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两个舆论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两个舆论场(Two Public Opinion Fields)

目录

什么是两个舆论场[1]

  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也就是主流舆论场);另一个是以互联网为主干构成的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也称非主流舆论场或草根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表明社会舆论越统一,舆论环境越和谐,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反之,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

  两个舆论场既有区别,又有融合。它们的区别在于:

  (1)发展速度不平衡。

  (2)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不一。

  (3)关注对象、主题不同。

  (4)信息的真实度不同。它们的融合体现在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坚持理性对话,实施有效互动。

两个舆论场的互通

  官方舆论场长期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丧失公信力,民间舆论场因意见得不到支持认可、诉求得不到回应保障而缺失理性,两个舆论场一直脱节的话则会阻碍社会发展。打通两个舆论场,一方面能弥补两个舆论场的缺陷,另一方面能让公众全面地接受信息,减少社会认知偏差。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

  1、密切联系群众、引发情感共鸣

  反映人民群众心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因此,统治阶级的“主流舆论场”同草根阶级的“民间舆论场”之间的立场也应该是一致的。主流媒体应自觉地遵循“三贴近”的新闻原则,用“接地气儿”的话语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不断增强宣传的有效性、感染力和针对性。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坚持开展“走转改”的新闻路线,并在实践中寻找“群众”的共鸣点。

  2、密切关注群众、及时回应质疑

  主流媒体需及时关注群众所反映的问题,面对公众质疑给予及时回应。民间舆论场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传播,可以广泛而随意的传递信息,并迅速蔓延。官方舆论场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应对中显得被动而弱势。尽管如此,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对民间舆论的收集与分析,密切关注民间舆论发展的动态,了解“民意”,让议程设置网络舆情进行互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质疑,对民间舆论场实施重点有效地引导,消解群众的不满情绪,扭转僵局,化被动为主动。

  3、以“共同利益”为先导。

  所谓“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尽管新闻事业掌握在阶级手中,但“共同利益”的契合,必然统一节拍,奏出时代的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不均。“共同利益”为两个舆论场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整个社会舆论场中,各种舆论不能否定或偏离这一根本利益。当主流媒体拿出“利为民所谋”的勇气,所谓的那些“民间舆论场”中的非理性、消极的部分自然会被纠正和淹没,而“官方舆论场”中正面的、高尚的部分自然会被民间话语推崇、认可。

两个舆论场的负面影响

  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官方舆论场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民间舆论场的割裂,呈现出自说自话甚至互相矛盾的传播状态。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舆论趋同而造成的舆论震荡,但却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外部效应。

  1、媒体交流断裂

  舆论撕裂导致官方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议程设置缺乏有机联系,各自画地为牢导致媒体舆论监督职能弱化,甚至面对统一议题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论调。如,2010年发生的“药家鑫案”,活跃于微博和论坛等网络媒体的公众,坚持认为药家鑫的行为是故意杀人,毫无疑问应该伏法;而某些传统媒体则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解析其行为属于过激杀人,并通过介绍药家鑫的日常生活为他进行人格背书。

  两个舆论场的割裂造成了积极和消极的二元对立,迫于阶级利益和受众需求,其各自的传播行为与现有的传播轨道背道而驰,进而加剧了社会碎片化意见的形成。

  2、大众行为分化

  社会大众囿于活动范围和注意力资源的限制,无法对外部环境和众多社会事物保持有效接触,对于无法直接体验、超出其感知范围的议题,大众只能依赖新闻媒介来了解、认知和做出反应。

  显然,两个舆论场的对立,导致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情境,塑造了具有明显差异的意见环境。大众对于不断分化的舆论环境进行选择性接触和认知,导致了较大范围内社会大众行为的分化。社会成员为避免遭受孤立,将会对统一舆论场中的话语群体进行更为冒进的认同和复制,加剧了群体极化的倾向。

  舆论场的割裂阻塞了社会信息交流,左右了社会成员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不断割裂和信息缺失,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3、事态发展多变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映射,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际间的重新组合,以网络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尽管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但其舆论议题根植于社会现实。网络舆论与主流媒体舆论有重合部分,两者重合交汇的部分越多,社会舆论环境越和谐,越有利于舆论引导

  但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的撕裂使得官方与民间的声音无法形成合力,甚至互相拆台,舆论力量内耗和冲突,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更加逼仄,致使事态进展迟滞,舆论热点交错杂乱,民众意见弥散和分解,难以形成有效的舆论合力。

两个舆论场的割裂表现

  两个舆论场的存在初期,更多是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的争夺和冲突。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表达使得网络成为他们新的泄愤场所,两个舆论场之间呈现各自为政的分裂之势。其主要表现在态度立场和叙事方式两个方面。

  1、态度立场上: “官方”重主流 “民间”偏个人

  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官方舆论场”积极从正面建构议题,将信息传递建立在正面的视角之上,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社会风尚的提倡者。尤其是在未进驻市场之前,更是强调自身的宣传功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虽然传播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一些官方媒体仍秉持既有的新闻传播理念,并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微博等自媒体则带有强烈的“平民化”色彩。“郭美美事件”、“甬温动车事故”等热点事件中,“民间”舆论场都是先在微博上酝酿成形并得以大范围的传播。微博中“草根”群体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优势。由于不需要借助传统媒体这一中介,更有可能反映出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意见态度。并且围绕互联网形成的民间舆论场则以个体为切入,喜好从负面解构议题,以揭露和抨击的笔法迎合大众的“反叛”心理。

  2、叙事方式上: “官方”较宏大 “民间”更灵活

  受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官方媒体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强调宏大叙事,这种表达因内容空洞、不易接受而备受诟病。比如,有媒体在评论雷锋精神中用“跨越时代”、“大力弘扬”、“道德丰碑”等词汇。这无形中在与受众的沟通中树立了一道“情感屏障”。

  网络空间的语言形式则更为灵活。以微博来说,140字的字数限制使得用户在语言编排组织上,不需要用复杂的语言陈述事实或者采取修辞手法来表达心情,更不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其只言片语“语录体”的即时表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言简意赅的遣词造句几乎不会给他人带来阅读障碍。图、文、音视频的结合,又极大丰富了内容的展现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琴,江凌.新闻内参,是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有力武器[J].媒体时代,2013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两个舆论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