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上海外国语大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上外)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shisu.edu.cn/

目录

上海外国语大学简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简称“上外”、“SISU”,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首任校长是著名俄语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者姜椿芳。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于1994年正式更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拥有完备的本科、研究生、专科(高职)、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等各级各类的教学体系。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虹口与松江两座校区,总占地面积约为74.7公顷。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中心馆之一,有馆藏纸本文献约92万册(其中逾半数为外文原版书籍)。已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数字音像教育资源库。学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同声传译系统,以及卫星地面接收装置、闭路电视系统、无线网络系统、语言实验室等办学设施。

  学校设有20个二级学院,38个本科专业,包括25个语言类专业和13个非语言类专业; 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员工1305人,在校学生10063人,其中本科生5972人,研究生2827人,留学生757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历史沿革

  •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1949年—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急需大批俄语人才的情况下,经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决定,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由此于1949年12月宣告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校。上海市委任命多年从事俄语新闻和文学翻译出版工作、在文化界颇有知名度的时代出版社社长姜椿芳同志为第一任校长,最初校舍位于宝山路(原暨南大学二院)。

  当时的上海俄文学校还只是一所专业结构单一、以学习俄语和俄罗斯苏联文学为主的外语类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俄语口笔译人员和俄语教学师资。

  •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0年—1952年)

  为配合国家外交外贸工作需要,学校于1950年增设英语班,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校址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即现虹口校区校址。1951年4月,学校又建立东方语言文学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专业。1952年3月,南京华东军区政治部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学员150余人并入我校。至1952年8月,学校已初具规模,设俄语、英语、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度尼西亚语5个语种。

  • 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1952年—1956年)

  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实行统一招生并开始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指示,我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只设俄语专业。同年9月,学校遂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又于11月再度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学制固定为3年。当年学校首次聘请苏联专家毕里金斯卡娅来校工作,指导编撰《俄语读本》和会话教材。

  这一时期,学校的教学工作从培训式教学走向正规化教学,梳理了正规教学的观念,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组织,取消了综合性的俄语教研室,成立了实践课、翻译、文学史、语言学等10个教研组,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建立了学籍管理制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至1956年6月,在校教师人数达241名(苏侨教师90人,中国教师151人),先后招收七期学生共3998人,其中毕业2087人,为国家各条战线输送了一批急需的俄语人才。

  • 上海外国语学院(1956年—1994年)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法语、德语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当年,学校俄语专业仍招收新生,英语、法语、德语专业积极准备办学工作,定于1957年招生。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转来学习(1957年),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入我校(1958年)。学校于1958年开办夜校部,设英语、德语、法语、俄语4个语种,第一批学员2200人入学。同年又接受上海市委财贸部和上海市外贸局的委托,开设外贸外语系,设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外贸外语系最终于1978年转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961年4月,中央召开了文科教材会议,规定了文科的教学方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外语等7个专业的教学方案及教材选编计划。在这次会议之后,全国高校的文科教育恢复了正常秩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963年9月12日,经中央批准,上海外国语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

  这一时期,学校还新增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并与上海市教育局共建了附属外国语学校(即上外附中)、附属外国语小学(即上外附小)等教学部门。至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已从单一的俄语专业发展为俄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7个外语专业,较为顺利地从培养单一的俄语人才发展为培养高层次多语种外语人才。

  随着国家外交工作逐渐打开局面和对外交往的有所扩大,国家对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显得十分突出和紧迫。1970年,学校开办试点班,共招收学员32名(设有英语、德语两个语种)。随后,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学校于1972年5月正式恢复招生,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了536名工农兵学员,编入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9个专业学习,学制3年。从1973年起,又增设了阿尔巴尼亚语专业。由此,上外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教学秩序的重建和教学工作的恢复。

  学校首先恢复了系的建制,重建了教研室和教学组,开放图书馆,等等。上外尽可能地为当时的工农兵学员三年专业学习提供较为扎实的系统教学与精心培养,包括开设6门课:专业外语课、汉语课、政治课、体育课、第二外语、知识讲座等等;其间,还组织工农兵学员走出校门“开门办学”,将学到的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中。与此同时,上外还承接和完成了一些外语人才的培训教学任务,如在1972年,培训了75名上外出国师资培训班学员;从1972年至1974年,连续3年在当时上海各中学毕业生里选拔3批约300名左右的学员进入为期4年的“外语培训班”。他们分批编成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和阿拉伯语专业,赴安徽凤阳的“五七干校”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外语。在此期间,还举办了黑龙江俄语函授班、云南西双版纳英语短训班和有1400多人参加的各类外语短训班等。

  1979年,学校的学制恢复为四年,并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学校于同年恢复出国培训部,并成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及各类研究机构、图书资料中心和外语考试中心等。同年又与徐汇区区政府共同创办分校(后为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

  自1982年起,学校着手准备由单科的外国语学院向多科性应用学科外国语大学方向发展的诸种努力。1983年起,陆续增设了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对外汉语、外事管理、新闻传播技术等新专业。这些新专业旨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又具备应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各学科的办学内涵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198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英语、俄语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我校英文译名由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改为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993年,在国家教委、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实行了新生入学收费和奖学金、贷学金相结合的制度。上外招生制度改革一经推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并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在进行招生改革的同时,上外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增加新的语种和新的应用学科专业,相继开设了国际会计、涉外秘书广告学信息技术、广播电视、国际政治、外交事务、公共关系等一批旨在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专业和课程,使高等外语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外交外事外贸和对外文化交流等项工作的需求服务。

  • 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年—至今)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时被列为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首批学校之一。

  199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审核,成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

  进入新世纪,学校于2000年新建了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的新校区,本科生及研究生一年级也随之陆续迁入。汇聚着各国风情的松江校区,已日益成为上外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2007年1月,凝聚着上外精神的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正式确立。

  建校六十余年来,从成立初期单语种单科性学校到后来的多语种多学科学院再到现在的向国际化高水平大学迈进,学校现已发展为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教、经、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增进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办学优势

  自建校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同类院校中唯一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目前,学校已充分形成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五大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多元并举,特色鲜明,共设有19个教学院(系)和3个直属教学部。

  近年来,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强化,在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培育])和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欧语种群: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的基础上,又获准设立了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6个学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为A类)。此外,学校还拥有全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级翻译学院,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的全球最高评级,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培养

  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层次齐备,现有38个本科专业,包括25个语言类专业(共22个语种课程)和13个非语言类专业; 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下设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MBA)、翻译硕士(MTI)、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金融硕士(MF)、法律硕士(JM);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下设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

  学校正积极打造“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开设外语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推动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无国界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应用经济学国际创新人才、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学校已陆续与新华通讯社、中国日报社、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第一财经传媒(CBN)、上海外语频道(ICS)等建立联合办学体系,并实施长三角高校学分互认计划。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对外合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展对外交流的高校之一,建校之初就有外国专家在校工作。学校将国际化办学视为核心发展战略,既“请进来”又“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青年学子放眼世界,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砥砺成长,充分吸收世界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与先进经验。学校已先后与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联合国欧盟国际组织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往来。

  学校依托长期教学实践与研究,编写出版对外汉语教材,积极推动全球文化交融。近五年来,每年有约40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和相关学位课程,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学校分别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日本大阪产业大学、秘鲁天主教大学、匈牙利塞格德大学、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合作开设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和南美,致力推广中国文化,沟通世界文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园设施

  上海外国语大学现有虹口与松江两座校区,总占地面积约为74.7公顷,文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中心馆之一,共设两个分部,现有馆藏纸本文献100余万册(其中逾半数为外文原版书籍)、电子图书110余万册、中外文纸本报刊2366种、电子期刊44722种、各类数据库50余个、自建特色文献库9个。为满足教学与研究所需,信息技术中心整合传媒资源及外语视听资料,已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数字音像教育资源库。学校拥有先进的办学设施,包括世界一流的同声传译系统,以及卫星地面接收装置、闭路电视系统、无线网络系统、语言实验室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社会服务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关注知识的习得、应用与传播,以引领和推动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己任。201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编辑出版各类著作教材1268种,其中重印书890种,重印率高达70.1%。《中国高被引指数分析》公布的2010年语言文字领域高被引频次最多十本图书中,就有五种出自我校出版社,社会影响广泛。此外,上外师生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各类高端国际会议、体育赛事、艺术展演等重大涉外活动中,弘扬志愿精神,发挥学科特长,提供专业的多语言服务。

  作为一所以多元文化见长的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使其成为面向未来的世界公民。建校六十余年来,上外学子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知名校友

政治外交界

王冶坪: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夫人

李钟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

王国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

李进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顾锦屏: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特邀顾问、原常务副局长

赵章云: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外交官,联合国难民署项目执行官

张亚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

刘贵今: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曾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

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曾任商务部副部长

郭晓勇:中国外文局党委书记、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杨国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总领事

张建敏:曾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为国家领导人担任英语翻译

蒋妙瑞:中国驻美公使级文化参赞、教育部原国际合作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凌桂如: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参赞

刘振元:上海市前副市长

张伊兴: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邵慧翔: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傅继红: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汪小澍: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外交部西欧司参赞

朱裕华:意大利上海联谊总会名誉会长

教育学术界

姜椿芳:俄语翻译家,《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时代出版社社长、上海俄文学校首任校长

王季愚:俄语翻译家、人民教育家,高尔基《在人间》首译者、上海外国语学院第一任院长

厉麟似:语言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国学家,原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方重:字芦浪,文学家、翻译家、中古英语专家、乔叟研究专家、比较文学学者

漆竹生:法语翻译家、法学家,勒内·达维德的译介者

陆佩弦:文学家、古诗词翻译家、中古英语专家、弥尔顿研究专家

徐仲年:原名家鹤,字颂年,笔名丹歌,文学家、法语翻译家,译有《茶花女》、《三剑客》等

凌达扬: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英语系教授、《青岛时报》主编

杨寿林:法学家,曾任远东军事法庭中方大法官梅汝璈秘书

颜棣生:颜永京之孙,翻译家,译有《吕梁英雄传》等

许天福:语音学家,主编《现代英语语音学》等

董任坚:教育家,时任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筹备委员会召集人

侯维瑞:英美文学专家,著有《现代英国小说史》(国内系统研究英国文学的最早专著之一)

秦小孟:英美文学专家

李观仪:英语教学法专家,主编《新编英语教程》(八十年代后最有影响的英语教材之一)

王德春:语言学家、中国修辞学会会长

戚雨村:语言学家

章振邦:英语语言研究专家、语法学家

聂振雄:英语翻译家,译有《严峻的考验》、《戴西·米勒》等

夏平:翻译家,六十年代中国驻联合国六名同声传译之一,精通欧洲六国语言

吴定柏:美国文学学者、著名科幻小说翻译家

朱威烈:阿拉伯语学者、约旦皇家研究院通讯院士,埃及阿拉伯语科学院通讯院士

朱圣鹏:希腊语学者、著有《简明汉希词典》,并主编我国第一部《希汉词典》

黄锦炎:西班牙语学者、翻译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首译者

鲍世修: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翻译家

荣如德:著名翻译家,译有《道连·格雷的画像》、《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肖章: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编导,作品包括电影《好兵帅克》、《英俊少年》等

汪榕培:著名英语教育家、翻译家、大连外国语学院前院长

戴际安:俄语翻译家、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译有《蒲宁文集》等

郭振宗:俄语翻译家、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译有《普希金文集》等

张风波: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专家

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陈准民: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现任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教育组组长

曹中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党委书记

传媒出版界

周锡生:新华网总裁、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党组成员

周树春: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

马胜荣:前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

何崇元:《人民日报》社副社长

黄庆:《中国日报》常务副总编辑

杨德炎: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

莫邦富:旅日华人作家、经济评论家,东京都会电视台(MXTV)节目审议会委员

盛亦来: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主任

江和平: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主任兼体育频道总监、高级编辑

冯存礼: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副主任、教育专题部主任

夏吉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副台长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顾源:Channel [V](中国)总经理

杜平: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欧盟和北约首席记者

工商企业界

杨超: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周中枢: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裁

仇振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

王晓波:昂立英语创始人之一,政府与跨国企业交流口译与同声传译

魏蔚:俏江南总裁、原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田仁灿:海富通基金有限公司总裁

张骏:信诺传播顾问集团副总经理

仓之毅:罗客就业中心创始人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上海外国语大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