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鄧寧-克魯格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鄧寧-克魯格效應(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稱 達克效應(D-K Effect)

目錄

什麼是鄧寧-克魯格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是指個體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對自己能力的評價產生的偏差, 特別是那些絕對能力低的人,他們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高估的評價, 甚至超過平均水平, 相反, 絕對能力高的人卻會做出較低的評價。[1]

  這種效應可以歸納為:「如果你沒有能力,你就不會知道自己沒有能力。」

  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脹。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研究由來

事件原文报道

  1995年,一個名叫麥克阿瑟·惠勒的美國人一小時內連續搶劫了匹茲堡市的兩家銀行,調取監控錄像後,警察驚訝地發現,這個劫匪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僅沒戴面罩,甚至連蒙面的絲襪都沒有戴,就端著槍直指銀行櫃員,根據清晰的體貌特征,警察很快就將惠勒抓捕歸案,當警方向他顯示監控錄像時,惠勒瞪大眼睛,表示難以置信:“可是我往臉上抹了梓樣汁呀?”面對警察的審訊,惠勒道出緣由,原來他偶然得知檸檬汁在紙上寫字之後可以隱形,由此想當然地認為把檸檬汁抹在臉上一樣可以隱形,攝像頭也拍不到他。[2]

  這個事件引起了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的註意,他與研究生賈斯廷·克魯格( Justin Kruger)開始研究這一現象。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相關實驗[1]

  Kruger 和 Dunning (1999)通過4個實驗設計,系統地針對個體對其能力的自我評價問題進行研究。他們首先讓被試完成一套標準能力測試題目,然後讓其預測自己答對題目的數量, 並預測相較於其他被試, 自己的能力排名情況(用百分位數表示)。隨後, 研究者根據能力測試標準進行評分,把被試的成績從低到高排列, 並分為四個部分(用四分位數表示)。

  結果顯示, 經過重覆實驗, 個體能力的實測得分排名與預測能力排名(即實際能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關。在對自己的實際表現作出評價時, 實際測試中處於第四四分位數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表現優於第三四分位數位置的人, 處在第三四分位數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表現優於處在第二四分位數的人, 以此類推。這表明個體對自己的絕對能力水平的評價比較準確。

  在比較個體的實際表現與預測表現的差異時, 研究者發現處於成績排名各個位置的被試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那些處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現出的偏差最明顯, 甚至認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過了平均水平, 而處在能力排名最頂端的人卻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偏差。Dunning 和Kruger 把這種完成任務時對自己的能力做出不准確的評價, 特別是能力最低的個體最大程度的高估自己的能力, 甚至超過平均水平, 而能力最高的個體則對自己的能力做出低估評價的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也稱達克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成因[1]

  低能力者的雙重困境

  Kruger和Dunning(1999)指出,個體在某一特定領域具備能力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個體在此領域中的表現出眾,其二是指個體能認識到自己在這一領域的能力水平,這種認知包括對自己以及他人。在某一領域能力低的個體缺乏一種認知心理學家所說的元認知能力。這種能力使個體既能知道自己表現得怎樣,也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準確的評價。

  俗語中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指這種元認知能力。低能力者在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評價時,面臨了雙重困境,即他們既不能呈現高水平的績效表現,也無法正確認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還會產生對自己能力的無端自負。

  元認知能力缺陷理論

  Kruger和Dunning(1999)通過實驗來探索個體對自己能力評價的不准確性與其元認知能力的關係。實驗者讓被試完成沃森的“四卡片選擇作業”測試(該測試能較好的區分出個體在邏輯推理能力上的差異)並對自己的能力排名進行估計。之後,隨機選取一半的被試進行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另外一半的被試在相同時間內完成一些無關任務作業。最後,要求被試評價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並預測答對題目的數量及百分位排名。

  結果顯示,邏輯推理能力最差的(在能力測驗上得分最低)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計過高,甚至超過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邏輯推理能力最好(能力測驗得分較高)的個體則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另外還發現,經過能力訓練的、排名最低的個體調整了對自己能力的評價,顯著降低了自己的排名估計,而經過能力訓練的、排名最高的個體也調整了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提高了自己的排名估計,但沒有達到顯著水平。總之,經過能力訓練的個體對其能力的自我評價都更準確地接近於他們的真實水平。而那些未經能力訓練的個體,不論其能力高低,都沒有改變對先前的排名評價(Kruger&Dunning,1999,研究4)。

  該實驗說明,元認知能力是個體在某一特定領域客觀的能力水平與自我評價之間的一個中介變數。儘管個體能在能力測驗中取得好的成績,但他們仍然無法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水平,而那些本身就無法取得能力測驗好成績的人更加無法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元認知能力存在缺陷。

  虛假一致性效應

  處在能力排名最低端的被試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過高評價,這不難理解,而處在能力排名最高端的被試卻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較低評價。這些能力表現較高的個體本應該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水平,但事實卻非如此,那他們為什麼會對自己能力的認知產生偏差,其來源與能力低的個體有什麼區別呢?

  Festinger(1954)指出人們可以通過社會比較來增加認識自己能力的能力,於是實驗者通過增加社會比較環節來探討認知偏差的來源。即在完成第一次能力測試並做出預測後,隔一個較短的時間(幾周),讓排名最低和最高的被試重新回到實驗室參與一項後續實驗。實驗者給每一個被試其他5人的測試答卷,讓他們給這些答卷打分,並預測這些完成答卷的被試的能力排名,之後又重新對自己第一次完成的測試進行排名及答對數目的預測(Kruger&Dunning,1999,研究3)。

  實驗結果顯示,那些在能力排名處於最低端的個體在看到了比自己表現好的答卷後,不但沒有改變對自己的排名評價,反而提升了已經過高的自我評價(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而能力排名最高端的個體則提高了對自己能力水平排名的評價。這說明那些能力低的人在社會比較後還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拙劣表現,其自我評價的不准確來源於對自己的錯誤評價,而能力高的人經過社會比較後能調整自我評價,其先前的不准確來源於對他人的錯誤評價。

  研究者用虛假一致性效應(false-consensus effect,Ross,Greene,&House,1977)來對能力高者產生的自我評價偏差進行解釋。虛假一致性是指人們常常會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測試上表現得不錯,就錯誤的估計其他人也是這樣的,而對自己能力突出的這一特征並不敏感。在實驗中能力排名處在最高端的個體認識到他們後來看到的5份答卷比自己表現得差後,就會調整自己的判斷,因而變得更準確。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相關誤解[3]

  1.網路熱傳的鄧寧-克魯格效應圖並非出自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之手。

放大
放大


  這張流傳極廣的圖(包括其英文版)並非出自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之手。在鄧寧和克魯格的論文中,從未出現過“愚昧山峰”(Peak of “Mount Stupid”)、“開悟之坡”(Slope of Enlightenment)之類的字眼,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曲線。

  這張圖的原作者幾乎沒有人知道,從傳播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記成功的創作,其人在鄧寧和克魯格的研究結果基礎上,添油加醋,拉伸變形,搗鼓出這一根讓人過目難忘的曲線。它是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漫畫誇張版,但無法代表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的準確含義。由於絕大多數人在傳播時沒有在源頭上對鄧寧-克魯格效應進行事實查證,所以讓這張圖誤傳甚廣(後文簡稱“誤傳圖”)。

  2.鄧寧-克魯格效應誤傳圖來自於對“加德納技術成熟度曲線”的移花接木。

  根據我在英文世界的反覆搜索,目前我在網上能找到的誤傳圖的最早出處來自於一個叫Joseph Paris的個人博客,發表於2014年9月11日。這個人是一名管理咨詢顧問,他從鄧寧和克魯格的論文中得到啟發,結合多個公司管理的案例,寫了一篇文章,並設計了這張圖的早期原型。

  但是這張圖也不是他完全原創的,而是他對已有素材的巧妙糅合,其中關於“愚昧山峰”(Mount Stupid)的說法更早之前就已經有了,而這條曲線的形狀則很可能是借鑒了著名的“加德納技術成熟度曲線”(Gartner Hype Cycle)。

  加德納公司(www.gartner.com)是全球最權威的技術咨詢機構,它會定期發佈新興技術的發展報告,它從1995年開始就用這個模型來分析技術發展趨勢了。

  在加德納的曲線中,新技術的發展被髮展為五個階段:

  • 技術啟動期 Technology Trigger
  • 期望過熱期 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 幻滅低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 光明爬坡期 Slope of Enlightenment
  • 產量高原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仔細對比你就可以發現,加德納技術曲線不僅曲線形狀與誤傳圖相似,而且其第四個階段“光明爬坡期”的英文是Slope of Enlightenment,跟誤傳圖中的“開悟之坡”的英文一模一樣,其他各期命名也有相似之處。而加德納技術曲線的提出要早得多!

  除了加德納技術曲線之外,誤傳圖還結合了一位名叫Zach Weinersmith的漫畫家的作品,如下圖:

  這幅創作於2011年12月的漫畫惟妙惟肖地畫出了“愚昧山峰”(Mount Stupid),當時他想表達的是:那些對某個話題知之甚少的人,越願意發表自己的意見,顯得特別愚昧,而網上到處是這樣的人。

  由此我基本可以斷定:誤傳圖是有人(可能是Joseph Paris)在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啟發下,利用加德納技術曲線和上述漫畫作品的再創作。

  3.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本義是指能力不足者很難準確評估自己的能力,但並非指他們愚昧或者狂妄自大。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準確含義是:一個人如果在某個方面是菜鳥,或者某方面能力處於人群中的相對“底端(bottom)”,那麼他大概率不會認為自己是菜鳥,他會明顯地、大幅地高估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甚至認為自己的能力高於人群的平均水平。再簡單點講就是:菜鳥不知道自己是菜鳥。

  下麵這張圖摘取自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初代論文——Kruger & Dunning(1999)——原圖為黑白,彩色部分是我為了方便解釋而加上去的。我框出的黃色區域內表示實驗被試中邏輯推理測試得分處於最末的25%的人群(他們測試後的平均排位處於底端,即藍色圓圈中的點),這些人在主觀上認為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和邏輯測試得分都略高於人群平均水平(人群平均水平即綠色虛線,他們的主觀平均排位是紅色圓圈之內的點,處於綠色虛線之上)。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對於邏輯推理能力處於相對最低區間的測試者來說,他們的主觀自我評估與客觀測試評估之間的落差是最大的(直觀上看就是紅圈和藍圈之間的高度差),所以他們過度自信,而且程度最甚。

  這也正應了達爾文的一句名言:無知比知識更招來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但是,即便他們是過度自信的,但也沒有自大到認為自己是所有人中“最牛的”或者“能力最強的”,因為他們只是覺得自己的水平略高於人群平均水平而已(紅圈略高於綠線),而不是處在人群的頂端。而那些客觀上能力高過他們的人,其自我評估實際上也要高於他們。所以,誤傳圖中所謂的“愚昧山峰”是明顯誇張了,並不符合研究事實,而所謂的“絕望之谷”(Valley of Despair)也並不存在。

  4. 鄧寧-克魯格效應最初於1999年提出,參加實驗的受試者都是康奈爾大學的學生。

  鄧寧-克魯格效應不是對“愚人”的攻擊或者嘲諷,因為每一個人身上都可能出現鄧寧-克魯格效應。任何人即便是專家、大牛、智者,也只是精通少量的知識領域,而在其他大多數領域是無知的,在其無知的領域,大牛也會表現出鄧寧-克魯格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初代論文,Kruger & Dunning(1999),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年的第6期。當時他們都是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者,而這篇論文中的所有實驗被試,都是康奈爾大學的本科生。全部四輪實驗的被試人數分別為65人、45人、84人和140人。

  藤校學生當然是相當優秀的人群,他們並不是所謂的“愚人”。但是,任何一個群體哪怕是最頂級的群體,如果要硬性給他們排個序,那麼肯定會有第一名和最後一名,所以我們不能說最後一名就一定是差的。在Kruger & Dunning(1999)的研究中,排出來的處於“底端Bottom”的實驗被試者,也只是在康奈爾大學本科生這個群體里,在特定的能力區間內相對較弱的一部分人。他們並不是“愚昧無知”(knowing nothing)。而且這批人對自己比較自信也是正常的。

  當然後續的一系列研究,支持了鄧寧-克魯格效應在不同的能力類型和人群類型中都廣泛存在。所以從這些研究結果中,鄧寧和克魯格更想告訴我們的是,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鄧寧-克魯格效應。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陳彥君, 石偉, 應虎. 能力的自我評價偏差:鄧寧-克魯格效應[J]. 心理科學進展, 2013, 21(12):2204-2213
  2. 許文浩. 破除"達克效應" 強化自我認知[J]. 政工導刊, 2022(003):000
  3. 採銅.有關鄧寧-克魯格效應,你不知道的五個事實.虎嗅.2021-10-2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6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鄧寧-克魯格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学习者184899999996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11月19日 03:21 發表

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社會很多現象

回複評論
M id 85ff5c8e9c86e998a6389dd32d6dad34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11月21日 13:46 發表

說的就是我,莫名的自信

回複評論
137****1228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11月21日 15:01 發表
M id 85ff5c8e9c86e998a6389dd32d6dad34:我覺得您有這個感知,就說明沒有太嚴重哦。
回複評論
137****1228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11月21日 15:19 發表

傳說的“誰也不如,還誰也不服。”

回複評論
季东明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11月25日 14:22 發表

幾個小字,應該是錯的。

回複評論
114.242.94.* 在 2018年12月13日 14:36 發表

我有兩個問題,都是關於圖裡的: 1. 為什麼說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處於巨嬰部分,外國人不是嗎? 2. 為什麼要不斷的攻擊辱罵?這完全不贊同。

回複評論
223.104.63.* 在 2019年1月5日 20:59 發表

小字是編者亂加的(太自信了吧)原圖是沒有的

回複評論
慎独守一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3月21日 08:45 發表

恕水平有限,沒看明白。哪裡摘抄的吧,有錯別字

回複評論
158****8495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3月26日 01:37 發表

應該是不字

回複評論
1.180.18.* 在 2019年3月26日 09:10 發表

也可以稱作印度人效應(笑)

回複評論
112.37.120.* 在 2019年6月26日 13:28 發表

114.242.94.* 在 2018年12月13日 14:36 發表

我有兩個問題,都是關於圖裡的: 1. 為什麼說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處於巨嬰部分,外國人不是嗎? 2. 為什麼要不斷的攻擊辱罵?這完全不贊同。

2的話,大多數低能人對在高掌握能力的人處於懷疑和攻擊,例如,一個低能人偶然抓住一個高能力者的缺陷,哪怕只有一個,都會憑這個“炫耀自己”

回複評論
Llyn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2月24日 10:59 發表

203.112.87.* 在 2020年2月24日 11:26 發表

對,作者是誰?絕對是個精歐美分子。

這個圖是1999年引進概念時創作,估計是為了點醒當時的中國人

回複評論
203.112.87.* 在 2020年2月24日 11:26 發表

114.242.94.* 在 2018年12月13日 14:36 發表

我有兩個問題,都是關於圖裡的: 1. 為什麼說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處於巨嬰部分,外國人不是嗎? 2. 為什麼要不斷的攻擊辱罵?這完全不贊同。

對,作者是誰?絕對是個精歐美分子。

回複評論
M id d434f3e199885c9873a11963858ffba7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4月2日 22:15 發表

確實可以解釋很多社會現象,也就不那麼困惑了。

回複評論
39.172.133.* 在 2021年4月4日 19:29 發表

203.112.87.* 在 2020年2月24日 11:26 發表

對,作者是誰?絕對是個精歐美分子。

他是想說中國大部分人活在幻境里,對政治,經濟根本不懂

回複評論
M id 730a2962da734cccff77565a439d2929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8月24日 20:34 發表

203.112.87.* 在 2020年2月24日 11:26 發表

對,作者是誰?絕對是個精歐美分子。

筆者並未偏袒或者傾向於哪一方,只是指出了這種效應的原因,評論請不要信口開河貼標簽,謝謝

回複評論
M id 35171c4d8c7f8a5d095f2b7a8c1966e8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1月22日 14:11 · 浙江 發表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告訴無能者真相,結果無能者非但不聽勸,反而還羞辱勸他的人。

回複評論
M id 35171c4d8c7f8a5d095f2b7a8c1966e8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1月22日 15:19 · 浙江 發表

基層人民的觀點不正確,但也不允許有人告訴他們真相,如果說了,非但得不到幫助,還有可能被誣陷

回複評論
M id 0a5d23a1d839796c962d5fbe78cfe56d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3月15日 19:38 · 浙江 發表

圖片Image:邓宁-克鲁格效应.png和條目中提到的實驗結果是不一致的。實驗中,邏輯推理能力最差的受試者對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計過高,甚至超過了平均水平。圖片中曲線最開始的時所對應的自信程度位於圖片最底端。如果按照圖片中的數據,實驗結果應該是邏輯推理能力最差的受試者對自己的能力排名為最低;而如果按實驗數據的話,圖片中曲線最開始的部分應該位於圖片中間偏上的位置才對。

回複評論
陈cc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3月17日 17:41 · 福建 發表

M id 0a5d23a1d839796c962d5fbe78cfe56d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3月15日 19:38 · 浙江 發表

圖片Image:邓宁-克鲁格效应.png和條目中提到的實驗結果是不一致的。實驗中,邏輯推理能力最差的受試者對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計過高,甚至超過了平均水平。圖片中曲線最開始的時所對應的自信程度位於圖片最底端。如果按照圖片中的數據,實驗結果應該是邏輯推理能力最差的受試者對自己的能力排名為最低;而如果按實驗數據的話,圖片中曲線最開始的部分應該位於圖片中間偏上的位置才對。

你好,資料和數據的核實需要時間,不能僅憑主觀意見就進行修改。 現在內容已更新,也標註了參考來源。

回複評論
M id 45e1ce756b1d1bbc54ce7367c2b0cbf9 (討論 | 貢獻) 在 2024年5月24日 15:06 · 浙江 發表

有錯別字嗎,具體是高德納還是加德納

回複評論
陈cc (討論 | 貢獻) 在 2024年5月27日 13:52 · 福建 發表

M id 45e1ce756b1d1bbc54ce7367c2b0cbf9 (討論 | 貢獻) 在 2024年5月24日 15:06 · 浙江 發表

有錯別字嗎,具體是高德納還是加德納

翻譯差別,以英文為準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