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馬歇爾·麥克盧漢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
放大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思想家。

  麥克盧漢是加拿大文學批評家、傳播學家、傳播學媒介環境學派一代宗師,被譽為信息社會電子世界的“先知”,他師承英尼斯,發展了被稱為“媒介決定論”的一套學說,是 20世紀最富有原創性的傳播學理論家,著有《機械的新娘》、《理解媒介:人的延伸》等。麥克盧漢的主要觀點有: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熱媒介”和“冷媒介”的劃分以及“地球村”的概念。麥克盧漢的理論開拓了從媒介技術出發觀察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角,但是其技術決定論過度誇大技術的作用,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其研究缺乏社會背景和歷史環境因素,理論本身邏輯混亂。

目錄

馬歇爾·麥克盧漢的主要經歷

  麥克盧漢於1911年出生於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市的一個偏僻小鎮。

  1933年,麥克盧漢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學拿到了文學學士學位。

  1934年,他在同一所大學曼尼托巴大學(Manitoba)獲得碩士學位。此後不久,他到劍橋大學留學,繼續文學方面的研究。

  1942年,他到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語文學博士學位,併在美國多所大學執教。最後獲得了劍橋的博士學位。

  他是大器晚成者,40歲,即1951年才出版第一部著作《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簡稱《機器新娘》),這本書廣泛分析報紙、廣播、電影和廣告產生的社會衝擊和心理影響,但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直到六十年代初,麥氏依然不名一文,在大學教英美文學。衣著隨便,丟三落四,清瘦的面相中透出幾分厚道。在時尚的美國學界看來,這個北美人像是個不合時宜的堂吉訶德。

  1962年接著出版他的第二本著作《谷登堡星漢璀燦》。

  1964年,麥克盧漢53歲時出版成名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1964),一時間令人嘆為觀止,在人文學科領域引起強烈震撼。《舊金山記事報》稱為“最為炙手可熱的學術財富”。 在《理解媒介》的再版序言里,拉潘姆提及當年的盛況:“只幾個月工夫,該書就獲得《聖經》那樣的崇高地位,其作者就成為時代的先知。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文人,從一個偏遠的亭子間突然降臨名流的核心圈子。”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出版之前,麥克盧漢經歷了漫長的隱姓埋名的時光。

  到了1965年秋天,《紐約先驅論壇報》不得不宣告該書的作者是“繼牛頓、達爾文、佛洛依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夜成名的麥克盧漢到處演講,聽者如雲。有記者描述說:他獲得了人們“以偏執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賦予的、羅馬祭師才享有的那種魅力”。

並不只是學術界和輕信盲從的大學生對麥克盧漢趨之若鶩,在麥氏如日中天時,不少大企業的領袖人物樂於聆聽麥氏的宣諭。通用汽車的高層不惜重金,請他說汽車已經成為明日黃花;貝爾電話公司的老總們樂於在他面前承認實在沒有弄懂電話的功能,只有洗耳恭聽,聆聽高人指點;房地產設計公司居然也情願一擲金錢,目的卻是想聽麥氏對其企業出路的質疑;還有企業預付5000美元,請他在電視上對自己的產品說三道四……;如此興師動眾,搞得當時加拿大候任總理特魯多慌不擇路,每月請麥氏吃喝一頓,討教如何改善自己的電視形象。1969年,《花花公子》雜誌也耐不住寂寞,拆下版面,由頭牌記者埃里克·諾頓採訪麥氏。

  當然,麥氏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為人不解,遭人嫉恨。然而,即使是他的論敵也不得不對他的那些預言式的怪異思想留有餘地:“萬一他說的那些是對的呢?”歷史不幸證明瞭這一點,他的許多預言都一個又一個地實現了,並且成為我們時代的常識。

馬歇爾·麥克盧漢的思想

麥克盧漢媒體觀

麥克盧漢天才啟示錄式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這本書中,他提出一系列著名的論斷:

  1,“媒介即是訊息”,過去,人們把媒介看成是一種運載物質或信息的工具,媒介本身並不重要,它並不能決定或改變它所運載的東西。但麥氏看到媒介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電子化時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積極的能動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媒介改變、塑造和控制人的組合方式和形態。

  2,“媒介是人的延伸”。這是麥氏理解媒介根本的出發點,也是他超出所有理論家的獨到之處。在麥氏的思想視野中,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體、精神的延伸。媒介改變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覺方式和對待世界的態度。

  麥氏對媒介的理解大膽又獨特,他把媒介分為“冷媒介”和“熱媒介”。手寫稿、電話、電視、口語被他劃分為冷媒介,因為清晰度低;而拼音文字、印刷品、廣播、電影等等則被看成是熱媒介,因為清晰度高。顯然,這裡的“清晰度”並不是指圖像的可視感覺,而是指這種媒介傳載信息的準確度和可把握的較多的含義。熱媒介只延伸一種感覺,並使之具有“高清晰度”,也就是使媒介處於充滿數據的狀態。麥氏的這種劃分有他個人偏好,也有他所處的時代局限。例如,把電視劃為冷媒介就有待商榷,他那個時代電視還不是十分普及,電視技術也遠不如現在先進。在今天看來,電視就未必可以說是冷媒介。最可惜的是麥氏這本書未能論述到電腦和互聯網,他所處的時代電腦和互聯網都還未出現。現在看來,電腦和互聯網作為媒介,對當代人類生活的改變顯然是前所未有的,這需要新時代的麥克盧漢加以闡釋。麥氏指出,正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和圖片組成的普普通通的信息流,重組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

  麥氏的卓越之處在於,他意識到這個時代變革的本質,新媒介使革命成為常態。200年前,摧毀舊政權的是思想和理論,而如今,改變生活條件和基本態度的,就是包裝了的信息。麥氏指出,正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和圖片組成的普普通通的信息流,重組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無論我們是抱著抗爭還是接受的態度。麥氏提醒人們應該知道世界上一切文化的變化影響,既看到其革命性的積極效果,也看到由此引發的危機,並且努力尋求解決的方案。

麥克盧漢"地球村"與"部落化

  “個體的、隱私的、分割知識的、應用知識的、‘觀點的’、專門化目標的時代,已經被一個馬賽克世界的全局意識所取代”,地球村和部落化是麥克盧漢的偉大預言。不過在對地球村和部落化的理解中,幾經爬梳我也沒有能弄明白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地球是變為一個村莊、一個部落,還是一個村莊、無數個部落,或者,無數個村 莊、無數個部落?照我看來,應該是一個村莊,無數個部落比較好理解,雖然麥克盧漢也有原話如此:“美國人和世界各地的人都結合成一個部落之後……”。但他同時也提出:超大型國家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美國要“巴爾幹化”,分裂成為各色各樣微型的族群國家和語言國家。所以,不可拘泥於具體的句子。

  地球村和部落化概念所要強調的共性,是一體化和整體化,是同步的、瞬時傳播的世界。我認為,麥克盧漢在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共鳴”,它意味著 瞬時傳播,以及即時卷入。這樣的世界,已經不僅僅是我們生存於其中的外在客觀,而是我們與之融為一體的有機實在。換句話說,通過瞬時傳播和即時卷入,我們與包括他人在內的所謂環境,已經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了——這樣的感受,在後面我還將發現。

  但地球村和部落化的概念並非完全一致,否則麥克盧漢也就不會顛來倒去地交錯使用了。在我看來,地球村強調的,是瞬時傳播的方面,“在這個世界里,空間和時間 的差異在電視、噴氣飛機和電腦的作用下已經不復存在。”而部落化強調的,是即時卷入的方面,“部落意志是由全體成員用交感的方式同時作用表現出來的。他們 、的關係千絲萬縷,彼此卷入的程度很深。”不管麥克盧漢的思想是多麼地龐雜深奧,也不管他的表達是多麼跳躍難懂,地球村、部落化這兩個詞所預言的圖景,今天已經成為現實:從訊息傳播的角度,今天的地 球的確已經成為一個村落;而從訊息作用的角度,我們已經被即時卷入,被文字、理性、分類思維所規定的社會,已經以非文字的、非理性的、整體感應的方式,潰散並且凝聚成一個個潛在的部落——可能是黑人部落、白人部落,也可能是性放縱者部落、清教徒部落,特別在互聯網世界,人們已經打破了國家、民族、社會等等 的身份規定,甚至打破了自身的個體規定性,成為不同社區、群體的集合,即時地響應著鋪天蓋地而來地訊息,被其擊碎、篩選、集合、融化成不同的部落,而且部 落本身也在不斷的被擊碎、篩選、集合、融化之中。邊際已經消失,邊際不斷形成,人們被統一到一個巨大的共鳴箱中,人們又同時在即時反應和相互作用中組成自己和他人的部落,這個看似矛盾的圖景,就是麥克盧漢描繪出的電子媒介世界。

麥克盧漢著作及影響

  1951年,麥克盧漢第一本專著《機器新娘》出版,這本書廣泛分析報紙、廣播、電影和廣告產生的社會衝擊和心理影響,但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直到六十年代初,麥氏依然不名一文,在大學教英美文學。衣著隨便,丟三拉四,清瘦的面相中透出幾分厚道。在時尚的美國學界看來,這個北美人像是個不合時宜的堂吉訶德。但接著他的二本著作出版:《谷登堡星漢璀燦》(1962)、《理解媒介》(1964),一時間令人嘆為觀止,在人文學科領域引起強烈震撼。《舊金山記事報》稱為 “最為灸手可熱的學術財富”。到了1965年秋天,《紐約先驅論壇報》不得不宣告該書的作者是“繼牛頓、達爾文、弗洛依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夜成名的麥克盧漢到處演講,聽者如雲。記者描述說:他獲得了人們“以偏執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賦予的、羅馬祭師才享有的那種魅力”。

人物評價

  褒之者

  褒之者宣告他是“繼牛頓、達爾文、佛洛依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 “電子時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1964年12月28日的《國家》雜誌,把麥克盧漢列為風雲人物;1965年的《讀者指南》列出四篇有關他的文章,分別刊載於《評論》、《紐約客》和《哈潑斯》。一時間,“麥克盧漢熱”風靡美國,他的著作也成為暢銷書。1966年至1967年,這“熱”潮達到頂峰,美國最著名的幾十種報刊如《幸福》、《新聞周刊》、《生活》、《老爺》、《全國評論》、《黨派評論》、《紐約客》、《新墨西哥季刊》、《周末評論》、《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了有關麥氏的文章。

  貶之者

  貶之者罵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術士”、“電視機上的教師爺”、“攻擊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學巫師”、“波普思想的高級祭司”,在歷史決定論的祭壇前為半拉子藝術家做“黑彌撒的教士”。攻擊他“出盡風頭,自我陶醉,趕時髦,追風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錯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邏輯、巡迴論證、同義反覆、絕對、濫用格言、荒謬絕倫”。

  批判者

  1、麥克盧漢的出現仿佛天外來者,其剛出現時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註。在“麥克盧漢熱”期間,幾乎所有的美國新聞與傳播系的學生都曾經讀過或打算閱讀他的相關著作;1968年尼克鬆競選總統期間,他是其中重要顧問之一。但在他死後卻又很冷漠的對待他及他的觀點著作。

  2、麥氏著作很難理解,這是他死後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他在演講和著作中出爾反爾、自相矛盾的做法遭到眾多批評。

  4、他在言論上的神諭性和論述上的極端性也是公認的缺點。

  客觀者

  從長遠和客觀的角度看,麥氏在傳播研究上是個有貢獻並且引人註目的人物。他對現代傳播媒介的分析深刻的改變了人們對20世紀生活的觀念,特別是當代青年人的觀念。他同英尼斯一樣的技術決定論思想固然錯誤,但他著眼於傳播科技的歷史影響的研究至少是對長期局限於媒介內容的短期效果研究的一種補充和豐富;他對傳播科技本身的形式的發明或進步便是改革的動力和不靠“內容”而起作用的論述,是對以往那種媒介不起作用、只有內容才起作用認識的一種修訂和完善。他使傳媒業與現代文化變遷聯繫在一起,他使傳媒業成為當代學術取之不盡的思想資源,他提升了傳媒業的理論含量。簡言之,因為這個人的驚人之論,人們開始意識麥克盧漢

  馬歇爾·麥克盧漢

  到:傳媒業不再只是謠言誹聞的發源地,不再只是強詞奪理的場所,不再只是牟取暴利的超級工廠;而是當代社會最具有創造活力的文化形態,是改變我們生活的最直接的動力。他預言的地球已成為小小的 “地球村”的浪漫情境,不僅讓當代人興奮不已,而其著實成了當代科技工作者奮鬥的目標。

  《理解媒介》業已進入經典的學術殿堂。麥克盧漢早已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媒介理論家。1964 年,這本書橫空出世。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訊息”,“電子媒介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戀和麻木”,“我們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個觀念是從拼音文字派生出來的”,印刷術、廣播、電影是“熱”的,口語、手稿、電話、電視是“冷”的……有人說,這些觀點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既使人半信半疑,又令人心馳神往。既使人震驚迷惑,又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撲面而來的數字時代、網路生活、虛擬現實、賽博空間,使一切攻擊不攻自破。信息高速公路證明,他是對的!20世紀90年代初,吹響網路時代號角的《線上》雜誌,從創刊號起,就在刊頭上把麥克盧漢供奉為“先師聖人”。“線上”一族供奉他為祖師爺和開山祖,雖然他並不懂技術。

  40年前,麥克盧漢像是一個“幽靈”,一個獨戰風車的堂吉訶德。他獨自孵化出了一種全新的思想:媒介的社會影響和心理影響。他潛心研究傳播、電腦等電子技術的社會影響和心理影響。他成為新技術媒介的教師爺,又是技術革命的傳教士。40年後,他播下的種子長成了信息網路、虛擬現實。

  世界範圍的“麥克盧漢熱”,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20世紀60年代,時間不長。麥克盧漢熱,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受到冷落的麥克盧漢,終於在數字時代複活了。這是理性的回歸,也是歷史的必然。歷史是公正的,在學術殿堂里給他留下了神聖的一席。學界是清醒的,糾正了過去對他的誤讀。

  這一次的熱,可以用亞馬遜網上書店的書目為證。這個書店可供出售的有關麥克盧漢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種。與此相反,托夫勒、奈斯比特、亨廷頓、福柯、賽義德這些在中國紅得不能再紅的大牌人物,不是只有寥寥幾種,就是根本沒有一席之地。

馬歇爾·麥克盧漢的語錄

  • 媒介即信息。
  • 魚到了岸上才知道水的存在。
  • 我們塑造了工具,然後工具塑造了我們
  • 在任何情況中,10%的事件引起了90%的事件,我們忽視了那個10%,卻被那90%震驚。
  • 外表了不起的女郎走路和行為的樣子,好像是說,她把自己看成是精緻的物體,而不是覺得自己像一個人。
  • 我從來沒有把探索的結果當作揭示的真理。我沒有固定不變的觀點,不死守任何一種理論——既不死守我自己的,也不死守別人的。事實上,如果後來的發展並不能證明我的觀點,如果我發現自己的言論並不能有助於對問題的瞭解,我隨時準備拋棄我就任何課題發表過的言論。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Oval,sky,Angle Roh,Dan,Vulture,Pang Li,KAER,方小莉,y桑,Tracy,Mis铭,陈cc.

評論(共5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馬歇爾·麥克盧漢"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58.83.252.* 在 2010年5月15日 23:45 發表

先知先覺的人往往是孤獨的。 還好,他也曾熱鬧過一陣子。 《2012天蝎計劃》

回複評論
184.66.38.* 在 2011年11月25日 05:07 發表

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如此:毀譽參半 ~ 那又如何?

回複評論
202.113.19.* 在 2011年12月6日 23:51 發表

天才的狂想家

回複評論
M id 18bf6341e58da58483df619e50044014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3月23日 09:01 發表

對人類來說為時尚早的理論

回複評論
M id a04dee10547d9c680af5f260d433b1b2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7月16日 05:23 · 北京 發表

對呀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