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限制性定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靜態限制性定價是指主導性企業為了維持自身的市場地位,最大限度地壓低價格,使新進入的企業或從屬性企業的擴張無法獲益。潛在企業決定進入的基本因素是利潤,如果預期進入後能夠獲得超過正常報酬的經濟利潤,則潛在企業將進入市場,而進入後能否獲得收益決定於進入後的價格和成本。
貝恩(1949,1956)、索羅斯·拉比尼(Sylos—Labini,1962)和莫迪尼安利(Modigliani,1958)是對早期靜態限制性定價理論進行研究的主要學者。早期的靜態限制性定價模型是基於索羅斯·拉比尼假定的,即認為潛在的進入者相信新廠商進入後在位廠商不會改變它的產量。因此,潛在廠商相信,它進入後行業的總產量是它的產量與在位廠商現行產量之和,超過需求的產量將導致價格下降。在基於貝恩一索羅斯假定的早期模型中,在位廠商為了達到遏制進入的目的,會調整它的產量水平及相應的價格水平,從而消除導致潛在廠商進入的誘因。
但是,從理性角度出發,潛在廠商在已知成本結構和需求函數的情況下,它完全可以做出是否進入的決策,在位廠商在潛在廠商進入前所採取的定價策略與其進入後的均衡結果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同樣如此,在位廠商在潛在廠商進入後所採取的利潤最大化策略也不是將產量維持在不變的水平。弗里得曼(Friedman,1979)認為,在完全信息條件下,在位廠商的進入前價格政策與一個理性潛在廠商的實際進入行為無必然聯繫,在位廠商的產量維持不變的假定是不可置信的,理性的在位廠商也根本不會制定限制性定價策略。
一般來講,靜態限制性價格的高低取決於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因素:
(1)市場的初始規模。市場規模越大,在位企業就必須生產更多的產品來阻止進入,因此限制性價格就相應降低;反之,如果市場規模越小,在位企業無需生產較多的產品,相應的限制性價格就會提高;
(2)進入者的平均成本。如果潛在進入企業在任意產量的平均成本越高,則需要更高的價格才能獲得收益,因此,限制性價格也相應提高;
(3)非價格進入壁壘。如果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則非價格壁壘都將使潛在進入企業的進入成本不同程度地加大,限制性價格也會相應地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