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分布式创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分布式创新[1]

  分布式创新是指创新所需要技术以及相关能力在多个公司和其它知识生产机构之间分布 ,由一家主导公司发起,选定创新任务,在研发合作伙伴或者内部分支研发机构之间分配创新任务,最后对研发、创新成果进行集成的研发模式。

  分布式创新是集成创新的一种模式,也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且更接近集成创新。分布式创新隐含了具有主导性公司的前提,即通过相关的机制安排,其它公司参与并以不同的方式分享创新成果,是分散与整合的统一。由于创新包含研发、试生产、商业化等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的创新都可以采用分布式的结构安排 广义分布式创新包含分布式研发、分布式生产及分布式营销等。在创新竞争中,分布式创新要求企业走出独立、自足式的知识中心,向更开放、更加合作的知识生产与利用模式迈进。与传统的以企业内部管理为主的创新模式不同,分布式创新管理要求企业精于网络管理,协调跨文化、跨组织的知识流动与交换。

促进区域间开展分布式创新的具体措施[1]

  区域问开展分布式创新,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和高端化的必然趋势,其动力应是企业对利益的追求。在运作中企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创新。通过合同委托研发、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资源;企业利用贴近市场的优势把重点放在选定创新方向和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利用上,节省大量前期开发资金

  (2)联合相关企业建立技术联盟进行跨企业协作创新,使分散于各个企业的技术资源得以重新整合,技术优势能够相互补充,降低创新成本、加快创新速度。

  (3)利用市场中介进行创新外包或者直接购买所需要的技术并加以利用。

  (4)主导地区(如东部地区)的企业以模块化进行有效的技术控制,要素分布区(如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组织及个人通过“反求工程”使创新技术及产品进一步多元化。人才信息管理与区域间专利技术信息共享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在实际中因企业的短期战略性与国家或区域长期目标之间的冲突不能实现,这便需要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的介入。如何强化外部环境对知识的保护和对参与分布式创新人员的法律保障成为关键,这也是节省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扩大市场和增强产品市场认可度的分布式创新的另一个动力机制。具体如制定优惠的政策,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支撑,完善创新的投入机制,加强金融机构的保障功能,强化教育和培训服务机构的资源供给能力,并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评估鉴定等。

分布式创新实践简介[2]

  (1)主要组织形式

  Coombs和Metcalfe指出了分布式创新的五种主要组织形式:① 以市场为中介的分布关系,比如创新外包等;② 通用技术导向的多公司合作开发;③ 应用导向的合作研发;④ 合资公司合作开发;⑤ 战略联盟

  (2)主要集中的领域

  Gerybadze通过对企业创新模式调查发现,分布式创新主要集中于制药、生物科技与保健、信息技术通讯设备与服务、化工、IT等领域,这些领域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研发支出占整个研发总支出的比例较其他行业高 。

  (3)发展趋势

  分布式创新普遍为被跨国公司所采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创新模式。Bowonder和Racherla等人对2004年“财富500强”中320家跨国公司的创新模式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创新模式倾向于分布式,通过合作开发、合作申请专利、从外部获取相关知识的趋势非常明显。他们调查中发现,日本Toyota公司在2004年申请的专利中,大约有35% 的专利是和其他公司共同拥有。

  (4)典型案例

  分布式创新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波音公司的创新模式。波音787型飞机从发明、定型、转化、融资几乎都是通过其全球分布式创新网络来实现的。波音787的制造和研发涉及了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和研发机构,其全球性分布式创新网络为波音787缩短了进入市场的时间,且节省了可观的研发费用

分布式创新的相关理论[2]

  Coombs和Metcalfe通过分析技术变革趋势,提出企业分布式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并系统分析了分布式创新的普遍性及意义 。这三类技术趋势是:(1)产品中技术多样性水平增加趋势;(2)系统复杂性趋势;(3)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融和趋势。这三种趋势从技术层面决定了产品研发的分布式特征。公司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司内部,甚至固定于单一产业的技术有时候也会变得被动。技术变革的趋势促使企业主动或被动地打破公司范围边界的藩篱,同外部进行技术合作或者合作研发、合作创新

  西蒙的“近似可分解性”及“近似可分解系统”、“模块化理论”、“松散耦合系统”可以有助于我们对分布式创新的理解¨ 。有学者从知识经济全球化国家创新系统、创新外包等角度解释分布式创新[81,Sawhney和Prandelli等人则基于社会学的视角,把分布式创新理解为“创造社区”(corn—munities of creation),并用交易成本理论、复杂性理论、知识产权理论等论证创造社区的合理性 。有关分布式创新过程的研究仅见Gerybadze的研究 。Gerybadze把分布式创新过程分为配置和沟通的两个关键过程,具有一定启发性。但是这种分类不完整,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上这些理论分别从特定侧面对分布式创新进行描述和解释,增强了我们对分布式创新的理解。但是以上各种理论停留在解释层面的居多,较少涉及到分布式创新管理层面,对分布式创新管理过程及机制安排论述不多。本文主要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分析分布式创新机制,并分析其管理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

分布式创新的特点[2]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分布式创新实质是在主导性公司协调下,不同主体的研发机构,比如子公司研发单位,高校或其他学术团体,合作伙伴等,共同完成一个研发、创新任务的过程或组织安排。在该过程中,主导性公司和各个参与主体之问,构造了一个循环的知识流。该循环流主要包括知识转移、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等过程。主导性公司确定创新目标,选择合意的参与方,分配创新任务,并与参与方共享基础知识,整合创新知识。在创新全过程中,主导公司向各参与方进行知识转移,各个参与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主导公司知识转移。各个参与方研发成果最终汇总到主导性公司,由主导性公司进行知识整合,同时进行知识创造,这样形 一成一个闭环的知识流循环,且该循环在最终创新任务完成之前一直存在。如图1所示。

Image:创新1.jpg

  分布式创新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问的知识类型是非对称的,各知识主体创新重点也不同。在某些分布式创新过程中,主导性公司定义和拥有专有知识体系结构(knowledge architecture)。控制专有知识体系结构或者标准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多占有创新租,因为主导性公司通过控制专有知识结构,使得许多系统和组织被独立开发出来,自己仅集中于协同工作和控制体系结构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参与到该体系机构的公司 ?。从模块化角度看,该类型的分布式创新中,主导性公司拥有系统性知识,而参与单位创新范围被限定在模块化任务上。

分布式创新的类型[2]

  从知识互补性角度看,分布式创新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区“已存在”知识、具有互补性知识的整合、再创造与应用的过程。Buckley和Carter把知识互补分为附加性知识互补、序列性知识互补和复杂的知识互补等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实际上也刻画了知识整合的类型。依据知识互补性特点和不同的整合模式,可以把分布式创新分为模块式分布式创新(并行式)、序列式分布式创新(串行式),以及复杂式分布式创新。

  (1)模块型分布式创新。

  这种分布式特征是主导公司拥有专有知识结构,或者具有已经创新初步成果和相对明确的创新发展方向,参与单位作为一个模块参与到创新过程中。图中参与单位可以不只一个,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科研院所等。这种分布模式的分布式创新在各个参与单位间可以同时进行,因而具有并行式特点。如图2所示。

Image:创新2.jpg

  (2)序列型分布式创新。

  该模式特点是后一个创新必须在前一个研发、创新成功基础上进行,是按照严格顺序和标准在不同创新源问进行分布,因而具有串行性特点。如图3所示。该模式也包含这样的情形:在创新早期阶段,由一个中小企业进行初创,达到一定程度后,由大型跨国公司接手进行投资。比如日本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周围散布着一些反应快、效率高的中小创新型公司。当某个中小型创新公司有新的发明、初步创新但又不能独立完成创新任务时候,大型跨国公司会通过收购或者合资等方式参与进去,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产品商业化等创新工作的其他阶段。

Image:创新3.jpg

  (3)复杂型分布式创新。

  该模式是指兼具模块化和序列式两种分布式创新特点的类型。见图4。

Image:创新4.jpg

分布式创新核心过程分析[2]

  分布式创新的顺利实现,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离不开知识转移、知识创造与知识整合等各过程的有效实现。因而分析影响知识转移、知识创造与知识整合各过程效率和效果的因素,可以从中归纳出分布式创新的核心过程,并追溯到影响分布式创新的主要因素,相应地找出有效改进上述三个过程效率和效果的对策或者主要管理措施。通过对各管理措施进行归类,可辨识出分布式创新的核心过程。本文把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过程归类为两个核心过程:配置过程和激励过程。分析框架如图5所示。

Image:创新5.jpg

  配置过程在实践中表现为高层决策者要决定干什么,在哪里实现及谁参与问题:在哪里设置研发中心?哪种类型创新工作是当下要进行的?哪些合作伙伴要参与进来等,涉及定义项目、制定规则,分解模块工作,其目标是确保“合适的部门做合适的事情”。而与激励相关的工作,是致力于降低相关成本,增强效率,增强创造性,确保主导性公司对创新成果保持适宜的占有水平,并提高对中间产品的经验与知识的占有或者利用水平。激励相对于配置工作,更多涉及意义构建、认知的协调与统一等“软”问题,其目的是确保参与方“正确、高效地创新”。配置是分布式创新的起点,只有起点正确,结果才有可能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而激励过程是过程管理,是激励、控制、引导和协调过程。激励与配置过程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创新任务的实现。二者之问存在互动与反馈:配置可以为激励提供指导和起点,激励过程也可反馈到配置过程,配置过程可据此进行相应地调整。

  分布式创新同一般性创新一样,也是新技术研发及研发成果的顺利商业化的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社会—— 技术意义构建。保证认知上的一致是确保分布式创新中的重要内容。从风险和收益角度看,达成认知的一致需要付出成本,即认知相关成本 。为了防止参与方、合作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搭便车”行为(如参与方泄漏核心知识给竞争对手,使得创新价值受损;参与方利用信息不对称性侵吞对自己有利的成果而不给合作各方做出应有贡献等)以及保护知识成果要付出代价,即激励相关成本。激励相关成本在本文中还包括为激励参与方高质量完成研发、创新任务而产生的成本。有效降低这两类成本是分布式创新中的关键问题,而配置和激励过程都触及和涵盖了这些关键问题。比如把知识创造效率作为选择标准之一,对参与方研发能力考评,筛选出合适的参与方,能保证创新效率设计创新成果分享机制、保密机制可以保证知识成果的独占性等等。因而把分布式创新归纳为配置和激励过程是恰当的。

配置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

  配置过程主要目的是选择正确的研发、创新任务,并使得创新任务与参与机构能力之问能达到一个合适的匹配。因而所有影响研发任务本身的因素,以及影响参与机构能力与研发、创新任务之问匹配性的因素都是影响配置的因素。这里主要选择一些关键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些学者关于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研究、跨国公司子公司竞争优势的研究、以及创新网络的研究等已经触及到分布式创新的配置过程,对分布式创新配置过程工作有很大启发。比如Fisch的分散研发的最优分布模型¨ 、Gupta和Govindara,jall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知识流的分析¨ 、Bartlett等人提出的跨国际边界管理策略等¨ 。而Gery—badze明确定义了分布式创新的配置过程,但是其配置过程仅仅包含确定知识体系框架、决定能力中心与有效沟通三类工作或者任务 。其分类相对不完整,实践性差。而其根据知识显隐性特征、知识规范性与歧义性特征以及知识的模块性特征提出的不同类型的知识特征需要不同的治理模式和创新类型,以及知识类型与跨国公司总体战略的匹配性是配置过程要考虑的因素等则富有启发性。本研究结合以往类似的研究中所提到的关键要素,把配置过程进一步分为四个子过程,或者四类主要任务,据此可以进一步分析影响配置过程的主要因素。如图6所示。

Image:创新6.jpg

  配置过程的四个子过程:(1)选定创新任务,决定知识框架,任务规划或合理分解;(2)对创新源能力评估,选定合适的创新能力中心;(3)制定基本的分享制度及合适的协调机制;(4)确定创新时间表、基本规则,质量要求等。正如前文所言,配置是分布式创新的起点和基础,选定创新任务、选定创新参与方是“硬”基础,而确定分享机制,及基本规则则是“软”基础。这样“软硬”结合,配置过程才比较完整。通过对每一个子过程分析可以确定关键的影响因素。比如:对参与方能力评估与筛选取决于长期的合作历史、相互信任程度,以及项目本身的特殊要求等。确定基本的分享制度及合适的协调机制,也是配置阶段重要的内容,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调原则、基本分享制度等。对创新进行规划,确立“里程碑”、基本规则等也是分布式创新起点的重要工作。

激励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

  激励过程是管理、激励、控制导向的工作过程,既包含促进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的正向激励,也包含旨在知识保护的负向激励。其与配置过程一起共同构成了分布式创新核心过程。激励过程因分布式创新类型不同,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侧重点也会不同。有关学者在类似的研究中,展现出对创新激励过程管理的不同研究视角及不同的侧重。比如Gerybadze强调沟通、认知统一的重要性 ;Coombs和Metcalfe强调能力的协调 ;Kuemmerle等人强调全球团队管理等等,突出海外研发站点及关键知识领导人选择的重要性,他指出要‘‘选择那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以及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够把新站点结合到公司现有的研发网络中去;能对技术发展趋势有全方面的了解;以及在努力接近当地大学和科学团体的新思想时候,能够克服官方障碍的负责人” 。本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结合已有的类似研究,提出分布式创新激励过程包含四类主要任务或子过程:(1)全球团队有效管理,知识积极分子的利用;(2)知识共享、条件创造、实质性支持等创新能力的激励;(3)定期的沟通,促进认知一致性的过程管理;(4)目标偏离时的控制过程、知识成果保护机制等。由每个任务可以定位到具体的影响因素,比如影响全球创新团队管理的因素是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所确定的团队的胜任能力等等。如图7所示。

Image:创新7.jpg

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类别分析[3]

  将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划分为驱动因素和促进因素两类。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驱动因素(Driving factors),主要指跨国公司内外部环境中驱动跨国公司主动采用分布式创新模式的一些因素或者发展趋势。跨国公司为了迎合这些发展趋势,而主动采取分布式创新。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促进因素(Facilitatingfactors),是指跨国公司在开展分布式创新过程中,内外部环境中已有的一些有利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为跨国公司开展分布式创新提供了便利。本文将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划分为驱动因素和促进因素两类,是基于如下的考虑:驱动因素反映了跨国公司创新的意图以及内外部环境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促进因素则是实现跨国公司创新意图和内在要求的内外部客观有利条件。驱动因素只是提供了可能和方向,而促进因素则进一步促进这种可能成为现实。驱动因素与促进因素共同构成了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影响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否则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无法实现。

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3]

  从来源来看,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驱动因素可以分为内部驱动因素与外部驱动因素。内部驱动因素指来自于跨国公司内部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跨国公司本身发展战略、海外子公司成长发展动力等。外部驱动因素指来自于环境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经济政策等。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下因素或者发展趋势具有明显驱动跨国公司开展分布式创新的作用:

  1.知识的分布式特性

  知识分布式特性决定了知识并不是仅仅富集于相应的专业企业研究部门和科研单位之中。由于知识的路径依赖性,以及区域文化对于知识的影响作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不同地区专精于不同的特定知识现象,比如瑞士在精密制造方面的知识优势、芬兰在通讯方面的知识优势。知识分布式特性使得传统的依赖企业自身资源进行创新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受到了挑战,任何一个企业无法在所涉及的各个技术领域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任何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技术,独立地进行创新将更加困难,创新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与外部各种组织之间有效的合作。

  2.技术发展的趋势

  Coombs和Metcalfe(2002)通过分析技术变革趋势,提出企业分布式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并系统分析了分布式创新的普遍性及意义。这三类技术趋势是:(1)产品中技术多样性水平增加趋;(2)系统复杂性趋势;(3)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融和趋势。这三种趋势从技术层面决定了产品创新的分布式特征。技术变革的趋势决定了公司创新与创新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司内部,甚至固定于单一产业的技术有时候也会变得被动。因而企业主动或被动地打破公司范围边界的藩篱,同外部进行技术合作或者合作创新。

  3.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日益面临全球刺激和地方反应的问题。面对全球范围的竞争,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跨国公司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谋求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全球化战略包括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也包括技术的全球化。技术的全球化意味着跨国公司一方面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取所需的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解决好技术与产品当地化的问题,因而必须重视熟悉当地市场的供应商、客户、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甚至当地竞争者在创新中的作用。以便提高创新效率、缩短创新周期,尽快收回创新投入成本。

  4.东道国的有关政策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开始提防跨国公司的无序扩张,在经济政策方面设置了一些限制。比如,某些东道国只与那些转移领先技术的跨国公司合作,并要求跨国公司提高当地研发水平等。这要求跨国公司不得不把部分研发机构转移到东道国,与东道国合作成立研发机构。在此政策背景下,跨国公司被迫调整研发站点布局,调整研发站点分工,不得不采用分布式创新的模式。可见东道国的有关政策会驱使跨国公司采用分布式创新。

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促进因素分析[3]

  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主要促进因素包括三个类别:第一类是跨国公司业务运营中积累的一些有利条件;第二类是由于当代科技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业已存在的、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服务;第三类涉及东道国与跨国公司关系,由东道国所提供的有关经济方面的有利因素。下面分别简要说明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的主要促进因素:

  1.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如何保证知识与信息的及时的传递与交流是分布式创新成功的关键之一。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分布式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全球范围内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创新合作伙伴实时交流与分享大量的信息与知识提供了可能(Karlgaar 2004)¨ ,这意味着分布式创新网络中任何节点上的创新伙伴可以以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来分享知识(Kogut and Metiu,2001)¨ 。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跨国公司通过分布式创新建立的全球创新网络奠定了基础。

  2.空间时差等天然因素,以及虚拟网络的构建为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提供了便利

  空间时差等天然因素的存在意味着当上一个创新伙伴的工作时间结束后,它可以利用快捷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将相关信息传递到正处于工作时间的其他创新伙伴那里,从而保证分布式创新网络能够维持24/7的工作(Friedman,2006)。另外,快捷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如视频会议等)能够让不同地点的创新单位同时位于一个虚拟空间中,保证创新网络节点上不同的创新单位能够同时开展创新,既能积聚不同地点创新单位的知识力量,也减少了因科研人员空间位置移动而浪费的宝贵时间。

  3.知识领先

  跨国公司由于在某些领域的长期积累,具有知识领先性。这种知识领先性在同行中易于发挥出号召力,有利于分布式创新的开展、提高分布式创新的成功概率。特别通过长期积累的知识领先性,对掌握创新领域的前沿动向、选定有意义的创新方向以及创新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4.积累的社会资本

  一定的社会资本是开展创新的必要条件和有利因素。一些公司利用社会资本开展创新的成功实践以及近年来发展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理论等都表明社会资本对创新的重要性。跨国公司积累的社会资本对发现新的创新源、选择合适的创新领域与创新伙伴、构建创新网络具有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跨国公司的社会资本是有效开展分布式创新的必要条件。

  5.东道国提供的有利的社会、 经济条件及先进技术资源条件

  一些新兴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往往会提供比较优惠的条件。这些条件使跨国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分散的稀缺资源,进行分布式创新的管理和协调,并享受其带来的收益。随着东道国法制法规的健全,越来越规范的、国际化的专利保护法规使跨国公司所获得的知识产权更易于受到保护。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从而使跨国公司可以占有一项独特的资源、产品或者服务而获得创新收益

参考文献

  1. 1.0 1.1 李子明.分布式创新、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分工.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7期
  2. 2.0 2.1 2.2 2.3 2.4 2.5 2.6 黄国群,李珮磷.分布式创新的机制及核心过程研究.预测.2008年5期
  3. 3.0 3.1 3.2 李珮璘,黄国群.跨国公司分布式创新及具影响因素分析,商业研究.2008年12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xe,Yixi,Gaoshan2013,Li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分布式创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