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購證型股票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認購證型股票不是向投資人直接發售股票,而是向投資人先發售認購證(或認購表),然後搖號抽簽,投資人憑中簽的認購證再去認購股票。
這種股票是在股票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產生的。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剛剛開始之初,由於人們對股份制十分陌生,金融意識和投資意識十分薄弱。因此,最初試行股份制的企業,雖然企業經營成就十分突出,但是股票發行也十分困難。
例如:寶安公司就不得不採取了行政性強制攤派的方法,規定公司的職工購買股票。又如上海豫園商場,沈陽金杯汽車有限公司等國內經營和知名度都屬上乘的企業,發行股票也被迫採取折價發行來完成籌資任務。
隨股份制試點的擴大和股市交易的活躍,人們的金融投資意識被喚醒,加上股份制試點和股票發行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因而形成了股票市場對原始股或上市公司股票的求大於供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採取了通過發行認購證發售股票。
限量發售認購表的方式
其主要特點是在發售認購表之前,事先公佈認購表發售的總數量,並規定每張居民身份證可購買認購表的數量。例如1992年8月深圳在發行13家上市公司股票時就採用了此種方法。當時深圳政府預定發行認購表500萬張,每張100元,每人憑身份證可以購表10張,中簽率為10%。由於當時的股票嚴重供不應求,全國大量的投資者擁向深圳搶購認購表,而發售認購表的組織工作不嚴,存在少數工作人員私分認購表的現象,結果引發了“8.10”事件。
無限量發售認購證的方式
1992年,上海率先採用無限量發售認購證搖號中簽方式。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敞開供應,隨意購買認購證的方法。這就解決了限量發行認購證所產生的嚴重的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在購買股票面前,人人機會平等。但是在社會實踐中,這種無限量發售認購證的辦法也帶來許多新的問題。有些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
上海採用無限量發行認購證的辦法,最初是允許上海居民憑身份證購買認購證,外地人無權購買。購買股票的中簽率很高,成本很低,而二級市場卻向全國開放,股票供不應求,價格很高,這造成了各地股民與上海股民在權力上的不平等。上海也曾實行兩地發行的辦法,例如上海石化股票,同時在上海和深圳發行。但是由於兩地購買認購證的數量不同,中簽率不同,導致購買股票的成本不同,上海購買成本為8元,深圳購買成本僅為4元,使上海石化股票還未上市,就註定了上海股民被套牢的命運。後來證監會劉鴻儒主席講話說:股市是全國的股市,股票發行也應向全國股民發行。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發行股票都採取了向全社會無限量發行認購證的辦法。但是由於發行地點只是在當地,這又造成了全國各地大戶搬運巨額現金“撲表”的現象,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留下許多後患。
認購證型股票的高成本問題
無限量發行方式的成本主要取決於中簽率高低。一般認購證的價格2-5元1張,未中簽的認購證費用也要計入成本。每張中簽認購證可買200-500股股票,股票採取了高溢價的方式定價。因為股民購買欲望很強,往往形成中簽率很低的狀況,導致購買股票高成本。例如青島啤酒股票中簽率只有萬分之六左右,股票一級市場成本價格為12.77元;安徽美菱股票,中簽率為萬分之五左右,成本價為12.78元;廈門廈工股票因中簽率很低,使一級市場成本價為2l元多,而該股票在二級市場一上市僅有13元多,廈工股票的股民們在股票剛剛上市時就已被嚴重套牢。
認購證型股票的高浪費問題
因採取無限量發行的辦法,到底能發出多少張認購證,事先誰也無法計算,只好多印認購證以備不足。發行完畢後,剩餘大量末發出的認購證,只好採用武裝押送的辦法,一把火燒掉,經常是一把火就燒掉成千上萬元錢,浪費極大,對個人來講也是花了大量錢買廢紙。例如認購證2元l張,中簽率為萬分之五時,股民買1萬張認購證需要花2萬元,而1萬張認購證只能有五張中簽,其餘9995張認購證都變成廢紙,而買這些廢紙卻要花19990元。
可見採用無限量發行的辦法,浪費是很嚴重的。據《中國證券報》1993年10月27日第6版《新股發行方式耗資巨大》一文報道。在1993年短短幾個月內,全國股民共投入22.3298億元資金購買認購申請表。這比1993年1-6月上海74家上市公司的實現利潤18.01億元還要多。這樣巨大的股票認購抽簽表費用,使投資者白白仍掉了巨額資金。
認購證型股票的中間盤利問題
有關法規規定,認購證價格只能限於其印刷成本,由於認購證印量很大,一張認購證的成本價格最多不過幾角錢,而在發行認購證時,這一張小小的紙片卻要賣到二元錢(或五元錢)。如果在一次發行中賣出了一億張認購證,就可收回2億元,即使其中一部分上交或所謂捐獻了,承銷商賺了多少錢也是很容易估算出來的。這極大地增加了股民的投資成本。
一級市場的嚴重投機問題。
一般人只看到二級市場的投機現象,實際上在採用無限量發售認購證辦法條件下,一級市場的投機性更加嚴重,甚至是賭博。因為當一個地區準備發行股票時,全國有多少大戶去“撲表”,認購證能發出多少張,中簽率多少,股票成本價是多少,這一系列問題事先誰也不知道。在發行過程中,發行認購證的數量也嚴格保密,沒有透明度。投資者只能憑猜測來決策,經常產生在發行過程中,購買認購證的人極少,而在發行臨結束的最後半小時集中搶購認購證的現象。引起發行量突然放大,導致低中簽率,高成本價,使許多人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