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國際物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際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

目錄

國際物流概述

  國際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指物品從一個國家(地區)的供應地向另一個國家(地區)的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

  國際物流是現代物流系統中重要的物流領域,近十幾年有很大發展,也是一種新的物流形態。

  國際物流的實質是根據國際分工的原則,依照國際慣例,利用國際化的物流網路、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實現貨物在國際的流動與交換,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與世界資源的優化配置。

  對跨國公司來講,國際物流不僅是由商貿活動決定,而且也是本身生產活動的必然產物。企業的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使企業分別在不同國度中生產零件、配件,又在另外一些國家組裝或裝配整機,企業的這種生產環節之間的銜接也需要依靠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的基本內涵

  美國物流管理委員會認為:物流作為客戶生產過程中供應環節的一部分,它的實施及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經濟的貨物流動及存儲服務,並提供貨物從原始地到消費地的相關信息,以期滿足客戶的要求。

  我國學者認為:物流是以最小費用,按用戶要求,將物質資料從供應地向需要地轉移地的過程。主要包括運輸、裝卸、儲存、包裝、配送、物流加工和信息處理等活動。

  綜上所述,國際物流是指為滿足需求而進行的原始材料、中間庫存、最終產品及其相關信息,從起點到終點在國際間有效流動,以及為實現這一流動所進行的計劃、管理和控制過程。

  物流具有“7R”特性,即: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和恰當的條件下,將恰當的產品,以恰當的方法和恰當的成本提供給恰當的消費者。

  國際物流是指當生產和消費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獨立進行的情況下,為剋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而對物資(貨物)所進行的物理性移動的一項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國際物流是組織貨物在國際間的合理流動,即發生在不同國家間的物流活動

  國際物流與國內物流相比,長距離的運輸支出,較大的庫存量,較長的固定迴圈作業周期,使國際物流費用昂貴;多樣的運輸方式,需穿越國際邊界等原因,使物流公司趨於大型化。作為跨國經營和對外貿易服務,它具有國際性、複雜性和風險性的特點。

國際物流的特點

  1.物流環境存在差異

  國際物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各國物流環境的差異,尤其是物流軟環境的差異。不同國家的不同物流適用法律使國際物流的複雜性遠高於一國的國內物流,甚至會阻斷國際物流;不同國家不同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會造成國際物流處於不同科技條件的支撐下,甚至有些地區根本無法應用某些技術而迫使國際物流全系統水平的下降;不同國家不同標準,也造成國際間“接軌”的困難,因而使國際物流系統難以建立;不同國家的風俗人文也使國際物流受到很大局限。

  由於物流環境的差異就迫使一個國際物流系統需要在幾個不同法律、人文、習俗、語言、科技、設施的環境下運行,無疑會大大增加物流的難度和系統的複雜性。

  2.物流系統範圍廣

  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統與外界的溝通就已是很複雜的,國際物流再在這複雜系統上增加不同國家的要素,這不僅是地域的廣闊和空間的廣闊,而且所涉及的內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時間更長,廣闊範圍帶來的直接後果是難度和複雜性增加,風險增大。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國際物流一旦溶入現代化系統技術之後,其效果才比以前更顯著。例如,開通某個“大陸橋”之後,國際物流速度會成倍提高,效益顯著增加,就說明瞭這一點。

  3.國際物流必須有國際化信息系統的支持

國際化信息系統是國際物流,尤其是國際聯運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國際信息系統建立的難度,一是管理困難,二是投資巨大,再由於世界上有些地區物流信息水平較高,有些地區較低,所以會出現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統的建立更為困難。

  當前國際物流信息系統一個較好的建立辦法是和各國海關的公共信息系統聯機,以及時掌握有關各個港口、機場和聯運線路、站場的實際狀況,為供應或銷售物流決策提供支持。國際物流是最早發展“電子數據交換”(EDl)的領域,以EDI為基礎的國際物流將會對物流的國際化產生重大影響。

  4.國際物流的標準化要求較高

  要使國際間物流暢通起來,統一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如果沒有統一的標難,國際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目前,美國、歐洲基本實現了物流工具、設施的統一標準,如托盤採用1000×1200毫米,集裝箱的幾種統一規格及、條碼技術等,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物流費用,降低了轉運的難度。而不向這一標準靠攏的國家,必然在轉運、換車底等許多方面要多耗費時間和費用,從而降低其國際競爭能力。

國際物流發展的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才越來越擴展,越來越活躍。尤其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後,原有為滿足運送必要貨物的運輸觀念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系統物流就是在這個時期進入到國際領域。

  六十年代開始形成了國際間的大數量物流,在物流技術上出現了大型物流工具,如二十萬噸的油輪,十萬噸的礦石船等。

  七十年代,石油危機的影響,國際物流不僅在數量上進一步發展,船舶大型化趨勢進一步加強,而且,出現了提高國際物流服務水平的要求,其標誌是國際集裝箱及國際集裝箱船的發展,國際間各主要航線的走期班輪都投入了集裝箱船,把散雜貨的物流水平提了上去,使物流服務水平獲得很大提高。

  七十年代中、後期,國際物流領域出現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勢,同時出現了更高水平的國際聯運。船舶大型化的趨勢發展到一個高峰,出現了50萬噸的油船、30萬噸左右的散裝船。

  八十年代前、中期國際物流的突出特點,是在物流量基本不繼續擴大情況下出現了“精細物流”,物流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同時,伴隨新時代人們需求觀念的變化,國際物流著力於解決“小批量、高頻度、多品種”的物流,現代物流不僅覆蓋了大量貨物、集裝雜貨,而且也覆蓋了多品種的貨物,基本覆蓋了所有物流對象,解決了所有物流對象的現代物流問題。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國際物流領域的另一大發展,是伴隨國際聯運式物流出現的物流信息和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信息的作用,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務、更大量化、更精細化方向發展,這個問題在國際物流中比國內物流表現更為突出,物流的幾乎每一活動都有信息支撐,物流質量取決於信息,物流服務依靠信息。可以說,國際物流已進入了物流信息時代。

  九十年代國際物流依托信息技術發展,實現了“信息化”,信息對國際物流的作用,依托互聯網公眾平臺,向各個相關領域滲透,同時又出現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電子報關係統等新的信息系統,在這個基礎上,構築國際供應鏈,形成國際物流系統,使國際物流水平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國際物流的方式

  國際物流,就是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貨物運輸、保管、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伴隨發生的信息傳遞,其主體活動是國際貨物運輸。主要採取以下方式:

  1、大陸橋運輸

  “大陸橋”是連接兩段海運的陸地運輸,主要指國際鐵路運輸和海洋運輸。經過中國陸地運輸的大陸橋目前有兩個。一個是新亞歐大陸橋,在中國境內長達4 131公裡,1990年貫通。該大陸橋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港,橫跨亞洲、歐洲,與太平洋、大西洋相連,全長10 800公裡,途經中國中部的各個省份。另一個是西伯利亞大陸橋,也稱為亞歐大陸橋。該大陸橋全長9 300公裡,是從遠東地區經過西伯利亞大鐵路,一直到達歐洲的大陸橋。它的全程共分為三條運輸線,第一條以西伯利亞鐵路運輸為主,伊朗和歐洲的鐵路運輸為輔;第二條是經西伯利亞鐵路和原蘇聯的西部港口,到達西北歐的鐵路和海運;第三條是從西伯利亞鐵路起,經歐洲公路,到達瑞士、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鐵路和卡車運輸。該大陸橋在中國的滿洲里和二連浩特均有介面。

  大陸橋運輸可以實現“門到門”的運輸方式,由運輸業者承擔運輸全程責任;運輸速度快,運輸里程短;節約運輸、保管和裝卸費用;保證物流作業質量,滿足貨主要求。

  2、國際多式聯運

  國際多式聯運也稱為國際一貫化運輸,是國際間多種運輸方式的聯合運輸。這種運輸由一個承運人負責,使用一份國際多式聯運合同,組織多種運輸手段進行跨國聯合運輸。1980年公佈的“聯合國國際貨物多式聯運公約” 對多式聯運下瞭如下的定義:“國際多式聯運是按照多式聯運合同,以至少兩種不同的運輸方式,由多式聯運經營人將貨物從一國境內接受貨物地點,運至另一國境內指定交付貨物的地點。”

  國際多式聯運,由於是由一個承運人總負責,手續簡便,各個運輸環節銜接緊密,貫通一氣,能做到跨國“門到門”的物流,所以,與大陸橋運輸一樣,速度快、費用省、質量好。

  除了以上介紹的兩種國際物流方式外,還有遠洋運輸、國際航空運輸、國際貨運辦理、國際鐵路聯運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際物流"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