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期價格歧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跨期價格歧視(intertemporal price discrimination)
目錄 |
什麼是跨期價格歧視[1]
跨期價格歧視是指在不同的時間,通過制定不同的價格,將需求不同的消費者分組。
跨期價格歧視舉例[1]
跨期價格歧視的目的是將消費者分為高需求群體和低需求群體兩部分,其方式是首先,定高價,之後定低價。為什麼這種策略可以奏效?
以電子產品公司為例,20世紀90年代後期,它可能要為諸如DVD播放機這種高技術產品定價,近期需要定價的產品包括高性能數位相機、LCD顯示器等。在圖1中,D1表示一小部分消費者的(低彈性)需求曲線,他們對產品的評價很高,並且急於購買(比如音響發燒友們,他們特別喜歡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希望購買最新的設備)。D2表示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如果產品價格過高,他們不會購買。實行跨期價格歧視,可以在最初的時候制定高價P1,主要向需求曲線為D1的消費者出售產品。在第一組消費者購買產品之後,企業將價格降至P2,主要向需求曲線為D2的消費者出售產品。新出電子產品價格隨時間下降,部分原因也在於生產者開始實現其規模經濟,學習曲線下移。但是,即使成本沒有下降,首先制定高價,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定低價,區別消費者並攫取其剩餘,生產者也可以賺更多的利潤。
還有其他跨期價格歧視的例子。一個是電影放映,第一輪定價較高,公映一年之後再降低價格。另一個例子是幾乎所有出版社都會採用的手段,即對一本書的定價,精裝本賣高價,約一年之後出平裝本,定價相對低很多。許多人認為後者的低價是因為其生產成本較低,事實上不是這樣。一旦一本書編輯好並且排版完畢,無論是精裝本還是平裝本,多印一本的成本都非常低,大約在一美元左右。平裝本售價較低不是因為印刷成本低,而是因為高端消費者已經購買了精裝本。剩下的消費者——平裝本購買者——一般來說需求更具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