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薩伊法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萨伊定理)

目錄

什麼是薩伊法則

  薩伊法則(Say's Law),或稱薩伊定律、賽伊法則的意思是說,每個生產者之所以願意從事生產活動,若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對該產品的消費欲望,就是為了想將其所生產的物品與他人換取物品或服務。

  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經濟學家薩伊(Jean Baptiste Say) 否定生產過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給能夠創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的觀點,即所謂的"薩伊定律" (Say's Law)。薩伊認為商品買賣實質上是商品交換貨幣只在剎那間起媒介作用。產品總是用產品來購買,買者同時也就是賣者,買賣是完全統一的。因此,商品供給會為自己創造出需求,總供給總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會因價格機制的調節而達到均衡。

  基本含義有兩點:

  (1)任何產品的生產除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之外,其餘部分總會用來交換其他產品,形成對於其他的需求,即供給創造需求;也就是說需求是無限的;

  (2)由於任何生產活動創造出參與該產品生產的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人們的收入除去用於個人消費之外的剩餘部分形成儲蓄,並全部轉化為投資。即儲蓄=投資,也就是說資本的使用是無限的。

支撐薩伊定律的三個基本要點

  (1)由於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商品的價格能夠有效的使商品的供求均衡;工資作為勞動的價格,能夠自發調節著勞動的供求均衡;利息作為資本的價格,能夠自發調節著資本的供求均衡;即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市場出清。因而不會存在著長期的、普遍的和全面到的生產過剩。

  (2)由於貨幣是交換的媒介,在交換中發揮著瞬間的作用,所以,賣就是買,買也就是賣;另一方面,由於人們的消費是無限的,所以只要能夠生產出來,就一定會有消費。即供給會自發創造需求

  (3)由於利率的大小與儲蓄成同方向變動,利率的大小與投資成反方向變動,所以在資本市場上,通過資本供求關係的變動引起利率的升降變化,並最終使儲蓄=投資。即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

薩伊定律的破滅[1]

  自1875年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第一次經濟危機以來,經濟危機就成為資本主義社會難以治愈的社會頑症。尤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充分驗證了市場機制自發調節作用的局限性,宣告了“自由放任”、不幹預政策的破滅。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凱恩斯的“國家調節經濟”的巨集觀經濟調節理論和政策主張應運而生,並掀起了“凱恩斯革命”。

薩伊法則的主要論點

  利息

  馬歇爾教授說:“一個人用他儲蓄的那部分收入來購買勞動和商品,和他用所謂花費的那部分收入來購買是完全一樣的,這是一條人所熟知的經濟原理。當他使他所購買的勞動和商品用於生產財富,他指望從這種財富生產得到將來享受的手段時,他被認為是進行儲蓄。”簡而言之,收入的公式就是:

  收入=消費+儲蓄

  這符合薩依定律供求永遠相等的原則,收入(供給)等於消費+儲蓄(需求),不過對貨幣形式的資本儲蓄卻可以看出後期古典學派悄悄地修改了薩依定律的假設前提。

  由於消費和儲蓄兩者一樣,而儲蓄又最終轉化成對生產資料的投資,不論資金用於消費和投資兩者都是一樣,利率只是均衡儲蓄和投資的價格。在這裡,儲蓄代表了貨幣形式的資本供應,投資代表了貨幣形式的資本需求。

  這理論成為古典學派對利息和投資的表述,流行於二戰前的英法經濟學界。但並非凱恩斯利率理論出現之前唯一的利率理論,例如瑞典的維克塞爾便提出另一利率理論。

  勞動市場

  按照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庇古在其所著的《失業論》發表的觀點,庇古教授認為除了一般的摩擦性失業和一般自願失業者外,整個經濟應該是達到充分就業。根據薩依定律,總需求的價格等於總供給的價格,社會的商品並不會出現生產過剩,那麼總產量邊際生產率馬歇爾創造的概念)將達到最高水平,工人工資相等於勞動的負效用(馬歇爾創造的另一個概念),除非工人不滿意現有工資水平外,社會不可能出現失業。古典學派將上述現象歸入自願失業,以維持薩依定律所依據的是非自願失業。所以庇古教授提出解決失業的方法就是工人自願降低貨幣工資,從而令勞動市場的供給和需求達致均衡,並且反對工會制定過高的工資水平。

  舊貨幣量

  根據薩依定律的假設前提和收入的公式,貨幣形式的資本只有儲蓄,然後投資這個選擇(消費的那部分屬於資本家的利潤),而貨幣只有交換媒介的用途,所以衍生了古典學派貨幣數量論。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們會將擁有的所有貨幣儘快購買消費品或生產資料,而避免貨幣或資金閑置所損失的機會成本。這理論進一步推論,貨幣流通數量不會影響實際經濟變數(如產量、實際工資就業人數等),“僅能影響這些實際變數的貨幣數值的大小。”貨幣被徹底認為只是價值的量度和交換媒介,作為商品的特質遭到忽視,當中貨幣的價格變化不但沒有受到重視,更得出了貨幣不會影響其他變數的結論。

  凱恩斯指出,古典學派盲目篤信薩依定律而忽視了有效需求,結果建造了一個脆弱的理論根基。薩依定律的權威性質從誕生之日起便遭到嚴重挑戰。

參考文獻

  1. 楊孝海,趙翠紅主編.西方經濟學[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薩伊法則"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Hsf1002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4月22日 21:01 發表

自己生產的其餘部分不一定全部都換的出去,很難都形成有效需求

回複評論
210.75.236.* 在 2011年5月6日 08:29 發表

自己生產的產品不一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否則不就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了嗎?即使在封建經濟的條件下生產者的生產也不僅僅是滿足自身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