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式培訓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訂單式培訓,就是由用工企業向當地勞動部門提供就業信息,包括所需工種、人數、薪金和技術要求等。勞動部門把這些信息加以整合後,提供給勞動力輸出地的勞動部門;輸出地的勞動部門根據“訂單”要求組織培訓,然後將這些勞動力整體輸送給對方。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源於國外“CooperativeEducation”,即“合作教育”。早在20世紀初,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就開始了這種教育模式的嘗試,並很快在美國其他高校普及開來。目前全球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開始採取這種合作教育模式
“訂單式”教育,即企業按其發展規模,人才需求量,向學校“下訂單”,學校按照企業實際要求進行人才培養。企業與學校共同挑選學生,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加入培養全過程。 校企合作辦學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這種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舉措為解決國內專業人才緊缺的問題開拓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使學生實現了“零距離”就業,深受學生歡迎。目前,國內知名企業支付寶、百度、騰訊等都在通過這種方式招納人才。業內有關專家表示,這種“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教育方式的創新,將實現“企業受益、學生受益”的“雙贏”局面。
目前,城鎮再就業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大量下崗職工和農民工消息閉塞,又缺乏相應的職業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找工作十分盲目;與此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卻經常出現熟練工緊缺的問題,有些企業招不到合適的熟練工就從同行企業挖人。這種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矛盾在一些地方越來越突出。
傳統招聘,審核簡歷後,要經過考試、面試、體檢等多道關卡。加上崗前培訓,耗時耗力,訂單式培養出來的人才是經學校篩選過的,畢業後直接上崗工作,拿來就用。百度的HR經理告訴記者:我們最初嘗試性的與成都天符人瑞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合作培養了一批呼叫中心坐席人員,這批學生進入到企業以後,適應能力明顯有優勢,很快能夠上手工作進入狀態。我們以後將會越來越多的與學校形成這樣的互動來培養我們需要的人才。
“訂單式”培養為職業教育展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學校依托企業引進行業標準,創設教育和實踐環境。企業需要什麼人才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種市場化教學合作培訓模式更加適應行業需求,是解決學校畢業生出路問題的有效方法。同時,“訂單式培養”就業目標明確,培養學生時,學校的課程設置、技能訓練、到崗實習等方面更有針對性,學生也有了努力的動力和方向。
“訂單式”培養,企業參與到培訓全過程,在培養中可以灌輸其企業文化,加深學生對於企業的認識,增強對企業的感情和凝聚力,使企業和學生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相互瞭解,並使學生獲得就業對口的技能培訓,緊跟生產需要,從而培養出有理念、切合企業實際需求的人才。這樣的人員進入到企業以後更容易獲得重視,爭取到更多學習晉升的機會。
就在人才市場瞭解到的情況來看,超過半數以上的年輕求職者表示願意接受這種訂單式培訓就業的模式。筆者認為這種就業模式對於年輕求職者尤其是剛畢業工作經驗不多的學生而言是值得推崇的。一方面來說,降低了求職的難度,讓就業不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來看,掌握了企業所需求的專業技能再就業,對已自身的職業發展也是十分有益的,有明確的方向,可以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
“訂單式培訓”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在較早採取“訂單式培訓”的江蘇宿豫縣,2003年僅曉店鎮的一所職業培訓學校就向蘇南地區輸送了經過“訂單式培訓”的熟練工1400多名。政府投入資金並不大,僅僅牽線並解決一點培訓費,卻使富餘勞動力得到了滿意的工作,用工企業招到了急需的合格勞動力。同時,整個勞動力輸出和輸入的過程都是在兩地勞動部門的監督下進行的,用工手續齊全,勞資雙方知根知底,即使將來發生了勞動糾紛,政府也能及時地掌握和協調解決。這樣一來,用工的社會效益達到了最大化,社會成本和社會風險也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