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草地農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草地農業

  草地農業是以飼草種植和草食家畜養殖為核心的一種農業類型。之所以如此定義草地農業,理由主要有二,首先草地農業是農業,屬於農業類型之一種;其次飼草種植和草食家畜養殖是草地農業的基本標誌,離開飼草種植和草食家畜養殖便沒有草地農業。

草地農業形成的歷史背景[1]

  縱觀歷史,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是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而相應得到發展的。從而形成了原始農業(約7000年)、傳統農業(約3000年)、現代農業(約200年)和生態農業(約40多年)四個歷史發展階段。

  1.原始農業是人類早期的農業,其特征是“刀耕火種”,燒山毀林,生產力十分低下,但由於當時人口少、生產力低,對農業資源的破壞力不大。

  2.傳統農業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在原始農業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生產特征是“鐵犁牛耕”,以種植農作物獲取穀物(籽實為主)為目的;農業經濟特征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處於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狀態。擴大農業生產規模的主要方式是開墾荒地(天然草地、灌叢和林地),廣種薄收,一定程度上破壞和浪費了自然資源

  3.現代農業通常是指當代經濟發達國家建立在高度工業化基礎之上的農業。這種能源農業以輸入的石油能超過輸出的食物能為基本特征,打破封閉式的農業迴圈,生產力獲得迅速發展,其速度超過前兩個階段。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倍,飼料報酬提高.倍多,勞動生產率提高20多倍。在19世紀70年代世界出現石油危機時,暴露了能源農業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弱點。隨之而來的許多生態危機說明瞭現代農業在生態上的脆弱性。因此,世界各國科學家不斷地探索替代現代常規農業的生產途徑與方式。相繼出現了“生物農業”(Biologica.agriculture)、“有機農業”(Organi.fanning)、“替代性農業”(.lter.nativ.agriculture)和“持續性農業”(Sustainabl.agricu1.ture)的概念和探索。

  4.生態農業就是以生態經濟學理論為指導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它是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把有機農業和無機農業結合起來,把生物系統、環境系統和人工控制系統統一起來,建立高效益、高功能的農業生態系統,達到經濟效益高、生態環境好,實現生態、經濟兩個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它的發展能改變單一的糧食生產等重大問題。我國生態農業萌芽於1978年。

  草地農業是生態農業的一種形式,較長時期以來,它也叫做有機農業。因它突出了農牧結合問題,可解決用地和養地的矛盾、複種和季節不夠用的矛盾,還可解決發展畜牧業飼料不足的矛盾。要求草地在農田中的比重一般不應少於農田的25%;有一定的畜牧業比重,一般不少於農業總產值的50%。

草地農業的建設原則

  1.時間鑲嵌原則

  協調資源因數周期性與農業生物生長髮育周期性的關係,在物質、能量的生產轉化過程中,通過時序的合理安排,有序、高效、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如生育期長短、早中晚熟品種、籽實生產與莖葉為主的營養體生產以及通過輪作、複種、套種,植物與動物生產的季節性協調等,通過時間序列延長、嵌合的合理安排,增加有效利用時間。

  2.空間擴展原則

  從物種搭配形式、密度、高度、層次等方面充分利用空間,如同一基面上的套種、立體種植、立體養殖;不同基面上,如山地的不同高度、農區與牧區間的易地種養等,合理配置生態位,從而加大、加厚或加密物質與能量的轉化層,充分利用水平與垂直空間,提高效率,增加生產。

  3.種間搭配原則

  在充分利用時空資源的同時,根據生物間共生互惠、相剋相生的原理,使多物種合理搭配,發揮互促互補互作效應,如輪復套種及其中多種作物的搭配,糧—經—飼三元種植,林—果—草間作,牧草混播,不同品種家畜的組合,土—草—畜三位一體等等。使系統的物種結構更趨合理,相得益彰,促進發展。

  4.物能流暢原則

  草地農業是土—草—畜三位一體或者前植物生產層—植物生產層—動物生產層—外生物生產層多層結合的整體農業,從太陽能到植物生產、動物生產、產品加工的物質再生產過程,生產流程很長,轉化環節很多,要使整個系統持久、高效地運行,就要通過系統各因數在時、空、種多維優化以及系統耦合的基礎上,使各層次乃致整個系統及其與外界的物質轉化和能量流動疏理暢通、高效有序,如通過輪復套種、立體種養、種養加結合、資源綜合利用等措施,使物質、能量流轉取向合理,減少流程中的阻滯、中斷和浪費,從而提高整個系統的物能轉化力和生態生產力

  5.科學管理原則

  草地農業是集土地資源保護—植物生產—動物生產—產品加工多因素長流程的物質生產和休息傳遞過程,要將傳統農業的精華與現代農業技術結合起來,把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作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和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管理的原則,運用科學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將草地農業建設的基本原則、技術措施和有效方法綜合集成,運用於草地農業建設和發展的實踐,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草地農業的生態分析[2]

  草地是草地農業 的物質基礎 ,同時它本 身又是一個 自然 、社會 、經濟的綜合體 ,它有著 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有其特有的規律 。從生態 角度 ,結合系統綜合原則考慮 ,一般應從以下方面去分析 :

  ① 草地農業的生態演替分析

  草地在多種矛盾 的推動下 ,不 斷地變化發展著。在同一地段上,相繼出現了不同的草地群落和生產體系 ,這就是草地農業的生態演替。其演替有其階段性,每一階段又有其相對的穩定性 ,有向“進展演替”和“退化演替”方向發展的雙重特點_5]。即草地資源的變化是可控制的,草地資源本身是可以培育和改 良的。這就是我們培育利用和改 良草地農業系統的生態理論基礎和基本依據 ,也正是系統相對性在草地生態系統中作用的體現。

  ② 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分析

  草地作為一種再生性生物資源 ,它有其 自身的可更新性和變化規律。許 多學者提出了草地 的永續利用調控原理.。告別傳統 的“靠天養畜”,在人為干預和科學調控 的前提下,從事草地農 業生產 ,依靠科學 的指導草畜配置 、放牧時間、放牧強度和放牧場輪換等實現草地的合理利用 ,達 到可持續發展 。

草地農業的優劣勢

  (一)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以穀物生產和豬禽養殖為核心,可以稱其為“穀物——豬禽型農業”(簡稱“穀物農業”)。相對於穀物農業而言,草地農業具有如下優勢。

  1.引草入田可大幅度提高種植業的氣候和土地資源利用率

  多年生牧草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黃晚,在北方一年一熟地區,生長期比穀物長1~3個月;一年生冷季型牧草耐寒、生長迅速,在南方亞熱帶地區,於冬閑田中種植,可增加耕地利用期3~5個月。

  2.飼草生產產量高且穩定

  飼草生產屬於營養體生產,植物地上部分包括莖葉和籽實等皆為收穫目標,與僅以籽實體為收穫目標的穀物生產相比,正常情況下產量高出1倍以上。籽實體生產對環境要求較為嚴格,從萌發出苗到花芽分化、拔節抽穗、揚花傳粉、灌漿成熟等任何一個時期遭遇逆境(如乾旱、低溫、冰雹、大風、光照不足等)都將造成籽實產量較大幅度地下降,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絕收。而營養體生產的生態適應幅較寬,遭遇逆境時減產幅度亦較小,因而產量相對較為穩定。

  3.引草食家畜入農業系統可顯著提高畜產品產量

  養殖草食家畜可使人及豬和雞等畜禽難以利用的穀物秸稈成為牛、羊、馬和驢等牲畜的粗飼料,肉、奶、皮和毛等畜產品的產出大幅度增加。

  4.種植多年生牧草和養殖草食家畜可有效地解決種植業的用地和養地之間的矛盾

  多年生牧草根系發達,根量較大;加之多年生草地的耕作次數明顯少於一年生穀物農田,土壤擾動較輕,土壤有機質分解較慢,因而種植多年生牧草可明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在生產畜產品的同時,養殖草食家畜還可以生成大量優質有機肥——糞便,返施於農田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5.引多年生牧草和草食家畜入農業系統可明顯改善系統的環境效應

  多年生草地地上覆蓋期長、覆蓋度高,地下根系發達且四季存留,土壤因耕作少而不鬆散,固土保水能力大大優於一年生穀物農田,控制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和揚塵起沙的效果明顯。養殖草食家畜將穀物秸稈轉化為畜產品和有機肥,可大幅度減少秸稈廢棄物。

  概括地講,草地農業將飼草種植和草食家畜養殖引入農業系統,使農業系統的組分得以完備和合理。飼草的引入使種植業的氣候和土地資源利用率及植物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草食家畜的引入使農業系統的物質和能量迴圈得以通暢和合理,農產品產量顯著提高。以飼草和草食家畜為紐帶聯結農業的兩大部類——種植業和養殖業,使農牧結合得以完善和緊密。同時,種植多年生牧草和養殖草食家畜使種植業的土地用養矛盾得以有效地解決;引多年生牧草和草食家畜入農業系統使系統的環境效應得以明顯改善。上述優勢決定了草地農業屬於“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

  (二)劣勢

  草地農業並非完美無缺,相對於穀物農業而言,亦存在諸多劣勢。

  1.草地農業飼草種(品種)尚不夠完美.

  多年生牧草生態功能強大,其中豆科牧草的蛋白質含量很高,但產草量不夠理想,儘管顯著高於穀物;一年生飼草產量高,但生態功能不強。目前尚無一個生態功能強、產草量高的完美草種(品種)。於是,在生態問題不大的地區可以把追求高產設定為第一目標,選用一年生飼草,如“飼料之王”——玉米;而在生態問題較為突出的地區只能犧牲一些產量,選用多年生牧草,如“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在以蛋白質生產為主要訴求的情形下,紫花苜蓿與穀物相比具有明顯優勢。

  2.草地農業肉用畜種的飼料報酬較低.

  奶牛的飼料報酬較高,但肉牛、肉羊的飼料報酬則較豬和禽為低。這也是國際上牛肉和羊肉價格顯著高於豬肉和禽肉的重要原因之一。

  3.草地農業中間產品的運輸成本較高

  乾草和青貯是草地農業的主要中間產品,乾草的密度遠低於穀物,單位質量的運輸成本明顯高於穀物;青貯的含水量遠高於穀物,單位質量乾物質的運輸成本更是大大高於穀物。如果飼草生產和草食家畜生產結合不夠緊密,地理距離較遠,則草地農業的飼草——牛羊生產相對於穀物農業的穀物——豬禽生產的比較優勢將會大打折扣。

草地農業的發展意義

  1.發展草地農業可明顯提高農業總體生產水平

  引草入田和引草食家畜入農業系統,使系統的組分得以完備和合理、農牧結合得以完善和緊密、系統的物質和能量迴圈得以通暢和合理、系統的可持續性得以明顯增強、氣候和土地資源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產量和穩定性得以顯著增加,從而使農業總體生產水平得以明顯提高。

  2.發展草地農業可顯著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引草食家畜入農業系統,使系統的產業鏈得以延長、作物秸稈得以變廢為寶、畜產品產量得以顯著增加,從而使農民的經濟收入得以顯著提高。

  3.發展草地農業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戰略措施

  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由此引發飼料及飼料蛋白質的缺口不斷擴大,預計10~20年內我國飼料蛋白質缺口將達到3000萬噸以上。如果依靠籽實體生產方式來解決飼料蛋白質缺口問題,至少需要增加耕地5億畝。顯然,這是不現實的。較為可行的解決途徑是變籽實體生產為營養體生產。改生產籽實體飼料為種植營養體飼草可提高飼料及飼料蛋白質生產效率至少1倍以上。另外,季節性閑田種草亦可為解決飼料及飼料蛋白質缺口問題作出一定貢獻。

  4.發展草地農業是保障生態安全的戰略措施

  我國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和沙塵暴形勢十分嚴峻,草原與耕地的不合理利用是其重要成因。穀物等一年生作物類耕地——植被系統固土保水能力較弱,原因是植被覆蓋期短、覆蓋度低,以及因耕作頻繁而致表土鬆散。在風蝕、水蝕嚴重地區,改種植穀物等一年生作物為生產多年生牧草,是控制耕地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和揚塵起沙的有效措施。

  5.發展草地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因抗風蝕、水蝕和抑制土壤鹽分表層聚集能力較強,種植多年生牧草是抑制耕地荒漠化(沙化、粗化、貧瘠化和鹽鹼化)的有效措施。另外,如前所述,種植多年生牧草和養殖草食家畜具有培肥地力的功能,有利於解決土地用養矛盾。

參考文獻

  1. 卓坤水.草地農業科學概述(A)。福建畜牧獸醫2006,3
  2. 王海波,孫娟.發展草地農業的體會(A).草業科學.2006,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刘维燎,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草地農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