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策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運輸策略是指根據影響配送運輸成本的經濟因素和配送運輸合理化的目標,制定相應的配送運輸策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可以達到下列目的:
——通過合理的安排,完成運輸任務;
——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系統的績效;
——減少運輸車輛的數目;
——提高運輸系統的可靠性。
運輸策略分為自營策略和外委策略、裝車策略、運輸計劃安排策略、空駛控制策略等。
運輸應看做一項勞動密集、能源消耗高及投資度力大的部門。能利用社會化的運輸體系而不利用,卻依靠自備車送貨提貨,往往會出現單程重車、單程空駛的不合理運輸。對一個運作良好的大企業來講,需要購進一定數量的車輛,使其載重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這是緩解企業運輸壓力所必須採取的措施。但如果貨物運量較低,則必然要承受很高的投資壓力和較高的運輸成本。因此,在1997年,許多德國的企業把85%的運輸任務交給了專門承運商,讓承運商協同配送。
1、裝載順序策略。裝載順序策略是處理供貨任務、安排裝運的指導方針。具體的策略有:
(1)先到先裝策略(FCFS,first come first served)。把運輸方向一致或交貨地點相同的裝卸單元按照運輸單元的先後順序,填充到運輸單元中,允許運輸單元中有空餘空間。
(2)填充度最大策略。場站中,當運輸方向一致或交貨地點相同的裝卸單元到達後,若其總體積不能使運輸單元的填充度達到最大,可不再按到達順序整理裝卸單元,只要使填充度到達最大就行。
在執行填充度最大策略時,車輛的平均滿載率要大於先到先裝策略,所需要的運輸工具數也要小於先到先裝策略。
執行填充度最大策略可使車輛的運輸能力得到最大發揮,從而達到降低投資、降低運費的目的。但前提是必須預見到貨物裝車順序變化後,所裝貨物能否滿足下一節點的理貨和集貨緩衝的要求。採用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延遲。
裝車順序策略還可分為目的地策略和載入策略。
目的地策略包括如下兩種:
(1)目的地唯一裝載策略,指一臺運輸工具所裝的貨物,目的地相同;
(2)目的地複合裝填,指一臺運輸工具所裝的貨物,目的地不同,但均在一次運輸計劃所規劃的運輸線路上。進行目的地複合裝填的前提條件是所裝填的貨物需按送達的目的地逐一裝填,且符合卸車順序。
載入策略包括如下兩種:
(1)途中不載入,只是完全空的運輸工具才能裝填新的裝卸單元;
(2)途中載入,當運輸單元的裝填量小於額定的裝填量時,運輸單元只是部分裝填,因此,可在途中載入。途中載入的前提是載入貨物的運輸方向與其他貨物相同,且卸貨時可在卸貨點方便取出。
2、提高運輸工具實載率的策略。根據運輸計劃,選擇合適的運輸工具,提高運輸工具實載率,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採用這個策略可以實現載運工具最少的目的。
運輸計劃安排策略分為如下兩項:
(1)最短路徑策略,指在運量一定、目的地一定的情況下,使運輸路徑最短,從而使運輸時間最短和運費最低;
(2)運輸計劃策略,指對於預測的貨運量,按運輸路程最短、運輸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則,制定相對穩定的運輸計劃。
對於簡單的運輸系統,通過比較運輸路線的長短、運輸單元的填充率、運輸時間和運輸費用,可以很快得到最優運輸計劃。對於複雜的運輸系統,實施運輸優化有一定的難度。
在運輸系統中總有一些沒有載貨或載貨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運輸工具,從而使系統的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這種問題的解決需要採取空駛控制策略。可行的空駛控制策略有:
1、目的地唯一策略。每台運輸工具載貨只到一個固定目的地卸貨,通過最短運輸路徑,空車返回到下一個有貨待發的場站,在那裡裝貨。
2、複合運輸策略。在目的地卸完貨後的空車,就地裝貨返回。
3、最少策略。在目的地卸完貨後的空車,如有貨待運,不管貨物的目的地是否是計劃規定的節點,就地裝貨;如果無貨待運,駛向下一個最近的場站,在那裡等待貨物。
4、固定運輸計劃策略。不論運輸工具滿載或空載,均按以預測為基礎的運輸計劃發車。
5、“旅行商策略”。選擇一條封閉的、合適的路徑遍歷所有節點,使出發點和終點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