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水平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居民生活水平是指在某一社会生产发展阶段中,居民用以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程度。
居民生活水平又称生活程度。具体内容包括: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劳动的社会条件和生产条件、社会服务的发达程度、闲暇时间的占有量和结构、卫生保健和教育普及程度等等。
生活水平的确定包括 3个要点
①以群体为标准,如家庭;
②以实际的消费状况为标准,即直接衡量占用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多少;
③以平均的消费数量为标准。生活水平与生活费用、生活标准不同,生活费用指维持特定生活水平的货币支出,生活标准则指期望达到的生活状况。
居民生活水平包含的内容
生活水平包含一系列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内容,一般用指标体系来测定。
1953年联合国首次草拟了关于生活水平的指标体系和国际比较方法。1959年联合国关于《在国际范围测定和衡量实际生活水平》的报告,进一步使衡量生活水平的方法系统化。
1978年联合国进一步修订了《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SDS)文件专辑,提出了测定生活水平的12类指标:
①出生率、死亡率及其他人口学特征;
②医疗卫生条件;
③食品消费;
④居住条件;
⑤教育和文化;
⑦居民的收入和支出;
⑧生活费用和消费价格;
⑨运输工具;
⑩休息的安排;社会保障;人的自由。
每一类中又规定了若干局部性指标。对生活水平的测定也有主要使用某一单项指标的,如: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实际收入水平指标,实际消费水平指标,人均寿命指标,恩格尔系数(见社会统计学派),人均卡路里或蛋白质摄取量指标等。
调查显示,受“生活节奏快”、“环境压力大”等因素影响,在30个省会城市中,北京名列第八,远低于同样是超大城市的广州和上海,也排在呼和浩特、石家庄等城市之后。
同是超大型城市,广州、上海排名靠前,北京为何低这么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京的环境质量明显落后。人们的的主观感受占据40%的权重,很大程度上会左右整体结果。比如西部大开发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较快,居民满意度较高。而在生活成本满意度方面,上海和北京得分分别排在第20位、第25位,主观指数排在第28位、第29位,生活成本较高。
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现“两大反差”
近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并没有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认为,经济增长背后存在“两大反差”:一是高速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反差;二是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居民主观感受存在反差。张连城表示,通胀率高、房价高、社保水平低、生活节奏快,是主观满意度偏低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