,未雨綢繆,不耐程度就越低。

  反過來說,不確定性越小,未來收入波動較小,未來收入有保障,人們減小當下消費動力就越低,不耐程度就越高。

  綜合以上3點,我們不難觀察到,窮人和富人不耐程度有區別。

  例如,低收入人比高收入人,對收入分佈時間形態不耐程度更敏感。對窮人現在生活微小限制,可能會顯著提高不耐程度。反之,現在收入微小增加,可能會顯著降低不耐程度。但對富人而言,可能要今明兩年收入有顯著變動時,不耐程度才會顯著變化。

  值得註意的是,收入高低影響不耐程度,有正反兩面影響,需要具體分析。例如,收入低提高不耐程度有好有壞。

  好的一面是,保障生存最重要,如果無法生存,也就沒有未來。收入越接近生存最低限度,現在收入就越貴重。對此,費雪說:“生命線上的一個中斷就足以斷送整個將來。我們強調現在重要性就是因為,現在是通向將來道路。”

  壞的一面是,貧困往往使人缺乏遠見與自製能力,只要滿足目前迫切需要就行。正所謂“人窮志短”,得過且過。這容易導致一個人掉入貧困陷阱,即便有點餘錢也會習慣性快速消費,無法投資未來,也就難以跳出貧困陷阱。

  • 其它因素

  除收入因素外,還有不少因素會影響不耐程度。

  例如,預期壽命。

  相比年輕人,老年人不耐程度會更高,因為年輕人還有更長遠未來,老年人未來相對更短。也就不難理解,凡是能延長人類壽命因素,也能降低人的不耐程度。

  基於這個視角考察會發現,利他主義,對子女喜愛和為他們謀求福利願望,會降低不耐程度。進一步,子孫數量增加,會降低不耐程度。如果只顧盡情消費而沒有東西留給子孫,不耐程度會提高。

  例如,文化觀念。

  一般來說,越有遠見,越能運用長線思維,不耐程度就越低,反之亦然。如果一個社會成員都是些不顧將來的人,整個國家不耐程度就較高。反之,深謀遠慮的人越多,不耐程度就較低。

  有些社會群體,習慣做一件事就做得長遠。例如,修建石頭房子,就希望把它們變成耐用品,讓它們屹立一兩百年不倒,即便自己活不了那麼久,未必能住很久。

  例如,知識技能。

  推銷大師霍普金斯做敲擊鐵球實驗。他之所以有耐心,是因為他掌握物理知識和技能,知道怎麼做,才能用小錘子敲動大鐵球。

  如果沒有這種知識與技能,就會像那些亂敲大鐵球年輕人或者退場觀眾一樣,敲幾下就沒耐心,或者根本就不會去嘗試。

  諸如此類,還有不少影響不耐程度因素,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基於不耐視角去分析各種社會現象。

  例如,不耐產生交易

  不同情境不同個體不耐程度不同,對手上耐用品估值就會不同,就可能產生交易。

  有些人更傾向現貨,有些人更傾向期貨;有些人更看重商品當下效用,有些人更看重商品未來價值;有些人想要買進,有些人想要賣出;於是,產生交易。

  例如,程度決定利率

  交易不能強買強賣,期貨為現貨風險高,因為存在不確定性。想要現貨的人得給願意接受期貨的人以補償,現貨與期貨差價比例,就是利息率,簡稱利率。

  例如,一個人2年後會收到100元報酬,但他不耐程度很高,想要折現,如果利率是10%,就只能拿到82.64元,因為82.64*(1+10%)*(1+10%)=100元。

未來越是不確定,補償就要越大;消費推遲得越久,補償也要越大。不耐是利率基礎,未來越是不確定,接受期貨的人所要索取補償就越大,利率就越高。

  以一個低收入人為例,如果對不耐理解深刻,能節制欲望,量入為出,在保障必要生存質量同時,將節餘進行合理投資,發揮複利效應,就有條件加速資源增值,增大自由程度,提高人生掌控力。

人性不耐與投資不耐、消費不耐

  人們在為獲得廣義收時入的不耐除了消費不耐以外, 也包括了獲取收入流中積累流部分的不耐。企業主借款建廠或維持企業運轉, 他們的主要目的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享受消費而是為了維持和擴大流向他們的貨幣流。如果企業因得不到貸款等原因而被迫停業, 他們當中許多人仍然可以賣掉企業的資產, 進而使他們的消費流達到他們合意的狀態而享樂終生。同時, 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去銀行貸款投資的人的消費不耐一定高於去銀行存款的人。因此, 企業主對獲取資金的不耐絕大部分不是消費的不耐。而獲取收入流中除消費享用收入以外部分的不耐等同於增加個人持有的資產價值總量的不耐,將其定義為投資不耐。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歐文·費雪, 費雪, 陳彪如. 利息理論[M]. 商務印書館, 2013.
  2. 宋飛. 從人性不耐角度對自然利率決定機制的再探討[J]. 金融經濟:下半月, 2012(2):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性不耐"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