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的种类[1]
人口学家将人口迁移的类型划分为五类:原始类、强制类、被迫类、自由类和大规模类。从三方面来划分人口迁移的类型,即根据人口的性质和形式,分为长期迁移、短期迁移和通勤式迁移三类,其中短期迁移又包括季节性迁移:根据迁移的方向和地域,划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根据迁移的动因分类,划分为经济性迁移、政治性迁移、科学文化性迁移、旅游疗养性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往另外一个国家的迁移活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迁出显著超过迁入,则称为移民净输出国;反之,若人口迁入显著超过迁出,则成为移民净输入国。国际人口迁移给各个国家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毫无疑问,国际人口迁移可以加强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知识的交流与传播;调刺世界人口的余缺;改变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2.国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境内从一个地区移居另一个地区。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人口迁移仅指那些被移入地承认为居民的人口迁移活动,有的国家规定在新居住地生活三个月或半年以上者才可列入移民范畴。我国则以转移常住地户口为判断标准。
(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类的迁移方向和规模。
3.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4.矿产,是资源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基础。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人口的迁移。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迁移就与此有关。
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实现家庭团聚)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政治因素
1、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
合理的政策可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不合理的政策,或者政策合理但实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2、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起人口迁移。
例如:二战期间,欧洲人口迁移达到3000万人。20世纪末发生在非洲卢旺达、刚果地区的部族战争,欧洲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冲突等,引起人口迁移的数目同样以数百万计。
3、政治变革,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
首先,人口迁移,特别是国际人口迁移,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4页)科技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同样如此。人口的迁移,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这是因为,移民、特别是国际移民,多以青年男子为主,他们的迁移冲破了过去狭小的通婚圈,使近亲婚配率大为下降。据统计,在移民因素影响不大的国家,表(堂)兄妹结婚的曾占总结婚数的7一20%,在移民因素影响较大的国家,近亲婚配大大低于这一比例,如在欧洲,只有0.5一2%,美国更低,仅占0.05%。通婚圈规模小,必然导致先天疾患增多,人口质量低下;通婚圈规模扩大,则具有优化人口,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从整个人类历史看,通婚圈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再也不会象工业社会以前那样紧紧地束缚在一个极小的闭塞的区域,而是不断扩大着活动半径,进行多流向、多层次的人口迁移,促进人种基因交流。降低近亲婚配率,既增强人口体质,又提高人口平均智商。
第二,当代人口迁移,有利于迁入国科技发展。近两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人口方面的考虑对人口的迁入、迁出严加控制。据联合国调查,目前世界上有72个国家反对移民,61个国家允许移民,其中有15个国家积极鼓励移民。允许移民迁入的国家,对移民数量、质量、来源等又有严格规定。发达国家允许迁入的多系有专门技能的人口。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及法律规定,吸引了大批外国科学家到美国定居,尤其是欧洲科技工作者曾大批涌入;美国又利用战争所俘虏的德国火箭专家,为其初期研究火箭的主要力最。战后,美国继续大力吸引外籍高级科技人才,从1949年到1972年,外国进入的高级科技人才达到20万人,以致美国将近半数的优秀科学家是外国人。美国所以能够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源地、信自、革命中心,与其广聚天下科技人才密切相关。德国的情况与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1848年的欧洲革命,曾在德国激起了科学高潮,成了电力革命中心,优秀的科学人才大批涌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科学衰微的起点,希特勒的上台更使许多科学人才横遭迫害;致使人才严重外流,包括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都被迫流亡国外,使得德国科学随人才外流而不断衰落。
产业革命以后,移民迁入国主要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对迁入移民的选择性不断加强,对迁入者年龄的限制和智力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的资料表明:,’1850一1910年间,北美人口增长总数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外国移入的劳动年龄人口。”这样,既节省迁入国的教育成本,又在短期内收到科学效益。科学学指出,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25一45岁,其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人口迁入得越多,对迁入国的科技发展越有利。有鉴于此,对移民吸引力越大的国家,越是制定对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人口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这便对具有迁移动机的人口产生巨大的压力,他们要达到迁移目的,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迁入地的工作环境。在对迁入地选择与竞争中促进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这样,迁移便成为促进人口素质提高的因素,并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人口的合理分布,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前提。人口的自然增长固然影响人口分布,而迁移在人口分布的塑造上所起的作用却更加突出。随着科技进步,迁移规模不断扩大,迁移数量大为增加。人口分布范围愈益广泛,从而保证了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者的要求。科技革命带动的新兴产业部门,必然吸引大批劳动适龄人口。传统产业部门及所在地区人口必然相应减少。事实证明,只有顺应经济结构变化需要的人口分布才具有合理性。现在,美国“阳光地带”人口密集,这是高精尖技术发展的结果,这种趋势有继续加强之势。在信息时代,一方面增加了传统产业部门失业机会;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又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经济行为主体居住地随工作的变动而变动。这种人口分布的变化,将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力量。
人口运动史表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与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十九世纪起,人口异常迅猛地向城市集中。从1800年到1950年,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之多。城市化的重要特点是它促进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城市化过程符合科技进步一体化趋势的要求,适宜于集约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化过程有助于社会分工在精细化基础上的整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再者,城市化过程可以使得城市的经济、科学、文化中心作用得以不断加强,使得城市居民易于接受较高水平的现代科技教育。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又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联,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由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人口迁移,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广泛交流。不论保守型移民,还是变革型移民,都是传播科学文化的使者,对科学技术的交流产生促进作用。以我国为例,由汉武帝以往,人口便沿陆、水迁移,“丝绸之路”是东西交往的主要通逍,从汉到唐的一千多年间,丝绸之路虽几经中断,但断而复通。通过这条道路,保持着大规模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到宋元时期,海路作用不断加强,中外交流达到高潮,南宋时,通商的国家多达50多个,南宋海船开往20多个国家。中外人士往来频繁,外国人长期移居中国。从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即明万历到清康熙的一百多年间,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布道,他们在实现传教目的的过程中,也把西方知识带到中国。与此同时,传教士的报告、书信、专著及他们带回国去的许多中国典籍,对西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 臧艳玲,许廷芝.人口迁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A).现代农业.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