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經濟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三大經濟帶是指我國80年代所採用的經濟區域劃分方法。在中國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把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地帶。
東部經濟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等12個省、市、自治區。
中部經濟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陝西、內蒙古等10個省、自治區和四川中部、東部地區。
西部經濟帶包括新疆、西藏、青海、雲南、貴州、寧夏、甘肅等七個省、自治區和四川西部地區。根據我國各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資源、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條件、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差異,劃分了三大經濟帶。
從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建設的經濟效益水平、基礎設施,以及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看,大體是東部地帶高,西部地帶低,由東向西遞減。
從土地、礦藏和水力等自然資源方面看,則大體是西部地帶和中部地帶豐富,東部地帶一般較缺乏,由東向西呈遞增趨勢。
根據各地區的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來科學地劃分經濟地帶,是合理佈局我國生產力所必需。
三大經濟帶的劃分,可以充分發揮各 經濟地帶帶優勢,進行科學地域分工,實現各部門、各地區、各層次的生產佈局的有機聯繫,求得整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使各地明確各自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經濟技術特點,便於國家對各地經濟規划進行分類指導;可以推動橫向經濟聯繫,促進地區分工合作、聯繫,利於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各地共同繁榮。
東部沿海地帶
本帶地處我國地勢的第三階梯上,面向海洋,背靠大陸,地表平坦,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人口密集,交通方便,歷史開發較早,技術條件較好,宜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帶。本帶經濟發展主要是加強傳統工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大力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檔消費品工業,使產品向高、精、尖、新方向發展,加快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開發區的建設。限制耗能高、用料多、運量大、“三廢”污染嚴重的產業和產品的發展,逐步把一般產品轉移到能源、原材料資源充裕的地區生產。使這一地帶逐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基地,培養和向全國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國傳送新技術、提供咨詢和信息的基地。促進和幫助中部和西部地帶的發展。
中部地帶
本帶地處我國內陸腹地,位於東部沿海經濟帶和西部經濟帶之間。因此,本帶最大的特點是過渡型的經濟帶。從總的方面看比西部地帶基礎好,但不如東部沿海地帶。中部地帶資源比較豐富,煤、石油、銅、鋁、鉛、鋅、鎢、銻等多種礦產的探明儲量占全國重要地位。水能和森林資源也很豐富,很多工業部門,特別是原材料生產在全國占有突出地位。經濟基礎比較雄厚,交通運輸比較發達,科技力量比較強,歷史開發比較早,傳遞信息比較快。本帶經濟發展主要是加快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建設,發揮全國性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的作用,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城市和地區,積極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農業,促進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穩定增長。大力發展同東部、西部地帶的橫向經濟聯繫。有計劃地接收從東部地帶轉移過來的消耗能源、原材料多的產業和產品,積極扶持地方採礦業發展,加強自西向東的運輸通道建設,使之成為推動我國經濟佈局由東向西逐步轉移的重要紐帶。
西部地帶
本帶地處我國的西部,深入內陸,地勢較高,地域遼闊,人口較少。從總的方面看,自然資源最豐富,而經濟基礎、科技力量、交通運輸等條件都不如東部和中部地帶。本帶經濟發展主要是大力發展農林牧業,穩定糧食生產,加強草原、牧區建設,種樹種草,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畜牧業。加快發展交通運輸,對現有鐵路幹線的電氣化改造,建設與中部、東部沿海地帶聯繫的鐵路幹線,大力抓好公路建設,在地廣人稀的地區發展地方民用航空事業。加強地質普查和勘探工作,有步驟有重點的開發能源、礦產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加工工業。在經濟技術基礎比較好的城市和地區,積極對現有企業進行改造,提高技術水平。大力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加強與東部、中部地帶的合作與聯合,加強西部地帶內部各地區之間的橫向交流。加快陸地邊境口岸建設,積極發展邊境與對外貿易。國家對西部地帶繼續實行“六五”計劃時的各項優惠政策,做好各項基礎設施,為今後大規模經濟建設作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海南弄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