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传播环境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也是一张无形的制控传播效果的网络。   

传播环境的特点

  1.无限性

  传播环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蚁穴之微,宇宙之大,只要它成为存在于某一传播活动周围的能产生一定影响的情况和条件,都可构成传播环境。传播环境不仅指人类传播的外在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也包括内在心理环境;不仅指现时传播者编码、传播的多种情况和条件,也包括万里之外受传者接受讯息的环境状况。总之,传播环境无边无际、无微无著、无始无终,具有空间上的无限性。

  2.开放性

  首先,传播环境对多种传播活动或事物具有广泛接纳性,即在同一环境内可以包容各不相同的信息或事物,也可以进行各不相同的人类活动(生产活动、传播活动、娱乐活动等);其次,它表现为对多种事物或传播活动的普遍辐射性,即它会持续不断、一刻不停地自发地向外输出具有影响的能量;再次,它表现为媒介系统内部与外部在影响上的“通透性”或信息上的沟通性。这三点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传播环境的开放性特点。

  3.差异性

  传播环境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人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传播环境。一些貌似相同的环境,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差异。即使两家媒体按照相同的图纸建造和装修大楼,这相同的物理环境也无法导致相同的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各种环境总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合的。当传播者试图“划定”一块空间作为自己的活动环境时,说不定它正是另一更大环境的一部分;而这一更大环境,又可能被另一还要大的环境所分割。传播环境无法拒绝多种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经济条件的介入,这也是导致环境千差万别的原因之一。

  4.相关性

  环境必然与一定的主体活动进行能量交换,发生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作为传播环境,它是传播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传播活动不能凭空地、不需要空间和条件地进行,而与传播活动无关的环境亦不能称之为传播环境。传播环境应与一定的传播活动相关。若干研究表明,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程度,同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成正比,即它们之间的关系愈密切,环境的影响力愈大;其关系愈松散,环境的影响力愈小。

  5.影响性

  环境是个无所不在的“磁场”,其纷繁复杂的影响力存在于传播活动的周围和过程之中,无人能够摆脱。“环境对人类的传播行为的影响带有多方面的性质。这种多面性是由环境的宽广性、传播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两者的互感、互动所引起的”因此,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可能与传播目的一致,也可能相矛盾;它对传播者受众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它对媒介产品的生产与行销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总之,对环境的影响性一定要十分重视,并予以科学优化和合理控制。

传播环境的类型

  环境具有宽广的、复杂的结构和形貌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大环境、小环境

  这是依据环境的伸展面所作出的分类。所谓大环境,是指同传播活动有关的各种状况和条件分布在较大的空间或领域。小环境则是指紧贴传播活动周围的那些关系密切的因素和条件。

  从空间上看,大环境包容、笼罩着小环境,小环境融合、渗透进大环境。其内容既相互交叉、重合,又相互区别、分离。它们像大小不等的同心圆,传播活动位于圆心,小环境离圆心最近,大环境离圆心较远。它们又像一种圈层结构,小环境与大环境是一圈套一圈地分布在传播活动的四周的,而传播正是在这种层层叠叠的环境氛围中进行的。

  从环境因素看,虽然大环境和小环境中包含着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但小环境较多地强调物理环境(如书房环境、办公环境、制播环境)和媒介环境(如媒介声誉、集体精神、干群关系),大环境较多地强调社会环境(如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环境(如国民素质高,文化气息浓)。传播者往往首先要求有好的小环境,接下来则希望有好的大环境。如果大环境不佳但小环境好,他仍会安心工作;相反,大环境好而小环境恶劣,他就会产生离异之心。所以,媒介领导者一定要花力气建好小环境。

  从作用方式看,这两种环境对传播活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作用方式不同,影响力大小不等。通常,小环境对传播活动的作用是直接的显性的,释放出来的能量较大;而大环境对活动主体的作用则是间接的隐性的,影响力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大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与小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产生共振,引起共鸣,那么它也会转化为显性的直接的影响力;而某些普遍性的小环境因素,天长日久也会转化为隐性的间接的影响因素。

  总之,不论是小环境还是大环境,它们都是影响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都应引起媒介领导者或传播者、受传者的高度重视。

  2.硬环境软环境

  硬环境和软环境,是依据传播活动参加者的感受所作出的分类。所谓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所谓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就存在形式来说,硬环境是一种物质环境,软环境是一种精神环境。作为物质环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如湖畔的出版大厦,山顶的发射塔)和人为的具体的物质空间之中(如大礼堂、会议室、演播厅)。它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体验之外,具有静态的和硬性的特征。作为精神环境,它反映了社会风气、媒介管理、群体风貌、生活状况、信息交流等情况。它是一个被人体验和意识的世界,具有动态的和软性的特征。

  就条件准备来看,由于硬环境是存放、容留传播活动的由有形物质条件构成的空间和场所,其重要性、紧迫性容易立即呈现出来,因而引人瞩目、容易得到重视;而软环境是围绕、弥漫在传播活动四周的由无形的精神因素构成的境况和气氛,其重要性、影响力是缓慢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忽视。另外,硬环境的需求比较具体、明确,一旦满足即可看到成效;而软环境的需求往往比较模糊,难以量化,即使付出代价也难立即看到效果。这也是人们忽视软环境建设的一个原因。正是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希望人们在重视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软环境的建设。否则,不仅传播活动在硬环境中获得的良好效果会消失在软环境之中,而且会由于能量内耗而导致两种环境都产生负面效应。

  3.行为环境、心理环境

  依据传播活动中人类皮肤内外的情况,环境可以分为行为环境和心理环境。

  行为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外的种种行为或活动所组合而成的影响传播的情况和条件。心理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内的种种心理活动所构成的情感状态。

  行为环境还可分为宏观行为环境和微观行为环境两种。宏观行为环境反映了较大区域(如国家、省辖区域、民族集中居住区、城市等)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人口素质人群关系、生活水准等社会状况。它能决定大众传播媒介的规模、形态和媒介产品的内容、形式,因而对传播活动具有规范、控制、调节的功能。所谓微观行为环境,是指在相互接近的一群人(如报社、新闻部)之间共同形成的有一定约束力和规范性的行为准则、纪律制度以及相互信赖、和睦共处的气氛等综合情况。这些综合情况表现在传播活动中,不仅能决定传播者说什么、怎样说,而且能决定受传者听什么、怎样听和怎样做。今天,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大众传播对生活的全面渗透,人类已经无法摆脱行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心理环境与行为环境之间的关系,既十分密切,又有区别。心理环境是在行为环境中形成的,是某种行为环境的内化;而某种行为环境的出现(如揭露某些社会腐败现象),可能又是某些心理环境的集中反映。这样,喜悦、愤怒、悲哀、痛苦、怜悯、欢乐等情感因素构成的心理环境,就必然要对信息传播及其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传播过程中,不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总是力求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谐和愉快,竭力抑制、摆脱那种倾斜的、矛盾的和悲苦的心境。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传播活动中任何一种与该活动有关的愉快的情绪体验,都能使这种活动得到强化,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不愉快的情绪只会抑制这种传播活动。

参考文献

  • 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传播环境"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