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Substack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Substack
Substack——美國新聞訂閱平臺

官方網站網址:https://on.substack.com/

目錄

什麼是Substack

  Substack是一個電子郵件訂閱創建平臺,通過自媒體式的內容發佈與傳播,從而讓作者與受眾直接聯繫。該平臺有一個簡單易用的電子郵件創建器,作者可以插入鏈接和圖片,並創建任何他們想要的主題。也被稱為“美版微信公眾號”或“美版訂閱平臺”。

  Substack發佈於 2017 年,是一種讓作者與受眾直接聯繫的工具,並且一直發展迅速。

Substack平臺的起源

  Substack是一個自媒體式的內容發佈與傳播平臺,為了方便理解,有中國傳媒研究者將其描述為“美版公眾號”或“美版訂閱平臺”,於2017年由克裡斯·貝斯特(Chris Best)和他的朋友哈米什·麥肯齊(Hamish McKenzie)開發。

  當時,克裡斯·貝斯特在離開上家創業公司後,開始回想自己創業時想做但卻沒做的事情,縈繞在他腦海裡的是長久以來對互聯網信息生態系統的不滿,而他想要改善這個系統。

  因為不同平臺的現狀是由其長期的運作模式演變而來,所以克裡斯·貝斯特認為很多問題並不能通過在平臺內部進行變革來解決。

  他們經過思考和討論,認為通過Newsletter的方式讓創作者能夠獨立寫作是最好的方式。在這些想法的推動下,克裡斯·貝斯特和哈米什·麥肯齊創立了Substack。

Substack平臺的特點[1]

摒棄演算法,推崇付費

  Substack的對外宣言中提到,有些新聞媒體和製作信息的機構為了盈利不顧一切,所以導致了標題黨、內容農場、假新聞的流行,而Substack的出現是為了改變消極現狀。

  Substack想要幫助讀者不受社交媒體和演算法的影響,而與其信任的作者建立直接的關係,專註於感興趣的地方。

  Substack上的作者來源廣泛,除了一些已經離開媒體圈的前記者,也包括專家、小說家、大學教授、詩人、廚師等。作者的多元性也帶來了內容的多樣性,在Substack上用戶幾乎可以看到各個不同類別的信息。

  同時Substack不僅僅將形式局限在傳統的Newsletter上,平臺上也存在著漫畫、帖子、視頻、音樂、歌單、課程等等不同的類型。

  在不久前,Substack還推出了播客功能,並且強調自己與其他播客平臺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可以“讓對話延續下去”,希望在播客的製作者和聽眾之間建立社區,增加互動性。

  Substack並不使用推薦演算法,為了使平臺上的Newsletter能夠觸及更多的受眾,Substack推出了“推薦功能”,值得註意的是,推薦並不是由平臺推薦,而是不同作者間的相互推薦。

  作者間的相互推薦存在兩個形式,一個是讀者在訂閱Newsletter後,會在彈出頁面看到該作者推薦的其他Newsletter,另一個是推薦的Newsletter會在作者的主頁上顯示。這一功能的加入使得很多Newsletter的訂閱人數有了不小幅度地增加。

  Substack為作者的創作節省了很多時間。原來作者發佈Newsletter往往需要在搭建功能上耗費不少心力,而Substack之類的平臺出現後,作者就可以把時間都專註於寫作,只需要寫出文章,點擊發送就可以了,整個創作過程變得簡潔高效。

  這種對比類似於製作博客和創作公眾號,Substack提供了平臺和渠道,省去了個人創作者搭建網站,購買功能變數名稱等等繁瑣的流程。

  很有趣的一點是,的確有不少人將Substack稱之為美版的公眾號平臺。它們作為平臺都使得作者可以專註於創作,能夠連接起作者與讀者,讓個人有機會脫離媒體機構進行創作,但Substack所選擇的Newsletter模式更加開放,讀者並不需要特定的平臺入口去閱讀Newsletter,既可以選擇Substack自己的App,也可以直接使用郵箱來進行閱讀。

Substack平臺對創作者的扶持[2]

  對很多創作者來說,創建自己的Newsletter的好處很多,相比在媒體機構工作,個人的Newsletter選題上更加自由,工作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

  很多知名的作家在Substack上可以拿到比在媒體工作時更多的薪水。作者和讀者有直接的聯繫,不需要演算法,不需要特定的應用。為了吸引更多成名的創作者,打消來到平臺後是否能夠賺到足夠的錢的疑慮,Substack推出了一個叫做Substack Pro的項目,這個項目為知名創作者提供了高額預付款(有點類似國內一些平臺的簽約費),同時Subtack會拿走這份Newsletter的85%收入,剩餘15%仍歸創作者,這個項目吸引了很多人參與。

  除了吸引已經成名的創作者,Substack也在思考如何幫助初級的作者成長。他們的Substack Grow項目會教創作家如何在平臺上吸引更多的讀者,以及如何長久發展,而這些課程都是免費提供的。在2021年,該項目吸引了700多位作者參加。

  在疫情的影響下,本來不景氣的美國地方新聞業更是雪上加霜,而為了推動地方新聞的發展,Substack在2022年推出了Substack Local項目——一個加速獨立本地新聞出版的計劃。

  一組獨立評委組與Substack合作,選擇30名本地新聞創作者參加該計劃。當記者選入這一項目後,將會得到10萬美元的預付款和Newsletter收入的15%。

  除此之外,Substack還在為受到不合理法律威脅的作者提供高達100萬美元的法律支持計劃,對一些作者提供編輯上的支持,甚至還可以為作者提供保險服務

  雖然Newsletter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還有待觀察,但是隨著新聞編輯室的崗位流失越來越嚴重,為創作者開闢新的賺錢途徑肯定是件好事,況且很多媒體機構都在努力剋服歧視、低薪酬等問題。

Substack平臺的一些弊端[2]

  Substack快速增長的背後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和批評。2022年5月27日Substack因風險投資市場降溫而放棄了一筆7500萬美元到一億美元的融資,同時在2022年年6月份也裁掉了他們14%的員工。

  雖然Substack儘量在拓寬自己的產品類型,增加從播客到視頻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但其主要內容依舊是傳統的Newsletter,且很少是原創報道,大部分內容都是觀點與分析。過於自由的管理和發佈模式,也讓Substack在內容的真實性上和立場上受到了很多質疑和批評。

  此外,Substack上的很多Newletters都有著一種固定的模式,以商業和科技類的Newsletter為例,裡面會夾雜著大量的推特截圖和超鏈接,充斥著單句的段落。

  在Substack上,很少有讀者會願意花錢去閱讀沒有太多名氣的創作者的文章,這導致新入局的年輕創作者很難在Substack上立足。傳播很成功的內容通常是由已經在傳統媒體積累了受眾或在其他地方吸引了粉絲的人寫的,比如網紅、專家、名記者。因此,吸引到更多的成名創作者對Substack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收益,但其所代表的商業模式並沒有很好地幫助新聞業的新人成長,這對新聞業來說並不一定是個好現象。

  同時很多人對Substack抽成10%的規定感到不滿。Ghost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約翰·奧諾蘭(John O'Nolan)認為抽取10%的費用“太貪婪了”。The Verge的前主編在Substack上開創了The Platformer專欄的Casey Newton也有著同樣的看法。

  Substack的競爭對手Ghost推出的Newsletter服務每月只收取9美元的固定費用,這對於那些在Substack上有著眾多訂閱用戶的個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Substack模式在當下內容行業的前景[2]

  Substack的發展背後是傳統新聞業的不景氣,自2008年以來,美國新聞編輯室的就業率下降了26%,三分之一的美國大型報紙在2020年經歷了裁員,許多媒體從業者逃離大媒體,尋找能夠維持收入的其他渠道。

  受眾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度增加,也是Newsletter平臺增長的重要原因。

  另外,年輕受眾接受新聞的習慣和對新聞態度的悄然改變也影響著Newsletter的發展。

  例如,根據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研究,很多年輕受眾表示新聞對他們的情緒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認為政治或疫情等主題的新聞報道過多,並且年輕受眾對新聞的定義更加廣泛,對娛樂和名人新聞、文化藝術新聞之類的軟新聞話題更有感興趣。

  同時Newsletter的發展也呼應了近幾年來很多投資人看中的“創作者經濟”的潮流。例如像Patreon和OnlyFans這樣的公司使人們更容易通過訂閱和小額支付來支持創作者。

  還有很多其他互聯網公司嘗試效仿Substack。推特在2021年收購了Newletter初創公司Revue。相比於Substack,Revue不僅只收取Newsletter收入的5%分成,而且和推特深度結合,用戶也可以直接從作者的推文和主頁中訂閱其Newsletter。

  Meta也在2021年推出了自己的Newsletter服務Bulletin,作者在Bulletin上發表的文章會同步到Facebook。現在這項服務依舊處於公測計劃中,普通創作者暫時還無法使用該服務。Meta同時宣稱,至少在2023年之前,它不會從創作者的收入中抽成。

  現在Substack的活躍用戶已經達到了數百萬,但是相比於Facebook、TwitterTikTok這種社交平臺的活躍用戶依舊是個小數字。

  無論是Substack這類平臺,還是Newsletter這種模式,曾經作為小而美代表的它們都很難成為內容行業的救命稻草,但對於網路信息傳播和消費而言,這種類似於公眾訂閱平臺的業態無疑仍有相當可觀的用戶市場。

  只不過,從自媒體的角度來看,近年來行業里的馬太效應凸顯,成名已久的、粉絲眾多的個人創作者往往能夠持續保競爭力,但新入場者要想獲得突破,或許會比早期更加困難。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Substack"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