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nefin框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Cynefin框架,又叫Cynefin模型,它是一種領導者決策模型框架
目錄 |
Cynefin框架最早是在1999年由威爾士學者Dave Snowden在1999年供職於IBM時所創建,在知識管理與組織戰略中提出的,這個框架用於描述問題, 環境與系統, 說明什麼環境, 適合使用什麼解決方案,是一個幫助決策的概念框架。
Cynefin,發音為ku-nev-in,是威爾士語中的一個詞,表示我們環境中的多種因素以及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經驗。它是一個從因果關係複雜情度來分析當前情況而作決定的框架。
Cynefin框架的主要內容[1]
Cynefin根據因果關係提供了五種場景、四種決策場景:簡單(Simple)、繁雜(Complicated)、複雜(Complex)、混亂(Chaotic)和一個處於中央的失序區域。
- 簡單(Simple)場景:代表了已知的知識。
意味著已經有一些現成的規則或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存在,狀況是穩定的,因果之間的關係是清晰的:如果做X就會得到Y。這種情況下決策者可以採用的策略是:感知(sense)–分類(categorize)–響應(respond)。例如:確定事實(感知),進行分類(分類),然後採取現有規則或者最佳實踐進行處理(響應)。這個場景雖然簡單,但是領導者要註意過度的簡化或者自滿(導致不再思考)也會導致事情從Simple場景順時針轉化為混亂的場景。所以,如果事務總是處於簡單場景下,也要建議領導者提供一個反饋渠道便於不用看法的員工可以反饋真實情況(如過度自滿)。
- 繁雜(Complicated)場景:由已知的未知組成。
因果關係需要分析或者專業知識,存在很多的正確答案。在這樣的場景下,建議領導者採用感知(sense)–分析(analyze)–響應(respond)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也就是先評估客觀事實,然後分析完畢後,採用比較合適的較好實踐來解決問題。比較形象的比喻是深藍電腦每進行下一步移動時都要經過仔細的分析每一種可能的後果。
- 複雜(Complex)場景:代表了未知的未知。
因果關係只能通過事後回顧才可能推斷出來,並且有可能不存在正確的答案。“指導性的方案可能會出現,如果領導者可以進行一些允許失敗的實驗”。Cynefin框架建議在這樣的場景下採用 探索(probe)–感知(sense)–響應(respond) 的策略。對於類似於戰場、市場、生態系統、公司文化這樣的複雜系統,一般採用管它三七二十一刺激它兩下或者把它大卸八塊看它如何反應的方案。(對於大多數的創新公司都會面臨這樣的場景,所以學習如何在這樣的不確定場景下生存成為了當今領導者的必修課)
- 混亂(Choatic)場景:因果關係是不清晰的。
在這樣的場景下,信息非常困擾以至於不能採取理性的相應措施,那麼唯一正確的行為就是採取行動(任何行動)。建議領導者採用行動(act)–感知(sense)–響應(respond)的策略。也就是行動起來建立秩序,感知穩定來源,然後轉變混亂場景為複雜場景再進一步採取行動防止危機出現或者找到新的機會。
- 失序(Disorder)區域:在中間的黑色區域。
這時候的狀況不清楚應該屬於哪個場景,領導者們意見衝突、派系林立、觀點雜亂無章。這時候擺脫這個區域的策略是將問題分解後歸屬與不同的場景分別採取對應的策略進行處置。
- 當因果關係顯然而見時,是簡單的情況(simple),處理手法為"感受-歸類-反應" (Sense-Categorise-Respond)
- 當需要專家作出分析的情況(complicated),處理手法為"感受-分析-反應" (Sense-Analyze-Respond)
- 如果因果關係只能從檢討中反映出來(complex),處理手法是"試探-感受-反應" (Probe-Sense-Respond)
- 完全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混亂情況(chaotic),需要的是"行動-感受-反應" (Act-Sense-Respond)
- 如果連是屬於以上哪個情況都不清楚的,這是一個無序的狀態(disorder),等待參與者把情況安穩至上面四個其中之一的情況。
- ↑ jeri_shi.領導者的決策框架 - Cynefin.簡書,201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