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側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需求側是相對於供給側,涉及供給的各個方面。需求側的概念起源於美國,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是註重需求側的管理,通過刺激需求達到經濟調控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貨幣政策。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1]
參考《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對於需求和供給關係的闡述及“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的結論。從論述看,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結合,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求側管理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
2020年1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文。
文章指出,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科學指導實踐,需要把握好幾個重大關係。從供給和需求的關係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滿足能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從這段表述中我們可以知道:第一,“需求側管理”是“新發展格局”這一大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二,理解“新發展格局”要把握好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係;第三,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但是也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第四,需求側管理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
需求側改革的三個方面[2]
第一,需求側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進行收入分配製度與體系的深化改革,既要考慮初次分配的改革也要考慮再分配的改造,更要進行土地制度、住宅制度、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教育體系等方面的綜合改革,這樣才使我國居民目前收入水平下的消費能力得以提高與釋放,這是內需總量增加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這方面的深化改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需要頂層設計,需要持續努力也與我國的整體國力相關。
第二,內需總量的增加與結構的調整還有賴於供給側的配合,即我國的現行產業體系可以不斷有優質新型消費品與服務生產出來,且能夠通過全國統一的公平競爭的市場和有效的流通渠道更快捷提供給消費者。為此要解決:
一是市場的統一與公平競爭問題,需要持續反壟斷保競爭,目前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等是構建統一市場的重點區域,而反壟斷規制的實施等都十分重要;
二是建立更有效率的多層次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流通體系,例如線上平臺與線下節點、城鄉流通網路、社區流通網路、國內外協同的流通網路,物流體系與供應鏈管理等等融合有序,才能有效關聯供給與消費,提高消費總量。
第三,擴大內需還需要消費者能夠接受新的消費方式新的消費產品與服務才行。因此,推進新型消費理念形成新型消費習慣也是擴大內需暢通雙迴圈的關鍵之一。從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的角度看,就需要開展居民新生活新消費方式的引導與培養。我國區域廣大,不同區域居民的基本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消費習慣與方式差異比較大,有的還不太符合綠色健康的生活要求,為此促進消費理念消費習慣的轉變也是重要問題,因為消費理念與消費習慣改變才能最終轉變整體的消費結構,才能優化消費結構,才能接受新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