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克鲁格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称 达克效应(D-K Effect)
目录 |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产生的偏差, 特别是那些绝对能力低的人,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高估的评价, 甚至超过平均水平, 相反, 绝对能力高的人却会做出较低的评价。[1]
这种效应可以归纳为:「如果你没有能力,你就不会知道自己没有能力。」
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
1995年,一个名叫麦克阿瑟·惠勒的美国人一小时内连续抢劫了匹兹堡市的两家银行,调取监控录像后,警察惊讶地发现,这个劫匪在光天化日之下不仅没戴面罩,甚至连蒙面的丝袜都没有戴,就端着枪直指银行柜员,根据清晰的体貌特征,警察很快就将惠勒抓捕归案,当警方向他显示监控录像时,惠勒瞪大眼睛,表示难以置信:“可是我往脸上抹了梓樣汁呀?”面对警察的审讯,惠勒道出缘由,原来他偶然得知柠檬汁在纸上写字之后可以隐形,由此想当然地认为把柠檬汁抹在脸上一样可以隐形,摄像头也拍不到他。[2]
这个事件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与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 Justin Kruger)开始研究这一现象。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相关实验[1]
Kruger 和 Dunning (1999)通过4个实验设计,系统地针对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他们首先让被试完成一套标准能力测试题目,然后让其预测自己答对题目的数量, 并预测相较于其他被试, 自己的能力排名情况(用百分位数表示)。随后, 研究者根据能力测试标准进行评分,把被试的成绩从低到高排列, 并分为四个部分(用四分位数表示)。
结果显示, 经过重复实验, 个体能力的实测得分排名与预测能力排名(即实际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在对自己的实际表现作出评价时, 实际测试中处于第四四分位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表现优于第三四分位数位置的人, 处在第三四分位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表现优于处在第二四分位数的人, 以此类推。这表明个体对自己的绝对能力水平的评价比较准确。
在比较个体的实际表现与预测表现的差异时, 研究者发现处于成绩排名各个位置的被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那些处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现出的偏差最明显, 甚至认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过了平均水平, 而处在能力排名最顶端的人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偏差。Dunning 和Kruger 把这种完成任务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不准确的评价, 特别是能力最低的个体最大程度的高估自己的能力, 甚至超过平均水平, 而能力最高的个体则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低估评价的现象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也称达克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成因[1]
低能力者的双重困境
Kruger和Dunning(1999)指出,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具备能力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个体在此领域中的表现出众,其二是指个体能认识到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这种认知包括对自己以及他人。在某一领域能力低的个体缺乏一种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元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使个体既能知道自己表现得怎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
俗语中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指这种元认知能力。低能力者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时,面临了双重困境,即他们既不能呈现高水平的绩效表现,也无法正确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还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无端自负。
元认知能力缺陷理论
Kruger和Dunning(1999)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自己能力评价的不准确性与其元认知能力的关系。实验者让被试完成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作业”测试(该测试能较好的区分出个体在逻辑推理能力上的差异)并对自己的能力排名进行估计。之后,随机选取一半的被试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另外一半的被试在相同时间内完成一些无关任务作业。最后,要求被试评价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预测答对题目的数量及百分位排名。
结果显示,逻辑推理能力最差的(在能力测验上得分最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计过高,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逻辑推理能力最好(能力测验得分较高)的个体则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另外还发现,经过能力训练的、排名最低的个体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显著降低了自己的排名估计,而经过能力训练的、排名最高的个体也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提高了自己的排名估计,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总之,经过能力训练的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都更准确地接近于他们的真实水平。而那些未经能力训练的个体,不论其能力高低,都没有改变对先前的排名评价(Kruger&Dunning,1999,研究4)。
该实验说明,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客观的能力水平与自我评价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尽管个体能在能力测验中取得好的成绩,但他们仍然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而那些本身就无法取得能力测验好成绩的人更加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存在缺陷。
虚假一致性效应
处在能力排名最低端的被试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过高评价,这不难理解,而处在能力排名最高端的被试却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较低评价。这些能力表现较高的个体本应该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但事实却非如此,那他们为什么会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其来源与能力低的个体有什么区别呢?
Festinger(1954)指出人们可以通过社会比较来增加认识自己能力的能力,于是实验者通过增加社会比较环节来探讨认知偏差的来源。即在完成第一次能力测试并做出预测后,隔一个较短的时间(几周),让排名最低和最高的被试重新回到实验室参与一项后续实验。实验者给每一个被试其他5人的测试答卷,让他们给这些答卷打分,并预测这些完成答卷的被试的能力排名,之后又重新对自己第一次完成的测试进行排名及答对数目的预测(Kruger&Dunning,1999,研究3)。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在能力排名处于最低端的个体在看到了比自己表现好的答卷后,不但没有改变对自己的排名评价,反而提升了已经过高的自我评价(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而能力排名最高端的个体则提高了对自己能力水平排名的评价。这说明那些能力低的人在社会比较后还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拙劣表现,其自我评价的不准确来源于对自己的错误评价,而能力高的人经过社会比较后能调整自我评价,其先前的不准确来源于对他人的错误评价。
研究者用虚假一致性效应(false-consensus effect,Ross,Greene,&House,1977)来对能力高者产生的自我评价偏差进行解释。虚假一致性是指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测试上表现得不错,就错误的估计其他人也是这样的,而对自己能力突出的这一特征并不敏感。在实验中能力排名处在最高端的个体认识到他们后来看到的5份答卷比自己表现得差后,就会调整自己的判断,因而变得更准确。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相关误解[3]
1.网络热传的邓宁-克鲁格效应图并非出自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之手。
这张流传极广的图(包括其英文版)并非出自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之手。在邓宁和克鲁格的论文中,从未出现过“愚昧山峰”(Peak of “Mount Stupid”)、“开悟之坡”(Slope of Enlightenment)之类的字眼,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曲线。
这张图的原作者几乎没有人知道,从传播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记成功的创作,其人在邓宁和克鲁格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添油加醋,拉伸变形,捣鼓出这一根让人过目难忘的曲线。它是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漫画夸张版,但无法代表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的准确含义。由于绝大多数人在传播时没有在源头上对邓宁-克鲁格效应进行事实查证,所以让这张图误传甚广(后文简称“误传图”)。
2.邓宁-克鲁格效应误传图来自于对“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的移花接木。
根据我在英文世界的反复搜索,目前我在网上能找到的误传图的最早出处来自于一个叫Joseph Paris的个人博客,发表于2014年9月11日。这个人是一名管理咨询顾问,他从邓宁和克鲁格的论文中得到启发,结合多个公司管理的案例,写了一篇文章,并设计了这张图的早期原型。
但是这张图也不是他完全原创的,而是他对已有素材的巧妙糅合,其中关于“愚昧山峰”(Mount Stupid)的说法更早之前就已经有了,而这条曲线的形状则很可能是借鉴了著名的“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 Hype Cycle)。
加德纳公司(www.gartner.com)是全球最权威的技术咨询机构,它会定期发布新兴技术的发展报告,它从1995年开始就用这个模型来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了。
在加德纳的曲线中,新技术的发展被发展为五个阶段:
- 技术启动期 Technology Trigger
- 期望过热期 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 幻灭低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 光明爬坡期 Slope of Enlightenment
- 产量高原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仔细对比你就可以发现,加德纳技术曲线不仅曲线形状与误传图相似,而且其第四个阶段“光明爬坡期”的英文是Slope of Enlightenment,跟误传图中的“开悟之坡”的英文一模一样,其他各期命名也有相似之处。而加德纳技术曲线的提出要早得多!
除了加德纳技术曲线之外,误传图还结合了一位名叫Zach Weinersmith的漫画家的作品,如下图:
这幅创作于2011年12月的漫画惟妙惟肖地画出了“愚昧山峰”(Mount Stupid),当时他想表达的是:那些对某个话题知之甚少的人,越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显得特别愚昧,而网上到处是这样的人。
由此我基本可以断定:误传图是有人(可能是Joseph Paris)在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启发下,利用加德纳技术曲线和上述漫画作品的再创作。
3.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本义是指能力不足者很难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但并非指他们愚昧或者狂妄自大。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准确含义是:一个人如果在某个方面是菜鸟,或者某方面能力处于人群中的相对“底端(bottom)”,那么他大概率不会认为自己是菜鸟,他会明显地、大幅地高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甚至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人群的平均水平。再简单点讲就是:菜鸟不知道自己是菜鸟。
下面这张图摘取自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初代论文——Kruger & Dunning(1999)——原图为黑白,彩色部分是我为了方便解释而加上去的。我框出的黄色区域内表示实验被试中逻辑推理测试得分处于最末的25%的人群(他们测试后的平均排位处于底端,即蓝色圆圈中的点),这些人在主观上认为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逻辑测试得分都略高于人群平均水平(人群平均水平即绿色虚线,他们的主观平均排位是红色圆圈之内的点,处于绿色虚线之上)。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对于逻辑推理能力处于相对最低区间的测试者来说,他们的主观自我评估与客观测试评估之间的落差是最大的(直观上看就是红圈和蓝圈之间的高度差),所以他们过度自信,而且程度最甚。
这也正应了达尔文的一句名言:无知比知识更招来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但是,即便他们是过度自信的,但也没有自大到认为自己是所有人中“最牛的”或者“能力最强的”,因为他们只是觉得自己的水平略高于人群平均水平而已(红圈略高于绿线),而不是处在人群的顶端。而那些客观上能力高过他们的人,其自我评估实际上也要高于他们。所以,误传图中所谓的“愚昧山峰”是明显夸张了,并不符合研究事实,而所谓的“绝望之谷”(Valley of Despair)也并不存在。
4. 邓宁-克鲁格效应最初于1999年提出,参加实验的受试者都是康奈尔大学的学生。
邓宁-克鲁格效应不是对“愚人”的攻击或者嘲讽,因为每一个人身上都可能出现邓宁-克鲁格效应。任何人即便是专家、大牛、智者,也只是精通少量的知识领域,而在其他大多数领域是无知的,在其无知的领域,大牛也会表现出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初代论文,Kruger & Dunning(1999),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年的第6期。当时他们都是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者,而这篇论文中的所有实验被试,都是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全部四轮实验的被试人数分别为65人、45人、84人和140人。
藤校学生当然是相当优秀的人群,他们并不是所谓的“愚人”。但是,任何一个群体哪怕是最顶级的群体,如果要硬性给他们排个序,那么肯定会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所以我们不能说最后一名就一定是差的。在Kruger & Dunning(1999)的研究中,排出来的处于“底端Bottom”的实验被试者,也只是在康奈尔大学本科生这个群体里,在特定的能力区间内相对较弱的一部分人。他们并不是“愚昧无知”(knowing nothing)。而且这批人对自己比较自信也是正常的。
当然后续的一系列研究,支持了邓宁-克鲁格效应在不同的能力类型和人群类型中都广泛存在。所以从这些研究结果中,邓宁和克鲁格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任何人都可能出现邓宁-克鲁格效应。
评论(共22条)
M id 85ff5c8e9c86e998a6389dd32d6dad34:我觉得您有这个感知,就说明没有太严重哦。
我有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图里的: 1. 为什么说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处于巨婴部分,外国人不是吗? 2. 为什么要不断的攻击辱骂?这完全不赞同。
我有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图里的: 1. 为什么说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处于巨婴部分,外国人不是吗? 2. 为什么要不断的攻击辱骂?这完全不赞同。
2的话,大多数低能人对在高掌握能力的人处于怀疑和攻击,例如,一个低能人偶然抓住一个高能力者的缺陷,哪怕只有一个,都会凭这个“炫耀自己”
对,作者是谁?绝对是个精欧美分子。
这个图是1999年引进概念时创作,估计是为了点醒当时的中国人
我有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图里的: 1. 为什么说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处于巨婴部分,外国人不是吗? 2. 为什么要不断的攻击辱骂?这完全不赞同。
对,作者是谁?绝对是个精欧美分子。
对,作者是谁?绝对是个精欧美分子。
他是想说中国大部分人活在幻境里,对政治,经济根本不懂
对,作者是谁?绝对是个精欧美分子。
笔者并未偏袒或者倾向于哪一方,只是指出了这种效应的原因,评论请不要信口开河贴标签,谢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告诉无能者真相,结果无能者非但不听劝,反而还羞辱劝他的人。
基层人民的观点不正确,但也不允许有人告诉他们真相,如果说了,非但得不到帮助,还有可能被诬陷
你好,资料和数据的核实需要时间,不能仅凭主观意见就进行修改。 现在内容已更新,也标注了参考来源。
有错别字吗,具体是高德纳还是加德纳
翻译差别,以英文为准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社会很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