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E社會傳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E社會傳播[1]

  E社會傳播是指以電腦通信網路為傳播渠道,以社會群體或個人為傳播主體和對象,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使用,從而達到社會化信息傳播目的的一種現代傳播現象。

E社會傳播的影響要素

  (一)傳播信息具有自由性、開放性、複雜性

  對於使用互聯網的普通用戶而言,互聯網沒有固定和限制的髮端、終端,每一個人或者組織都可以任意從某個埠的網路連接中進入,自由發佈各種各樣的信息。當然,這種信息自由也不是絕對的,有一些國家設置了網路健康的審查機制,一些色情暴力與危害國家安全和民族統一等方面的言論,一經發現就會被屏蔽。我國也將保障網路安全、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作為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加大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推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以滿足各方面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針對各種網路安全問題,採取切實有效的對策、措施,不斷提高防範和保障能力,為人們創造一個能夠確保公眾信心的、安全的網路應用環境。但是對於互聯網信息的控制,對任何政府和組織來說都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與傳統媒體相比,任何信息都可以第一時間在互聯網上自由、任意地傳播,正如一個網路BBS的宣傳主頁上所宣稱的:“e社會是為您搭建一個集能力展示、輔助推廣和信息幫助的個性化信息平臺。在e社會,用戶可以實現實力展現、自我推廣和價值認可。”一些學者驚呼,網路時代標志著中國草根媒體時代的到來,普通公民只要利用自己的通訊工具,隨時記錄下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一切,發佈到網路上,就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記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路技術上的進步使憲法規定的公民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落到實處。

  互聯網中的信息猶如海納百川無所不包,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瑣事,從天文地理到政治經濟,從交友聊天到公務會議——網路猶如一個巨大的信息集裝箱,以開放的姿態承載著各種各樣的信息。e社會傳播的開放性還體現在收納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無論是頗有爭議的偏激信息,還是嘩眾取寵的噱頭,還是“眾聲喧嘩”的狂歡式話語——從互聯網傳播的視窗中,我們幾乎可以看到生活所能展現的全部。e社會傳播的信息,風格繁多、內容開放,同時性質也頗為複雜:既有反映事實的真實表達,又有技巧製作的虛假信息;既有建造人文精神的心靈雞湯,也有污染靈魂的精神鴉片。在e社會,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精神都匯聚到網路的世界,人們在面對形形色色多元豐富的文化產品、在與不同的異質文化交往的時候,將面臨巨大的文化選擇空間和眾多的文化誘變元素。無論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碰撞還是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衝突,無論是不同的宗教文化之間的戰爭還是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文明之間的爭鬥,都在e社會傳播中得到最為全面、最為自由、最為開放的展現和對話,致使全球文化的變遷朝著多元化、複雜化的方向發展的同時,由於“優質”文化的統治權也不可避免地使全球文化陷入同質化的危險之中。

  (二)傳播主體具有隱匿性、平等性、多層性

  在奇妙的網路社會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並且不需要公佈任何有關他的真實身份的信息,以隱蔽的姿態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表達和身份訴求。“在網路的世界里對方不知道你是一條狗”形象地描述了e社會傳播主體具有隱匿性特征。傳播主體的隱匿性有利於打破話語霸權,為廣大民眾提供自由言說的平臺,同時也消減了傳播主體嚴肅、審慎思維的厚度和力度。傳播主體的隱匿性也直接影響了傳播受眾:一方面傳播主體發佈一些敏感的、微妙的但卻真實的信息,使受眾得到更加全面真實的信息,增強判斷力和批判力;另一方面由於未受監管的傳播主體的一些不負公共責任、混淆受眾視聽的行為,敗壞社會風氣和輿論,乃至擾亂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傳播主體還具有平等性。為網路傳播發佈信息的主體無論是國家意志的代言人,是正規的新聞媒體組織,還是民間個人,都以一種平等的地位和身份發佈信息、抒發情感、交流思想、發表評論,這些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主體所傳播的信息,以互動的方式共同編織龐大的e社會傳播網。平等的傳播信息權利,必然使傳播主體更具個性化,有一網站直接闡明其開辦的宗旨:“為實現構築在無所不在網路上的、充實著人人平等、有‘個性’的無所不在服務的‘e社會’作貢獻。”無論是敢於“露醜”的芙蓉姐姐,還是網路歌曲一夜成名的歌手等等,在這個公眾尊敬個性、寬容異端的網路里,都可以得到人們的接受和理解。當然這種接受和理解,伴隨著“拍磚”、“頂”等許多爭議,這也正是傳播主體多層性的體現,演奏著一部網路傳播時代的“多聲調”交響曲。互聯網衝破了傳統媒體的邊界,豐富了傳統媒體的表達形式,擴大了傳播主體的層次,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網路輿論“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壟斷格局,讓普通民眾可以通過網路自由地發佈信息、監督執政者和傳統的新聞媒體”。

  e社會傳播主體隱匿性、平等性、多層性的特征,使每一個傳播主體有著自由的言論空間,無論是上流精英還是權勢集團,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弱小群體,無論是資本帝國還是落後民族,都能夠通過互聯網表達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在全球化變遷的過程中,各個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通過c傳播,彰顯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傳承文化的源流,豐富、襯托著世界文化。當然,我們也不能過於樂觀,一股反人類、反社會、反文化的暗流正在網路傳播中涌動,邪教組織、分裂組織、恐怖組織、犯罪組織等等也充分地利用網路傳播渠道,發佈大量的反動、腐朽、落後、骯髒、血腥的信息,這使全球文化的變遷朝著健康、和諧、文明的路徑發展顯得更加任重而道遠。

  (三)傳播對象具有大眾性、年輕性、知識性

  e社會是“以遍佈全球的網路為基礎,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打破國家、地區以及文化不同的障礙,實現一個一切社會活動以‘個人’為中心,平等、安全、準確地進行信息交流的社會”。社會傳播的主體在互聯網傳播媒介的互動性關係中,同時也是作為傳播對象(受眾)而存在的。

  網路新媒體剛出現的時候,局限於低年齡、高收入、高學歷的社會特殊群體內。但隨著電腦和網路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教育機構及普通家庭中的日益普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網路傳播的行列,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現在的傳播對象具有大眾性的特征。以中國為例,2008年7月24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MC)發佈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2.53億,首次大幅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此外,我國網民中接入寬頻比例為84.7%,寬頻網民數已達到2.14億入,寬頻網民規模為世界第一。報告同時也表明,我國互聯網發展目趨成熟,網路媒體、網路商務等互聯網深層次應用比例大幅提升。

  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普及率達到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網民規模較2007年增長8800萬人,年增長率為41.9%。中國網民規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長之勢;網民的最大構成群體仍是學生。…可見年輕性是全球互聯網傳播對象的另一特征,一些“網路媒體為了培養更多的年輕受眾,也不得不把新銳、時尚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

  受眾的年輕性,推動著全球文化變遷的程度和速度。這首先體現為年輕人具有時代性和知識性,網際網路將知識變化的衝擊帶到了世界範圍,這種變化造成了“年輕人帶著各種相去甚遠的文化傳統在時代的同一點進入了現在”,促成了陳舊知識的新陳代謝,也促成了全球文化變遷與時代相接軌。其次,年輕人對傳統具有反叛性,因為“他們或是希望脫離整個制度,或是想把這個制度打爛,重新開始;但認為過去的一切都沒有意義、都行不通的感覺更為普遍”龐大的年輕受眾群體加速了全球文化變遷的現代性,同時也加劇了文化傳承的斷裂。再次,年輕人非常自信,因為在面臨著的未知世界里,年輕人仍然充滿信心地認為“一定會有更好的辦法”社會傳播中的年輕受眾,成為了推動全球文化變遷的生力軍。

  (四)傳播符號具有集合性、視覺性、能指性

  e社會傳播的符號集文字、語言、圖像、視頻、音樂為一體,具有與傳統媒體不同的綜合性特征,與傳統媒介相比,e社會的傳播內容更加豐富、表現手段更加多樣、傳播效果時效生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網路傳播的浪潮中。互聯網普及的短短幾年中,網民的數量以幾何數字在增長。在西方占據了近百年江山的紙質媒介,許多媒體公司在網路傳媒的衝擊下,面臨著倒閉或者已經倒閉的危險,我們不能否認這與網路傳播符號的集合性有關,因為符號是信息也是載體,它決定著信息的內容和形式。再者,與報紙、雜誌等紙制媒體不同,網路傳播符號的視覺性突出,並且隨之帶來的符號能指性得以凸顯。

  早在2O世紀初,匈牙利理論家貝拉·巴拉茲就曾在《電影美學》中預言,隨著電影的出現,一種新的視覺文化將取代印刷文化。2O世紀早期的一些哲學家,如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等,也曾經提到過“世界的圖像化”,但“視覺文化轉向”的提出,主要是丹尼爾·貝爾、威廉-米歇爾等人。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這樣描述道:“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明確提出當代文化由印刷文化向視覺文化轉向。尼古拉斯·米爾左夫(Nocholas Minoef)等人則將這一文化轉向概括為“視覺的轉向(visual turn)”,認為“新的視覺文化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把本身非視覺性的視像化”。並且這種視覺文化轉向主要並非指此類在技術層面上的“視像化”,而是指整個社會向現代視覺文化社會的轉型。它描述的是整個社會文化在由印刷傳媒向圖像傳媒轉變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視覺文化變革”,網路傳播符號的視覺化傾向,正逐漸擴大符號的能指,使符號在“空洞的能指”中做無謂的滑動。

  文字媒體是一種抽象的、間接的、線性的、靜態的、易受時空控制、傳播速度較慢的符號媒體,與之相比較,電子影像媒體則是一種具象的、直接的、多維的、動態的、較少受時空限制、傳播速度較快的符號媒體。大眾傳媒給人們的生活空間和時間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空間維度上,整個地球人類進入了一個被麥克盧漢稱為“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時代,麥克盧漢說,“電子媒介造成的重新部落化,正在使這顆行星變成一個環球村落”在時間維度上,整個社會文化則開始邁向一種“速度文化”或“快餐文化”,人類在迅捷地傳輸或接受文化信息的同時,逐步走向了“速度消費”,併在不同的層面上影響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詹姆遜指出:電視、電影、攝影等媒介的機械性複製以及商品化大規模生產,這一切都構築了“擬像社會”。讓·拉特利爾表示,“不能低估圖像文化,尤其是動態圖像文化,由於它們通過圖像作用於情感,從而已經並將繼續對錶述與價值系統施加深遠的影響”。電子影像正在成為新的“權力媒體”,它通過大規模的持續反覆的社會傳播來影響公眾的判斷力和意志力。正如德佈雷所聲稱的,媒體正日益成為一種權力,一種統治公眾的“媒體帝國主義”。

參考文獻

  1. 黃衛星,吳丹.全球文化變遷的e社會傳播影響要素分析[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Lin,Tracy,刘维燎,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E社會傳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