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社会变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

目录

什么是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指任何社会现象的变更。内容包括社会的一切宏观和微观的变迁,社会纵向的前进和后退,社会横向的分化和整合,社会结构的常态和异态变迁,社会的量变和质变,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社会学在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变迁的同时,着重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特定社会结构要素或社会局部变化的研究。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 )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特点:1、群体性;2、必然性;3、全面性;4、前进性;5、非直线性。

  社会变迁,当“风险社会”成为一个日益流行的概念,并通过例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和SARS流行为社会大众所切实感受到后,说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风险来自各个方面,“社会控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对于变迁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是如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控制意味着社会通过各种机制或手段对个人和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避免社会解体危险的目的。最初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dwardA.Ross)提出社会控制的概念,就是面对美国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浪潮所引发的社会解体和社会混乱的危险。

  社会控制的实质是维持社会秩序。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是共享的价值观、有效的制度和组织、统一的行为规范(包括法律、规则、习惯、传统等),通过外在的强制和内在的认同两个主要机制,达到约束行为、维持相互依赖、保持沟通、推进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相互合作的目的,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持和有序的变迁。一般来说,社会控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对社会各个部分和社会成员进行协调和规范的过程。

社会变迁的内容

  社会变迁的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主要可分为:自然环境变迁、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变迁、科技变迁等。社会变迁的表现形式也是十分多样的,主要可分为:社会整体和局部的变迁、社会的渐变与突变、社会的进步与退步等。

  自然环境变迁

  社会变迁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自然环境依其自身规律演变,影响社会的变迁,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变迁。

  人口的变迁

  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一定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的变化给整个社会的变化以极大的影响。

  经济变迁

  它包括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之一,给整个社会变迁以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价值观念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程度不同地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科学技术变迁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现代社会变迁日益加速。

  文化变迁

  这是分析社会变迁内容的一种综合角度,主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包括因文化的积累、传递、传播、融合与冲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

社会变迁的类型

  1.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2.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

  3.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4.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相关理论

  进化论

  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的过程。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地向前发展。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认为,社会是遵循固定的路线、沿着一定的历史阶段向前发展的,与理性发展的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科学阶段相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军事、过渡和工业三个阶段。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同生物有机体的进化相似,是一个内部“细胞”不断分化和结构复杂化的自我发展过程。现代进化论者认为,社会变迁是多向性的。首先,社会进步不是必然的,也有可能出现倒退;其次,进化是沿着许多方向发散进行的,没有固定的阶段、路线和方式;再次,进化的模式是多样的,不同水平、不同形态的社会,具有不同的进化或发展形式。

  循环论

  认为社会变迁是周期性的重复。德国历史哲学家O.斯本格勒认为,社会的变化类似于人的生命循环,每个时代都有其产生、成长和衰老死亡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将返回到最初的起点。美国社会学家P.A.索罗金认为,社会变迁是遵循一种“历史循环模式”进行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灵性、感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循环出现,社会学不可能再提出任何其他的社会发展规律。

  均衡论

  强调社会均衡一致和稳定的属性。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属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由社会一般的规范和价值维持和调整,表现了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致性、不矛盾性和稳定性。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系一旦建立起来,本身就具有一种使原有状态保持不变的倾向。当某一部分因内部或外部力量造成整个社会失调时,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就会采取矫正措施,使社会恢复到均衡状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帕森斯将进化论与均衡论结合起来,形成进化的结构功能主义。他承认,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表现为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即社会系统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在系统内部分配这些资源的能力增强。社会要保持均衡的进化,最终取决于社会能否发展出一套新的、普遍化的价值体系,容纳与整合新的结构要素。

  冲突

  冲突论的代表、德国社会学家R.达伦多夫和美国社会学家L.A.科瑟尔等人认为,应该将社会体系看作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最主要的社会过程不是均衡状态,而是各个社会集权为争夺权力和优越地位所进行的斗争造成的冲突。社会权力的资源是有限的,没有获得权力的人为了自身利益要求获得权力,已经掌握权力的人要防止别人夺走他们的权力并想获得更多的权力。任何社会成员都在为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斗争,一切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之上。人们对于权力再分配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围绕权力所进行的斗争是持续不断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内部固有的现象。这种利益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变迁是必然的、急剧的,后果是破坏性的,任何宏观的社会变迁理论只有涉及与权力相联系的冲突时,才是有价值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社会变迁的宏观研究已逐步转向对某一特定阶段、特定社会、具体社区的社会变迁的研究,相继出现了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社区发展理论等。

社会变迁的决定因素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不仅因为河流是流动的,同样,踏入河中的人也是流动的,而由无数独特个体组成的人类社会更是无时不在流动中变迁。社会变迁,在外部确立了现今跨越全球的联系方式,在内部则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也是最具个人色彩的领域。

  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但是,社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社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体系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这种适应和调整先是局部的、缓慢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原有体系结构的整体改组,直至采取社会革命的形式。在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原因中,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物质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也发生变化。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关于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已有明确的认识。教育社会学者通常把两者的关系分为三类:从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从教育导致人们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最终引发社会变迁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从教育对大多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言,教育往往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社会变迁(尤其是剧烈的社会革命)会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功能的变革等几乎都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在现代社会,社会任何方面的变化都会在教育方面留下痕迹。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早在韦伯那里,就已指出了观念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形成于近代西欧,主要是因学校广泛传播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使社会成员具有了勤俭节约、自我奋斗、自我约束等的精神与品质。

  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期达成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教育引起社会变迁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同时教育还具有隐性功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后者正是导致其他社会变迁的条件。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永恒的现象,也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教育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社会变迁"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