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薩斯災難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馬爾薩斯災難也稱馬爾薩斯幽靈,由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提出,主要指不斷增長的人口早晚會導致糧食供不應求。
1798年,馬爾薩斯出版了小冊子《人口論》。書中悲觀的結論在人口和食物兩者增長速度的差異上展開:人口增長沒有限制,而食物增長受制於土地的有限性;或者說,人口按幾何基數增長,而食物按算術基數增長。結果,人類必須依靠“積極的矯正”來讓人口增長和食物增長重新回到平衡。這些矯正的手段包括,饑荒、疾病和戰爭。這些殘酷的手段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口數量和養活他們的糧食的數量相匹配。
在1803年的第二版中,馬爾薩斯引入了道德限制,弱化了他最初的殘酷判斷。道德限制是通過降低出生率而不是此前強調的提高死亡率來起作用。如果人類推遲結婚並生育更少的小孩,人口和食物供給之間的張力也會得以緩解。這些道德限制被馬爾薩斯稱為“防禦性矯正”。
中國馬爾薩斯災難隱患現狀[1]
1、傳統生產要素隱患
(1)土地逐年劇減
(2)適農水資源日益匱乏
(3)資本投入嚴重不足
(4)勞動力數量不足且素質低下
2、現代生產要素隱患
(1)技術進步方面,科技投入動力不足
①糧食生產科技普及率低
②科技應用水平落後
③農技推廣隊伍較為鬆散
(2)相對於技術進步的“轉變論”而言,技術效率在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中的表現主要偏向於“改良論”,即重點在於識別和消除糧食生產實現高效率的障礙,比如人力資本差異、體制阻礙、激勵因素、環境質量等等。
①人力資本投入動力不足
②規模經濟動力不足
③制度動力不足
④環境容量動力不足
消除馬爾薩斯災難隱患的根本途徑[1]
1、提高糧食生產率是解除“馬爾薩斯幽靈”隱患的根本途徑
(1)提高糧食生產率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
(2)提高糧食生產率是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有效方法
(3)提高糧食生產率是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內在要求
(4)提高糧食生產率是加強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解決辦法
2、實現我國長期糧食安全的路徑選擇
(1)鼓勵科技創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科研投入力度與技術推廣工作
(2)提高農村勞動力知識水平,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
(3)規範土地流轉,推動糧食規模經濟生產的發展。
(4)發展農業迴圈經濟和環境友好型糧食生產
馬爾薩斯災難性的人口預言,未能在迄今兩個世紀的歷史中得到證實。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的說法:“馬爾薩斯從未預料到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奇跡,也未能遇見到1870年後,生活水準和實際工資快速增長的同時,西方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卻在下降的事實。”薩繆爾森指出:“在馬爾薩斯以後的一個世紀里,在歐洲和北美,技術的進步拓寬了生產可能性邊界。實際上,技術的變化發生得如此之快,產出增長遠遠超出了人口增長,從而使得實際工資有了極大的提高。”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除了指出馬爾薩斯預言與現實的差距之外,還更多地揭示了馬爾薩斯為不合理制度辯護的錯誤,指出“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長規律和過剩增長規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
if production is enough why are there still huger all over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