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籌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認籌是指開發商正式銷售前通過一些折扣讓購房者繳納認籌金等費用的行為。
根據規定,任何形式的認籌都是開發商在沒有取得預售許可證之前的非法活動,是國家命令禁止的。
首先是消費者去開發商那裡填寫個人資料,在交納一筆數額不菲的“誠意金”後,將領取到一張叫VIP卡、VIP護照、VIP消費卡或認籌卡等名稱五花八門的“證書”。拿到這些“證書”之後,消費者即獲得了“認籌”資格。但往往有“認籌”資格的消費者的數量會遠遠超過樓盤實際推出的房屋數量。
第二步就是所謂的“解籌”(一般的開發商在取得預售資格後才開始“解籌”)。在“認籌”數超過實際可提供的房屋數量的情況下,開發商一般採取“抽簽”的形式,從已“認籌”的消費者中“抽”出可以選房者。之後,被抽中的選房者在統一選房號統一交首期,統一簽署認購書或預售合同,挑中房號後,將與開發商簽訂“認購合同”。之後再是簽訂《預售合同》或者《房地產買賣合同》。
認籌的陷阱[1]
購房者在交納一定“誠意金”後,除獲得了“認籌”資格之外,一般還會享受開發商提供的種種折扣優惠。有專家就指出,從錶面上看,對購房者提供了買房實惠,但同時也解決了開發商的“燃眉之急”。值得疑問的是,從“認籌”到“解籌”,一兩個月甚至半年的間隔,大筆的“誠意金”開發商又是如何處理呢?在未開盤公佈價格前,這樣的蓄客方式,對於購房者來說到底是弊還是利呢?據此,有知情人士指出了“認籌”五大陷阱。
- 認籌陷阱一:“認籌”樓盤大多沒有預售許可證
搞“認籌”的樓盤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征——沒有取得《預售許可證》。很多樓盤是在建設過程中就開始了認籌的,那個時候房子預售許可證估計還沒有辦下來呢。
- 認籌陷阱二:故意控制房號
不少開發商及代理商在“認籌”時,往往故意控制房屋銷售的數量。知情者打了一個比方,有些樓盤往往只放出1/3的房屋,這1/3的房屋銷售完了之後就對外聲稱“全部售罄”,從而故意製造樓盤熱銷的假象。“越說房子賣完了,消費者越急,越急就越想買。但等不到多久,就會發現有人願意轉手,但價格自然高出了很多。”專家警告說,“這往往都是開發商或中介在當中做的手腳。”
- 認籌陷阱三:變相占用消費者資金
取得認籌資格時,消費者都將被要求交納一筆數額不菲的“認籌誠意金”。一般為數千、數萬至幾十萬不等。儘管開發商均承諾,“認籌誠意金”可無條件無息退還。但有專家則認為,這實際是一種無償占用消費者資金的“融資方式”。另外,有專家提醒這些‘認籌誠意金’,政府及其他機構並無任何監管措施。一旦項目出現問題,開發商捲款而逃,受損失的就是消費者本人了。
- 認籌陷阱四:開發商隨時提價,優惠成“空中樓閣”
所謂的“認籌”一般都有折扣。一般的樓盤都會以折扣2至3個百分點等優惠方式吸引消費者前來“認籌”。不過,有專業人士指出,這種“優惠”其實完全是虛幻的。因為,在“認籌”階段,開發商一般不會公佈銷售價格,如果“認籌”的人數超過預期,開發商將立即提價。如此一來,之前的所謂優惠無疑是“空中樓閣”。
- 認籌陷阱五:排隊之“謎”
幾乎所有的樓盤在“認籌”之時都要排隊,坊間也流傳著不少人雇用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排隊、甚至有人提前徹夜排隊“認籌”的說法。為何會有“樂此不疲”的排隊現象呢?有知情者道出了其中的奧妙:一些開發商、代理商、“炒房者”就是要營造這種極端熱鬧的氛圍,製造出樓盤“供不應求”的假象,不明就裡的消費者看到越是排隊的人多,越覺得房子難買;越覺得房子難買,就越願意排隊。而那些儘管排了隊,也交了“認籌誠意金”但最後並未抽中選房權的消費者就越願意出錢從“炒家”手中買到選房權、甚至再出更高的價格從“炒家”那裡買房。
- 認籌須陷阱六:“排隊”有奧妙,“解籌”也暗藏“殺機”。
由於在一般情況下交納“認籌誠意金”之後,即可參加抽號(通過抽簽的方式在所有認籌者中抽得獲得選房權者),而且“認籌誠意金”可無條件退還,這就給“炒家”提供了機會。知情者介紹說,“炒家”一般都會“一盤多認”,也就是在同一個樓盤內多次“認籌”,而“認籌”數越多,被抽中的機會就越大,往往抽中一個號轉手就能賣錢。更有甚者,那些“有門路”的人往往通過關係在一開始就先占個“號”,然後再轉手倒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