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西藏大學(Tibet University)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utibet.edu.cn/
目錄 |
西藏大學是西藏自治區所屬的綜合性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2013年5月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3年7月成功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51年的藏文幹部訓練班,歷經西藏軍區幹部學校、西藏地方幹部學校、西藏行政幹部學校、西藏師範學校(1965年成立)、西藏師範學院(1975年成立)等發展階段。1985年7月,成立西藏大學。1999年以來,西藏自治區藝術學校、西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和西藏民族學院醫療系、西藏自治區財經學校先後併入西藏大學。2001年9月,西藏農牧學院與西藏大學合併,校名仍為西藏大學。
學校分拉薩校區和林芝校區。拉薩校區目前有老校區、新校區、醫學院校區和財經學院校區,占地面積1400畝,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1.5億元,圖書總藏量80萬冊,校園網是CERNET西藏主節點,擁有西藏地區一流的圖書館和多功能體育館。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醫學院、藝術學院、旅游與外語學院、政法學院、師範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財經學院、中央電大西藏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和留學生部14個學院(部)。
現有教職工1051人,其中專任教師773人。專任教師中,博士38人,占專任教師的4.9%,碩士401人,占專任教師的51.9%;教授56人,占專任教師的7.2%,副教授237人,占專任教師的30.7%。有雙聘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入選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
學校現有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生態學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語言文學)、藏語言文字學、藏語計算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藏族美術)、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藏族音樂)、中國少數民族經濟(西藏經濟)、高原生態系統與群落生態學、高原生物多樣性與資源利用、高原生態修複與可持續發展、高原生態安全評價與自然保護區管理12個二級學科;民族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電腦科學與技術、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生物學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民族法學、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心理學、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電腦系統結構、電腦軟體與理論、電腦應用技術、行政管理、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教育管理、學科教學·漢語文、學科教學·藏語文、學科教學·數學、學科教學·地理、學科教學·音樂、學科教學·美術30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含專業學位學科),教育碩士、藝術碩士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50個本科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學10個學科門類。
學校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語言文學),14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11個自治區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藏大學·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羊八井宇宙線開放實驗室,1個國家級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中國科學院和自治區共建重點實驗室--那曲生態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
近五年來,學校先後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12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科技部“973”項目1項,“973”前期研究專項3項,科技部創新基金項目1項,國家農業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資金項目2項,國家軟科學項目3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1項,科研經費達12265萬元。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21項,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4項,“藏文軟體研發與推廣應用”成果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自治區科技進步獎5項,2013年,學校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藏族唐卡勉唐派”、“藏族唐卡欽澤派”和“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分別列入第一批、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辦學過程中,學校十分註重對外交流與合作。隨著對口支援工作的深入推進,2010年,教育部啟動了新一輪對口支援西藏大學工作,組建了以北京大學為組長,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為副組長,中央財經大學、河海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為成員的對口支援團隊,在聯合辦學、師資培訓、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學校先後與挪威、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國家的十幾所高校和國內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際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