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社会心理,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例如人们对某国人的理解,即使没去过没见过,但是一想起来就会想到某种模式的样子,甚至是带有偏见和偏激的成分。例如,在许多欧美人眼中中国还是改革开放前,甚至是清朝时的样子。
社会心理是人们以感情、风俗、成见、信念、自发倾向等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形式,对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社会性。[1]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社会心理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低水平的社会意识现象,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不自觉、不定型、不稳定、不系统的反映形式。从主体角度看,社会心理可分为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前者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社会心理,而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上经过体验“交会”后形成的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是在个体社会心理基础上形成的,它同以个体为主体的社会心理有着内在的联系。
社会心理是反映“社会存在”的心理,它主要强调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而群体心理则是群体形成之后所具有的独特心理现象,如群体气氛、群体士气、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决策以及感染、从众、协作、竞争等等,这些心理现象都是作为个体时不曾有过的,只有在群体中才会发生。所以,群体心理更多强调的是同人群聚集现场时间相匹配、与现场感觉相联系的心理反应。[2]
第一,它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二,它以感情、情绪、习惯、风俗,传统的形式存在,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易改变;
第三,社会心理反映一定的社会风貌,表现一定的人心向背,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
第四,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不是工人运动自发产生的,只能通过教育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
正因上述这些特点,注意用健康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来教育群众,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人民群众,使之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和意识形式相互联系,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意识素材,社会意识形式则给社会心理以深刻的影响。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社会心理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和周围环境的自发的反映,社会意识形式则是通过自觉活动形成的定型化的思想体系。
社会心理是群体的意识,但它不能离开个人的心理而存在。因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个体来进行的,总是受他所积累的全部个人经验和他的全部个性特征的制约。在个体心理中必然反映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寓于个体心理之中。
社会心理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人在各个历史阶段上分化为不同的人群集合体,社会心理也相应地发生纷繁的演变和分化。自从原始氏族社会瓦解以来,各阶级社会里的每一个阶级都有不同的阶级心理;同一阶级内部的各个阶层也各有独特的心理。由不同阶级组成的民族也会在共同的地域里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民族的心理特征。各阶级、阶层、民族之间心理上的差异和共同性,都是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影响的结果。因此,研究和把握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心理状况,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政策、策略都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心理的理论和作为专门学科的社会心理学,都是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研究对象,但它们的任务是不同的。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社会心理范畴是研究社会存在产生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过程的一个必然环节,是研究观念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中介。作为专门学科的社会心理学产生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接合处。它研究社会共同体、社会集团、个人和他们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行为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在不同社会范围内的作用等具体问题。社会心理学开始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作为独立的学科则是随着经验的和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于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真正形成的。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社会心理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最直接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式产生的思想前提;是支配人们行为的动因之一;是连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中介。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社会心理的生成受到生产方式、物质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使社会心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时代精神、民族心理、阶级、阶层心理、职业心理和社会思潮等诸多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