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上海理工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USST)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usst.edu.cn/
目錄 |
上海理工大學(簡稱上理、上理工)是一所以工學為主,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等多學科交融發展的上海市屬重點大學,已有百餘年辦學歷史。
學校辦學文脈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百年薪火相傳,獨樹一幟的優秀辦學傳統孕育了一大批愛國青年和志士仁人,滋養了一大批學術精英、工程專家和社會翹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十餘萬優秀專業人才,享有中國“製造業黃埔軍校”的美譽。學校依托上海市高校規模最大的優秀歷史建築群,全力打造滬江國際文化園,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展現學校獨有的人文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學校建有學生髮展中心、工程訓練中心、體育活動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全面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優質保障和高效服務。
學校秉持“信義勤愛,思學志遠”校訓,以培養具有學識抱負的合格公民為己任。
上海理工大學辦學百年,文脈源遠流長。1906年創建的滬江大學,以“信義勤愛”為校訓。1907年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一戰以後,原址變遷為中法國立工學院,後者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校訓。持自強不息之志,擎教育興國之旗,走民族振興之路,是幾代學人不變的追求。即便飽經滄桑,亦坦然以對,不忘教書育人、教育強國之神聖職責。百年以來,培育學子七萬之眾,正是“信義勤愛”人文理念的結晶。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徵,講信修睦,誠信不欺;義,即仁義禮智,遵道秉義,義薄雲天,見義敢為;勤,則奮發勤勉,勤學好問,將勤補拙,業精於勤;愛,需大雅博愛,修身自愛,愛人以德,愛國敬業。
時逢學校百年盛慶,登上新的歷史起點,翹首仰望未來百年,我等能不心潮澎湃?百年人文理念,定當賦予新的活力,“信義勤愛,思學志遠”,便是繼往開來之精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學者,當慎思明辨,以思導學,思而創新,思以促變。學如登山,動而益高,學富才高,學無止境,方能至真。古人雲:“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立志,乃學業起點,事業基礎。追名逐利者,豈能有經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勝於歐洲、雄於地球之時。縱暮年伏櫪,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遠,專心致志,高瞻遠矚,定有所作為。懷寸草報暉之心,思學校繁榮之願,盼祖國強盛之情,是當今學子共同的心愿。涌泉匯源凝聚萬眾之力,共展巨集圖再創百年輝煌,讓我們情系學校、胸懷祖國、眼觀世界、面向未來,共同祝願上海理工大學的明天更美好。
源於老子的弟子文子:“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誡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截止2013年12月31日,學校設有18個學院、1個教學部,設有53個本科專業。
學校致力於培養學生有思想的頭腦、國際化的眼光,努力完善工程型、創新性、國際化辦學定位,積極推進新一輪創新發展與內涵建設,著力實現師資隊伍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質量、學校事業發展動力三方面的突破,強化人才強校主戰略,做精品本科、爭一流學科、創百強大業,不斷提升學校的學術價值、行業影響和社會地位。學校設有18個學院、1個教學部,30個研究所,12個研究中心和4個研究院。現有53個本科專業; 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2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種類;17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
院系名稱 | 專業名單 |
光電信息與電腦工程學院 | 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網路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腦科學與技術 |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 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管理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工商管理、會計學、管理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事業管理、工業工程 |
機械工程學院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 |
外語學院 | 英語、德語、日語 |
環境與建築學院 | 環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
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 編輯出版學、廣告學、傳播學、印刷工程、包裝工程、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動畫 |
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 | 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技術、醫學信息工程、假肢矯形工程、製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 |
理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學、應用化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學校建有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光學儀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一大批省(市)部級學科創新研發平臺(基地)。學校擁有“經濟管理實驗中心”、“現代出版印刷實驗中心”和“能源動力工程實驗中心”三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基地、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和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等一大批人才培養平臺(基地)。
學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三大學科長期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學科領域的優勢與特色為全國公認。伴隨工程教育的時代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學校積極培育建設新興交叉學科,進一步提升和發展了先進位造與高端裝備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光電儀器與電氣測試控制技術、微納製造與新材料、節能環保技術等前沿領域。2003年,學校抓住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的機遇,從文化產業和健康產業發展的需求出發,積極培育建設相關新興特色學科。
學校實施科技競爭力提升戰略,積極開展基礎研究,著力加強應用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973”、“863”和國家重大儀器專項等國家級重點項目及省部級科研攻關項目。近年來,在Nature系列刊物上發表論文2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2篇,獲得上海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1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4篇。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和上海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在全國名列前茅。科技園區集聚了一大批以先進位造業為主的研發機構和企業,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搭建了平臺。
上海理工大學一共有6個校區:軍工路校區(本部)、軍工路南校區(原上海海洋大學校區)、軍工路1100號(申江基礎學院校區)、南匯校區(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營口路校區(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復興路校區(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校本部)共有3個大門:上海楊浦區軍工路516號(正·門)、軍工路470號(海安路)、軍工路580號(控江路)。南校區大門位於軍工路334號(周家嘴路)。
學校發揚中西合璧、海納百川的辦學傳統,是國內最早開辦國際合作辦學的高校之一。現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愛爾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餘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接受了近80個國家各類留學生1000餘人。
“十二五”期間,學校聚焦“先進位造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內涵建設主題,緊扣“光機電集成與精密製造”、“能源動力裝備與綠色製造”、“製造增值服務與系統管理”三大方向,力爭把上海理工大學建設成為“卓越工程教育”的上海市屬旗艦高校,全國工程教育的示範高校,為建設國內一流理工科大學打下扎實基礎。
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紀上半葉一所位於上海的浸會背景的教會大學。
1900年,庚子之亂期間,美南浸信會的華中差會(在江蘇傳教)和美北浸禮會的華東差會(在浙江傳教)成員都來到上海避難。期間他們達成了共識,決定在上海聯合創辦一所高等學校。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開辦了浸會神學院,校長是美南浸信會傳教士萬應遠博士。
1909年開設浸會大學堂,校長是美北浸禮會傳教士柏高德博士。
1911年,浸會神學院和浸會大學堂合併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會大學),校長為美北浸禮會傳教士魏馥蘭,校址選定在滬東軍工路。
1914年中文校名定為滬江大學,並確定校訓為“信、義、勤、愛”。1917年由美國弗吉尼亞州頒發學位。
1921年開始招收4名女生入學,實行男女同校,開在華基督教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7年神學院分立。1928年1月,經過改組的滬江大學校董會聘請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年僅31歲的劉湛恩博士為校長,這是滬江大學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
1913年在楊樹浦眉州路創設滬東公社,這是一個以宣傳基督教教義為主,同時兼辦社會福利的教育機構。劉湛恩就任校長後,滬東公社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為工人區兒童創辦幼兒園和中小學,還開辦了醫院和診所,免費為周圍工人及附近農民施醫送藥,受到社會的歡迎。
1929年,滬江大學向中國政府立案,英文校名也改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相繼成立了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等院系,從院長到系主任皆由華人充任。
1932年,劉湛恩校長在圓明園路真光大樓創辦了滬江商學院,又稱城中區商學院,這是滬江大學最富盛名的學院,院長為朱博泉。
1938年4月7日,樊正康接任校長。在重慶的滬江與東吳大學的校友曾聯合開辦法商學院。
抗戰爆發後,滬江大學因地處戰區,校區遭到嚴重破壞,學校本部遷往城中區商學院。抗戰勝利後,滬江大學於1945年10月1日正式覆校,1946年2月遷回楊樹浦軍工路原址。
1951年2月,滬江大學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辦,校務由餘日宣、蔡尚思主持。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系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相關院校,校址移歸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今上海理工大學北校區。[2]
德文醫工學堂
1891年德國海軍隨艦醫生埃里希·寶隆來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亂、傷寒、瘧疾等疾病,並且缺醫少藥,就決定離開海軍來上海開設診所。他先回到德國繼續進修醫學,提高外科水平,並籌集資金。1893年再次來到上海,就在當時的上海德國教堂附近設立診所,並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一起發起了“德醫公會”。
1899年,"德醫公會"營業不振,埃里希·寶隆通過中國實業界和德國公司、企業私人募捐到一筆資金。當時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納佩派領事館參贊費舍爾與上海的中國官員上海道扎飭善堂協商。上海道決定把坐落在張家浜新馬路(現上海鳳陽路)旁的一塊地,用於籌辦醫院。
1900年前後,由埃里希·寶隆創辦的“同濟醫院”正式掛牌,這所醫院就是後來武漢同濟醫院的前身。醫院的醫師大都是"德醫公會"成員。
1906年,院方設立了一個支持醫學堂開辦的基金會,得到了德國“促進德國與外國思想交流的科佩爾基金會”的協助,籌集到一批醫科書刊及新式的外科手術電動器械等物品。
1907年6月醫學堂開學前,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在上海不僅號召德國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國洋行向中國商人募捐。同時,費舍爾還要求中國官方的資助和支持,克納佩利用在中德兩國募來的捐款,成立了“為中國人辦的德國醫學堂基金會”。當時規定,捐款金額較多者可成為醫學堂董事會董事。醫學堂建立時定名為上海德文醫學堂,併成立了董事會負責學校的管理。醫學堂的校址設在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上海鳳陽路)。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後歷經中法國立工學院、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上海機器工業學校(中專)等校名,1991年起更名為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大專),升格為高等專科學校。
上海理工大學
1996年5月,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上海理工大學。
1999年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併入學校。
2003年7月,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
2008年位於楊浦區的軍工路318號原上海海洋大學軍工路校區校址移歸上海理工大學,建立上海理工大學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