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贸易运行机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贸易运行机制[1]

  贸易运行机制是指企业按照生产经营活动规律,在动力机制的推动和约束机制的制约下,实现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机能。

贸易运行机制的内容[2]

  完善的贸易运行机制应包括动力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决策机制调节机制价格机制和约束机制等。

  (一)动力机制和利益机制

  动力机制和利益机制是推动商品经营贸易运行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是经济利益。没有经济利益,流通系统和贸易运行就没有启动力量。马克思指出:“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结起来。”客观的经济利益是使各个经济主体联结成经济关系的动力源。就贸易企业而言,经济利益体现在经济效益利润,以及社会效益商誉上。

  贸易运行主体活动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动力主要来自贸易运行主体即贸易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企业之间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而体现出来的激发力或激励力,实质上就是竞争的压力所产生的刺激力。另外,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和计划的形式,通过对经济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诱导贸易活动中各经济主体作出有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决策

  动力机制中包含有激励、利益、分配等子机制。动力机制涉及到经济行为的根本问题,即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动力机制决定着主体经济行为的基本方向,从而间接地决定经济利益的大小,激励企业为社会和为企业自身作贡献,激励职工个人为社会和为企业作贡献,并影响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影响企业和职工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商品是由动力机制与利益机制共同作用而进入流通状态的。对于贸易运行主体来说,其运行动力集中表现为追求实现商品的价值并得到一定数量比例的价值增值;对于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来说,其利益集中表现为获得某种特定用途的使用价值。贸易运行主体正是在动力机制和经济利益的诱导与压力下,自动地采取不同的贸易运行方式,或者进行自我扩张,扩大经营规模;或者进行自我收缩,减少商品经营规模或中断原有的贸易活动;或者维持原有的经营规模。总之,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与诱导下,动力机制强制性地制约着商品流通的参与者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贸易运行的动力机制与利益机制约束并不因贸易运行的性质、规模的变更而改变。(二)商品供求机制

  任何商品流通都离不开买卖双方,没有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商品交换就不可能进行。商品供求矛盾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矛盾,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缺少任何一方,矛盾体将不复存在。商品供求机制直接制约着贸易的发展。贸易运行机制作为贸易运行特有的调节方式和调节功能,都离不开供求机制这个基本内容。贸易运行机制中的其他内容,如价格风险等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在贸易运行中,供求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动而实现的。正是由于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动才形成了供求与贸易运行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因而使供求机制成为商品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平衡机制;通过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动,影响其他贸易运行机制的变动,最终调节整个商品流通的运行。

  (三)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贸易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它是商品经济竞争规律在贸易运行中的表现。有商品流通就有商品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以及商品买者之间的竞争和商品买卖者之间的竞争。竞争机制体现一定的社会性,它反映竞争同商品供求关系、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其作用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贸易运行机制要素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通过竞争机制的功能,一方面保证价格、供求机制的充分作用,另一方面保证整个贸易运行机制对贸易活动参与者经济行为的充分调节。贸易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调节社会生产比例的作用,以及贸易运行机制在贸易运行中的优胜劣汰作用,都是通过竞争机制对生产者、经营者的制约而实现的。竞争机制的有效作用正是贸易运行机制正常作用的表现。

  竞争机制在贸易运行中有效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首先有利于使商品经营者成为名副其实的有独立行使经营自主权的经济实体,这是竞争机制顺利作用的重要条件;其次,有利于保护合理竞争,反对和防止垄断,纠正各种不正当竞争;同时,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秩序

  (四)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是贸易运行中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在贸易运行中,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面临着盈利、保本、亏损、破产等多种可能性,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利益风险。风险机制以利益得失的动力和压力作用于贸易运行的主体,督促他们搞好市场预测,灵活应变,开拓经营,改善管理。在风险机制的充分作用下,各个贸易运行主体才会努力按照市场的需要搞好经营。在竞争机制正常作用的情况下,贸易运行中的经营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经营者应从利益得失出发,建立风险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作出积极反应,以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五)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包括决策点、决策权力的分配、权力的授予等内容。所谓决策点是指实际决策者所处的位置。例如,我国国有商贸企业,在传统的体制下,决策点分布在企业内外或主体内外,存在多元决策点。正因为如此,引起了企业内外决策权力的分配与授予。如战略性决策即发展方向、人事决策(高层企业领导干部的任免)、财务开支标准等在企业的领导机关或行政部门,而一般经营性决策则在企业内部。

  决策机制的启动与实际行动则是由动力机制决定的。动力机制决定了决策的总方向,而决策机制则是由贸易的经营决策的特点所决定。贸易经营决策的特点是:

  ①时效性高。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机会瞬息即逝,必须当机立断。决策过于复杂,时间拖得久,即会丧失市场机会

  ②短期决策比重大。可以说,绝大部分经营决策属于短期决策。因为,商品经营活动不同于生产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市场变化大,商品经营者要随时跟着市场跑,把握其变化,所以,绝大部分经营决策不能时间太长,更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③风险小。因为,商品成千上万,一个商店经营商品的品种多种多样,每一个决策者就某个商品的经营决策而言,对企业整体的影响不是很大。一项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压力或损失,有可能由其他物品的经营决策正确的收益来弥补。

  ④不确定性大。因为,市场千变万化,一个商品经营者不可能时时或处处完全把握市场态势,并作出正确判断。这样对商品经营决策带有不确定性的因素。

  ⑤反馈周期短。因为,商品经营者主要从事商品买卖业务,没有占用生产过程时间。同时,贸易运行也要求决策要时效性高,短期决策多,因此,反馈周期相应缩短。

  (六)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是以动力机制和决策机制为基础的。从主体角度而言,调节机制是一种主体内部无处不在的机制,也是主体的执行机制,或是经营过程的机制。因为,它贯穿于整个贸易运行过程的始终。调节机制可分为:

  1.内部调节机制。指企业在既定的外部力量的条件下,能自动地保持对环境输入信号的灵敏的反应,以及保持企业的运转协调和平衡。内部调节机制的实质是企业内在活力与效率的具体体现。

  2.外部调节机制。从贸易角度来讲,贸易运行主体运行,包括单个主体的运行、贸易行业整体的运行、某一种商品经营活动和各种商品总体的经营活动。因而,调节的作用范围相应有以上三个层次范围。外部调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这主要是通过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由供求而引起的价格变化来调节贸易运行主体的经营活动。二是自觉的调节,主要是国家或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法律的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来调节贸易运行主体的经营活动。

  (七)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同价格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它是贸易运行机制中的主要部分和最敏感的部分。价格机制对贸易运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价格差额是贸易运行的内在动力,推动商品从产地流向销地,从价格低的地区流向价格高的地区。价格机制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供方或卖者来说是竞争的工具;对于不同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来说则是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和经营规模及结构的信号;对于商品的需方或消费者来说,则是调整需求方向、规模和需求结构的信号。所以,价格机制作为价值评判的工具和供求、竞争变化的指示器,是市场机制的动力因素。价格机制在贸易运行中的制约作用,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及趋于一致的过程而实现的。关键一点是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只有当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在程度上、方向上、时间上都是灵活的、适当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或反常态的背离,价格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果价格在长时间内或高或低,大幅度地背离价值,则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就会失效。

  (八)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指企业能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道德准则的要求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企业行为是企业在一定的行为前提下发生的种种理性反映。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行为虽错综复杂,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本身的偏好系统。而企业的偏好系统是企业本身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包括在经济、社会、政治、心理等方面价值的评判标准价值观念是人们或企业对社会经济活动在价值上作出的判断和评价。它既是文化观念的核心基础,又是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在一定的偏好系统中,企业具有一定的追求目标。另一类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在企业自身偏好系统既定的条件下,企业行为的产生就取决于企业外部环境系统。因此,企业行为也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目标函数驱动下而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有规律的或合乎理性的反应。

  贸易运行主体目标是多元的、复杂的,它不会自动地向社会经济运行目标完全重合或吻合。其中,除了通过调节机制加以控制外,还必须让企业自动按社会经济运行目标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贸易经营行为约束机制,主要有:

  1.市场约束贸易经营活动是为实现商品价值而展开的,即为卖而买,先买后卖,连续的买与卖,并且要快卖快买,不断使投资增值,利润增加。因此,市场约束的实质是实现商品价值条件的约束。简言之,市场约束即市场实现条件的约束。而贸易企业行为目标中的利润最大化则是同市场条件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同竞争、风险等结合在一起的。但在商品经营中销售是关键一环,商品能否顺利销售,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卖不出或商品价值不能顺利实现,则这种损失不能由国家承担,更不能由消费者承担,只能由企业负责。

  这样使得企业行为受到市场的约束与监督。只有企业行为受市场约束,企业经营者才不能随心所欲,从而自动地服从市场条件变动的信号,决定自己的经营规模、经营方向经营方式。在企业行为受市场约束以后,国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和调控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或引导。

  2.预算约束所谓预算约束即以预期的收入控制支出。这种收入对支出的约束,不是事后的结算,而是事前的行为约束。如果企业的支出并不严格受其收人的约束,则企业预算约束是软的或软约束。

  国有贸易企业如果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后,那么,国家对企业只有硬的预算约束。企业的扩张冲动和对职工收入过度的欲望,就会受到预算的约束。这时,企业哪些商品该经营,哪些商品不该经营;资金借贷则要反复权衡;哪些钱应发给职工,哪些钱不能发或不宜发;企业是扩大经营规模还是维持现状或缩小经营规模则取决于:企业自己能够支配收入的多少,价格和利率的信号,以及自己对借贷的偿还能力。由此便形成企业对经营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机制。

  3.法律约束贸易企业越是独立自主经营,越要强化法律约束。强化法律约束主要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保证各经济单位的正常联系,保证对企业有较强的预算约束。这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加强财务核算或对会计审计等法制建设,制定企业法公司法、银行法、商业法等,使企业不能随意突破预算约束。通过制定经济法规,以补充或保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贸易运行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公共利益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等。

贸易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3]

  贸易运行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执行、约束和保障,而要使贸易运行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必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1.贸易主体必须是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否则,贸易运行就会缺乏应有的动力、应有的决策、应有的调节和应有的约束。

  2.贸易主体必须拥有完善而简便的决策机制。因为市场关系错综复杂,情况多变,贸易主体处于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如果没有完善而快捷的决策机制,就不能迅速作出反应,就不能及时调整决策,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3.贸易主体必须具有良好的外部联系机制。贸易主体的基本职能是在媒介商品交换活动即商品买卖中取得利润。它们在组织商品流通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同时,也要求信息渠道通畅,以便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和价格状况。这些都决定了贸易主体对外联系的广泛性和联合行为的重要性。因此,良好的外部联系机制可以确保贸易运行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

贸易运行机制市场化[4]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之一是要在2l世纪头十年里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贸易运行机制也要实现市场化,即市场在贸易运行中起基础性作用,贸易活动遵循自愿让渡规律、等价交换规律和供求规律等的要求,主要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贸易运行机制市场化的主要标志有:

  ①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贸易主体从国家计划的执行者和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国际惯例,自主确定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②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宏观调控制度和手段。政府对贸易活动的介入由指令性直接管理为主转向指导性间接管理为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贸易活动进行宏观间接调控,并且对贸易总量和结构的调控灵敏有效。③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商品市场发达,要素市场比较完善,市场规则健全,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组织完善,国内各地区市场相互融合,破除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为贸易运行提供广阔空间。

  ④建立与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商品和要素主要按市场供求状况来确定其价格,理顺少数由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⑤贸易活动以消费者和用户为中心展开,重视市场营销策略与措施的掌握和运用。

  目前,中国贸易运行机制市场化进程正在深入展开。到“九五”末期,除了粮食、棉花、烟草、盐等少数消费品实行国家定购、国家委托收购、国有公司专营外,其余所有消费品都自由贸易;国家计划控制的生产资料商品,从1980年的800多种减少到1998年的5种,而且其计划控制程度大大降低;除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少数具有资源垄断性质的产品以及部分服务价格仍由国家定价或提供指导价外,其余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基本放开,由市场自主调节,中国商品的市场调节价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已分别达到93.2%、80.5%和81.6%;吨出口方面已取消了全部指令性计划,只对少数商品实行公开、透明的配额许可证管理。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加快国有贸易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以加速贸易运行机制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严伟华,李代信,孙晓霞著.现代财政与贸易.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2.
  2. 易法海主编.贸易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02.
  3. 柳思维主编.贸易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4. 张建民著.贸易创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贸易运行机制"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