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人力資源權益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力資源權益(Human Resource Equity)

目錄

人力資源權益概述

  人力資源權益是指勞動者作為人力資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應權益,包括兩部分:一是人力資本,二是企業新產出價值或虧損、破產中屬於勞動者的部分。勞動者是人力資源的載體,擁有勞動力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勞動者進入企業,將其所擁有的勞動力投人企業,這是企業擁有或控制了勞動者的勞動力的使用權,但所有權仍然歸勞動者自身,並沒有為企業所擁有。勞動者讓渡給企業的勞動力的使用權通過工資報酬的形式得到補償,而勞動者投入企業的勞動力的所有權則需要通過人力資源權益來體現。

  所謂權益,指一種求償權,對一個企業而言指企業投資人對企業資產要求權。通常一個企業的權益既包括企業的債權人權益也包括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債權是指企業的債權人對企業資產的要求權,其特點是債權人向企業投入資金,要求企業定期支付利息並按期償還,債權人並無資格參與企業的管理。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的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要求權,其特點是所有者向企業投入資金,參與企業的管理並從企業獲取股利,所有者權益並無償還期限,其求償權在債權之後。在會計等式中一個企業的權益是相對於一個企業的資產而言的,即資產=權益,體現在傳統的會計等式中,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企業的人力資源是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人力或勞動力。這裡的人力或勞動力一般指為企業服務併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隸屬於企業的從事腦力或體力勞動的全體職工。人力資源的本質是人的能力,而不是指人本身。人力資源(即人的某種技能)是商品,也不是指人是商品。將勞動者的能力即人力資源資本化作為會計的一種資產,就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本是對應人力資產的概念,它代表勞動力的所有權投入企業形成的“資金來源”,在性質上近似實收資本。這就承認了勞動者是人力資本的所有者,勞動者投入企業的人力資本既人力資源權益。

人力資源權益的計量[1]

  人力資源權益的計量分為補償權益與收益權益兩部分,其中補償權益歸人工資的核算,這裡主要討論人力資源的收益權益。承認了勞動者以自身擁有的人力資源投入企業而享有的人力資本所有權,就必然涉及到相應的人力資本投資額的確定和計量問題。

  人力資本是與人力資產相對應的概念,當勞動者加入企業時,一方面要確定其人力資本投資額,另一方面要增加企業人力資產的價值以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濟實力。 從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資形式看,物力資本投入的是其現值機會成本,而人力資本投入的是其創造未來收益的能力,但兩者投資的目的和經濟實質是一樣的,不論勞動者和股東,向企業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收益資本的經濟實質在於它能夠帶來價值增值,因此人力資本投資額的計量應以勞動者創造企業收益的貢獻價值為依據。具體可採用收益貢獻資本化模型,公式如下:

  人力資本投資額=勞動者的貢獻價值/最低投資收益率

  公式中的最低投資收益率,可按照長期銀行存款利率確定,該比率代表了長期無風險投資投資收益率。相對能客觀科學反映勞動者貢獻價值的計量方法是人力資本當期貢獻價值法:

  首先,利用投入產出法權重分析將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的貢獻比率計算出來,將二者的貢獻程度確定;

  其次,根據貢獻率把當期企業的增加值分割成物力資本貢獻價值和人力資本貢獻價值,得到企業當期人力資本群體的貢獻價值。

  在這種方法下,人力資本貢獻價值受到企業增加值和人力資本貢獻率兩個因素影響。公式如下:

  V=F(VA,H)=VA \times H

  式中:V——企業人力資本當期群體貢獻價值;

  VA——企業當期經濟增加值;

  H——企業當期人力資本貢獻率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為什麼啟用經濟增加值作為企業人力、物力收益分配的對象?因為對於一個正常經營的企業來說,如果人力資本所有者已經以工資形式取得一部分固定收入後再參加剩餘收益的分配,顯然對物力資本的提供者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此,從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利益權衡的角度看,企業經營產生的稅後利潤,物質資本至少獲得它的機會成本數額的補償,剩餘部分即為經濟增加值,再按貢獻程度進行分配。由於個體人力資本貢獻價值受到崗位、個人的責任心、個人的學習創新能力、個人的技能、獨立工作能力、動手解決問題能力、知識水平、工作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企業不同員工的價值發揮也各有不同,因此,要通過定性的崗級和效績評估,確定個體調整繫數,最後得到個體的貢獻價值。公式如下:

  Vij = (Vp,G,R)

  =V_p\times G_i \times R_{ij}

  式中:i——第i個崗位崗級

  j——某崗位崗級第 個員工

  Vij——第i崗位崗級第 位員工當期個體貢獻價值

  G——第i崗位崗級調整繫數

  Rij——第i崗位、第 位員工的個體績效價值調整繫數

  Vp——當期人均貢獻價值(由企業人力資本當期群體貢獻價值除以職工人數確定)

  收益貢獻資本化模型在實務操作中,當勞動者加入企業時,由權威評估機構或勞資雙方根據勞動者的學歷、知識素質、技術能力、以往工作業績和經驗等,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發展形勢、市場環境變化趨勢等因素預計勞動者平均每年的收益貢獻,確定人力資本初始投入額,以後每年或每隔幾年根據勞動者實際的貢獻價值採用加權平均法指數平滑法等方法調整人力資本投資額。這樣既體現了人力資本的實際盈利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了人力資源內在價值的發揮會受到各種不可控的客觀條件影響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力資本投資額越來越體現勞動者實際的收益貢獻水平,人力資源的收益權益真正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人力資源權益的職能結構[2]

  人力資源權益是指人力資源產權主體在企業所享有的經濟權利。按照投資的內容在企業產權構成中表現的形式不同,人力資源權益可劃分為所有者(人力資本投資)權益和勞動者(人力資源投資)權益。人力資源權益雖然都是通過用貨幣來量化的經濟利益,但它們的實質是有差別的,具體體現在:所有者權益是人力資源作為資本的投資使其產權主體在被投資企業所享有的權益,而勞動者權益則是人力資源作為勞動投資下其能力載體在被投資企業所享有的權益。人力資本所有者權益的經濟內容包括了所有權、分配權、剩餘索取權等,而人力資源勞動者權益則只能包括勞動保險補償權。人力資本所有者權益所應承擔的風險是所有權和分配權的損失,而人力資源勞動者權益所應承擔的風險僅是補償權的喪失。人力資本所有者權益的風險保障是人力資本產權所分配的留存收益,而人力資源勞動者權益所能夠用來承擔的風險則是人力資源載體的勞動保險補償。

  按照其保障權益的內容與承擔風險的形式之不同,人力資源權益還可以劃分為實權益和虛權益兩種權益。在這裡,資本所有者權益代表人力資本所有者對投入企業的人力資本之所有權,由於其提供的權益保障的人力資產不能作為風險承擔的基礎,故屬於虛權益;收益分配權益代表人力資本所有者對作為企業留存收益的物力資產增值部分之分配權,則屬於實權益。勞動者權益是人力資源載體對人力資源成本所消耗的物力資產之補償權,也屬於實權益。實權益無論是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留存收益之分配權益,還是人力資源勞動者的成本消耗之補償權益,都可以作為其與之對稱的物力資產的相應權益來承擔相應的風險;而虛權益則是人力資本所有者對其投入企業的人力資本的所有權,是以人力資產作為相應風險承擔的保障,且是以非物力資產形式存在的,故不能用來承擔任何的風險。因此,現代企業對於人力資源權益不但要從所有者與勞動者所處的不同地位上區分為所有者權益與勞動者權益;而且要從所有者權益與勞動者權益所起的不同作用上區分為實權益與虛權益。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揭示有關人力資源權益的配置及運作。

人力資源權益的配置模式[2]

  所有者權益與勞動者權益的經濟內容之不同導致了所有者風險與勞動者風險的經濟責任之差別,實權益具有物力資產作為風險承擔的基礎,而虛權益卻沒有承擔風險的物力資產作保障。因此,現代企業對人力資源權益的配置既要符合人力資源投資人在企業的權益期望之會計要求,還要適應企業對人力資源投資的風險預期之財務需要。

  1.投資人權益期望的會計模式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成了資本,並且隨著人力資源權益的分配作用逐步加大,其在企業全部經濟資源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為了客觀地揭示全部資源的占用與來源情況,企業會計核算系統必須從傳統會計中剝離出或從頭確認有關人力資源的信息。也就是要從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傳統會計信息內容中剝離出“人力資源成本”、“人力資源負債”或從頭確認“人力資產”、“人力資本所有者權益”等人力資源會計信息內容。

  由於對企業所占用的全部經濟資源按投資形式可劃分為物力資源投資和人力資源投資兩大類型,因此,對於企業所占用的人力資源來說,就可按投資方式劃分為所有者投資和勞動者投資兩部分。其中所有者向企業的人力資源投資是一種人力資源產權交易活動,其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參與被投資企業的收益分配,在其投資行為直接形成企業資產增加的同時,還間接導致了人力資源產權主體在企業中的人力資本所有者權益(包括人力投資資本所有權益和人力資本收益分配權益)。

  勞動者的人力資源投資是為了獲得所投入的勞動報酬,它是企業以物力資源消耗作為人力資源費用投入而取得、開發、使用人力資源的支出活動,在其各項成本開支直接形成企業專門的人力資源成本(包括取得成本開發成本使用成本)的同時,還間接地產生了企業對人力資源載體所應承擔的屬於勞動保險補償權益的人力資源負債。

  由上述分析可見,有關人力資源權益在企業中的權益配置表現為與投資活動相對應的兩種方式:① 對於人力資本所有者向企業的人力資源投資活動,要在確立企業的人力資產的同時從頭確認人力資源產權主體的人力資本,併在以後盈餘分配時確認人力資本所有者應分配的留存收益;② 對於人力資源勞動者在企業的人力資源投資活動,則要在傳統會計的費用中剝離出有關企業人力資源的成本,同時從企業負債中剝離出人力資源負債,併在企業行使人力資源使用權時確認人力資源勞動權益。這兩種方式的會計過程互為一體,形成了人力資源投資人在企業的權益期望之會計模式。

  2.企業風險預期的財務模式。

  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是財務管理,財務管理成敗的關鍵則是財務決策,財務決策的基礎是財務預測。而人力資源權益的財務決策過程離不開企業對有關人力資源權益的風險預期,否則,在涉及企業財務決策的有關人力資源權益的配置就會由於因循傳統的決策思維模式而走向歧途。因為,虛權益只涉及企業與人力資本有關的會計核算內容,而實權益不但涉及企業與人力資源負債和人力資本留存收益有關的會計核算內容,還涉及企業與人力資源負債和人力資本留存收益有關的財務管理方面的內容。其兩者不同的內容可以這樣來理解:對於人力資本權益的配置導致的只是人力資源產權主體以人力作為資本向企業投資時使企業所占用的人力形式存在的資產和人力資本投資者在企業所享有的人力儲備形態權益的增加,以及在人力資產有效使用期終止時企業所占用的人力資產和人力資本的投資者在企業所享有的人力儲備形態權益的減少。儘管它們也屬於人力資源的權益配置內容,但無論如何它們也不會在實質上涉及企業的資金運動的增減變化。而對於企業同人力資源負債或同人力資本留存收益有關的權益配置,則分別導致了企業對人力資源載體的勞動補償權益所承諾的、將來需要動用其物力資產來償付的人力資源負債和對人力資本產權主體的收益分配權所保證的、將來需要動用其物力資產來兌現的人力資本留存收益。這兩方面的權益配置揭示企業將來所必須動用其物力資產來實現的成本補償或收益分配,實際上都涉及企業資金運動增減變化的內容,即財務管理方面的內容。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於企業財務管理有關人力資源的權益配置包括與決策內容相對應的兩個部分:① 對於企業涉及人力資本所有權的決策活動,就要體現企業在收益分配環節對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預期;② 對於企業涉及人力資源使用權的決策活動,就要體現企業在勞動補償過程對人力資源投資的風險預期。這兩部分人力資源在企業的權益配置模式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的:一方面,會計模式服務於人力資源投資在企業的權益期望之會計核算,財務模式則服從於企業對人力資源投資的風險預期之財務管理;另一方面,財務模式以會計模式為基礎,會計模式為財務模式提供支撐,兩者通過信息及指標的量化系統形成人力資源的權益配置。

人力資源權益的運作機制

  雖然資產作為權益保障的同時又是風險承擔的基礎,但是提供給人力資源權益保障的資產與形成真實的風險承擔基礎的資產也未必是一致範疇的資產。具體情況是,物力資產雖作為實權益保障是承擔風險的基礎,而人力資產作為虛權益的保障卻不能承擔任何形式的風險。因此,有關人力資源權益的運作,會計核算應該在量度上體現權益與資產的會計平衡,而財務管理應該在質量上表現權益與風險的財務對稱。

  1.權益與資產的會計平衡。

  會計核算是對企業資源的形態與歸屬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程式,它首先用以提供企業所擁有或所控制的有關經濟資源之占用狀況及其相應權益來源渠道方面的信息。從這一點來看,人力資源權益已經被納人了企業會計核算的平衡關係中。這種權益與資產的會計-平衡揭示了企業的資產和投資人(債權投資者和股權投資者)權益之間相互依存的數量關係。即投資人的權益是對企業資產的要求,而投資人所提供的資產則是其在企業享有相應的權益的保障。這種關係說明,既沒有無權益的資產,也沒有無資產的權益。也就是說,作為現代企業產權制度之本原因素,是指企業的產權包括資產與所有者投資所屬的權益,它們始終是會計核算的兩個基本內容。從數量上看,企業的所有資產與投資人的全部權益之總額必然是相等的,表現為“資產=權益”的平衡關係。

  由於在人力成為資本的前提下,投資人的人力資本之產權形態表現為人力資源被會計程式量化了的企業人力資產,從而使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所占用的全部資產分解為物力資產和人力資產,同時投資人對企業全部資產的權益也就相應地派生出物力資源權益和人力資源權益。而人力資源權益則包括所有者權益和勞動者權益,其中所有者權益又可分解為人力資本所有者權益和人力資本收益分配權益。所以,有關人力資源權益在現代企業的會計核算中在數量上已被納人了“物力資產+人力資產=物力資源權益+人力資本所有權益+人力資本收益分配權益+勞動者補償權益” 的會計平衡關係之中。而且,這種平衡體現在具體項目上無個別對應的直接關係,它並不是等式兩邊的每一個具體項目間都存在著等量關係,而是在整體上保持數量上的會計平衡。

  2.風險與權益的財務對稱。

  財務管理是對企業經營過程所涉及資金運動的業務內容進行預測計劃、分析和決策,它主要用以規劃在企業資金運動過程中與權益期望和風險預期有關的財務活動及其財務關係。從這一點來看,人力資源權益也已被納人了企業財務預算的對稱關係之中。這種風險與權益的財務對稱,揭示了企業的資產是投資人(債權投資者和股權投資者)的權益與風險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的基礎。即投資人所要求的經濟權益僅僅是針對企業的全部資產中的物力資產來講的,而投資人所承擔的風險則是以其在企業享有相應權益的物力資產作保障。也就是說,既不存在無物力資產作保障的充分權益,也不存在無物力資產承擔的真實風險。而作為現代企業產權制度之核心因素,所有者的權益、投資人的風險則仍是以企業的物力資產作為物質基礎並把責權利三者統一起來的,從本質上看,所有者的經濟權益與投資人的風險責任表現為“權益=風險”的財務對稱。

  由於現代企業產權運作機制體現了以資產享有權益的同時就以資產承擔風險,而且這種權益可能是無限的,而風險肯定是有限的。但是,在人力資本之產權形態被企業會計程式量化成企業的人力資產後,人力資產卻不具有物質形態,最終不能保障實際經濟權益,也就不可能承擔任何風險責任。這樣,其相應權益的運作也就不可能涉及企業的資金運動。所以,在現代企業財務預算過程中,有關人力資源權益的財務運作機制在本質上遵循“物力資源權益+人力資本收益分配權益+勞動者補償權益=風險責任”的財務對稱關係。因此,現代企業有關人力資源權益的財務決策要求人力資本留存收益只有在數量上超過人力資產後才可進行收益的分配,勞動者權益只有在其勞動已實現了經濟價值以後才可完成勞動成本的補償,以使企業的財務工作在形式上能合理組織財務活動,在內容上能正確處理財務關係。

參考文獻

  1. 吳迎春、李世聰.人力資源權益的理論探討
  2. 2.0 2.1 吳瀧.人力資源權益的職能結構與配置模式研究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力資源權益"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