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隱私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金融隱私是指金融機構在與自然人客戶發生業務往來時,基於其特殊主體或交易方的地位所瞭解、收集、使用、保存、加工的有關客戶信息情況的部分,包括但不限於個人基本信息、金融交易信息以及與客戶有關的其他信息。
美國1999年頒佈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將金融隱私定義為:非公開的可確認個人的金融信息。廣義上來說,金融隱私可以被定義為基於金融業務而產生的各類與金融產品和服務相關的個人信息。[1]
金融隱私的特征[1]
第一,對於個人來講,金融隱私的作用在於可以利用自身特性創造盈利機會。以一般隱私來說,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會經常發現通過隱藏自己真實信息可以造就牟利的機會。如果人們隱瞞自己的收入、前途和觀點,可以誤導他人,操縱別人對自己的社會評價。隱私(privacy)與窺私(prying)可以被視為兩個經濟產品,就像經濟學上通常對蘿蔔和啤酒的看法一樣,我們可以將隱私和窺私視為純粹的消費品。並且將兩者作為工具性價值,而非終極價值,這意味著作為一種手段,隱私負擔效用最大化的使命J。金融隱私尤其是信用信息的價值可以為個人帶來經濟效益。信用良好的個人在申請銀行貸款時可以獲得很高的授信額度,與銀行存款較少、信用較差的人之間的授信差額就是其金融隱私信息的價值體現。
第二,金融機構需要耗費成本去搜集客戶的金融數據也證明瞭金融隱私的價值所在。銀行需要對申請貸款的消費者進行核查,採取填表、問詢和實地考察等方式取得對客戶整體資產情況的判斷,還要求個人提供信用報告,有時需要向徵信機構購買信用報告,綜合判斷之後才能決定是否發放貸款。信用報告的花費是金融隱私價值的最直接體現。一些保險公司花錢購買客戶信用卡交易信息,目的在於知悉客戶是否守信,評估客戶整體資產狀況和道德水平,力圖篩選出最優質的客戶以獲取最大的收益。
第三,對於金融機構來講,金融隱私信息是一種能夠直接或間接識別客戶潛在購買力和潛在客戶的數據。金融機構對金融隱私知道得越多,對某個人整體情況瞭解越詳細。在當今電腦和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環境下,個人金融隱私數據不僅有直接或間接識別數據主體的功能,還可以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匹配得到非常有價值的高層次信息。如銀行可以通過分析客戶資產的狀況,瞭解他的投資興趣,從而有選擇性地向其發出營銷廣告;或將其信用卡消費的記錄賣給其他機構,其他機構通過分析可以得出該客戶的消費習慣和愛好,進而向其發出符合客戶喜好的廣告,創造盈利機會。因此,個人金融隱私信息具有有用性。
第四,人們對其個人信息願意付出代價來隱藏就表明瞭信息本身的價值。以往人們之所以喜歡開立匿名賬戶,就是因為不願意讓他人知悉自己的金融資產狀況。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惜花費而在瑞士銀行辦理金融業務,就是因為瑞士銀行良好的保密制度。在信息經濟時代,電話營銷或資料庫營銷是常見的模式。誰擁有個人數據多,誰就有可能贏得市場。數據供給的有限性和需求的無限性造就了市場中個人數據的稀缺性。有資源稀缺,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會有交易和價值的產生。隨著數據處理技術的進步,每個人也越來越透明。個人在維護自己隱私的投入上也越來越多,在隱私隱藏上的付出增加也表明瞭金融隱私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