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自我妨礙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自我妨礙(self-handicapping)

目錄

什麼是自我妨礙

  自我妨礙是指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迴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

自我妨礙的形式

  1、行為式的自我妨礙

  行為式自我妨礙是指通過行動給自己的成功施加壓力,是一種預先策略,發生在成功或失敗前,如故意拖延、考試前不複習而熱衷於玩樂、選擇不可達到的目標等等。

  行動式自我妨礙是個體為了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歸因而事先採取的一系列個體所能控制的對成功不利的行為策略。

  2、自陳式的自我妨礙

  自陳式的自我妨礙是指過分誇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礙,特別是一些具有狀態特質性的事件,如考試焦慮、身體不適、壓抑等。

  自陳式自我妨礙是個體在從事任務之前,為將來可能的失敗尋找一系列不可控制的藉口,一些可能會影響自己發揮水平的因素,如個體聲稱的測驗焦慮、創傷性的生活事件和疾病等。

  自陳式自我妨礙又可以分為:

  (1)特質性自我妨礙

  (2)情景性自我妨礙。

  特質性自我妨礙類似於人格特質,普遍認為是一種病態的行為模式,而情景性自我妨礙只是在遇到了威脅個體的情境下才採取的行為模式,具有偶然性。

  以上兩種形式,行動式自我妨礙雖然為可能的失敗提供了更可信的藉口,但由於做出了減少努力和練習的行為,使表現受到影響,從而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自陳式自我妨礙只是為活動可能的失敗提供了一個藉口,這個藉口可能並不存在,並不影響個體的努力與練習,對錶現不會產生真正的影響,因此不會減少個體成功的機會。

自我妨礙的兩種功能

  “自我妨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它同時具備兩種功能:

  (1)它為失敗的痛苦提供了自我保護;

  (2)如果成功了則提供了自我增強

自我妨礙的動機[1]

  對於自我妨礙的動機,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解釋理論,一是一種自尊保護策略(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二是一種自我呈現的印象管理策略(使他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

  第一種理論

  認為自我妨礙行為的基本動機就是保護自我價值,保護自尊,維護自我形象。個體會盡一切努力避免可能的失敗或者改變失敗的含義,自我妨礙策略就是一種很好的保護手段。

  Berglas和Jones認為自我妨礙行為能削弱那些威脅個體自我價值的診斷性信息,從而減少這些信息對個體自尊的影響。很多研究表明,自尊是失敗感的晴雨表,能夠引發自我妨礙行為。Tice發現低自尊的大學生在擔心與自我有關的任務上失敗時,會運用自我妨礙策略以保護自尊,而高自尊的大學生則是在擁有相似任務上的成功經驗時,運用自我妨礙來強化自己的成功。普遍認為低自尊的個體比高自尊的個體受到更多的威脅,因此更易進行自我妨礙行為。Rhodewalt的研究又發現不穩定自尊比穩定的自尊更易進行自我妨礙,並且,它們同自我妨礙的相關比高低自尊同自我妨礙的相關要高。

  第二種理論

  認為個體對自己在公眾面前形象的關心超過對自己實際能力的關心,自我妨礙行為主要是一種保護和提高社會尊嚴的印象管理策略。Kolditz和Arkin發現被試在公開場合的自我妨礙傾向顯著高於私下情境中的自我妨礙傾向。Covington的研究則表明:儘管個體在事後有充足的理由讓他人相信表現差並不代表缺乏能力,但他們仍用“懶惰”等消極辭彙來描述自己。Tice的研究發現,低自尊的個體進行自我妨礙是為了保護自尊,維持公眾形象,而高自尊的個體進行自我妨礙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增強公眾形象。但也有研究發現,個體雖然在歸因方面獲益,但卻被認為是不重視成績並缺乏動機和上進心的。FerrariThompson的研究發現:社會導向的完美主義者關註他人對自己的要求,因而在公開場合下更傾向於使用自我妨礙策略,在私人場合下則不一定;高個人導向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比低個人導向的完美主義者在公開和私人的情境下都更易於進行自我妨礙行為。

  自我妨礙的這兩種動機是不可分割的,從內部講,主要是保護自尊,保護自我;從外部講,主要是為了印象管理,維護自己形象。從自我妨礙的分類上講,行動式自我妨礙更可能是為了保護自我價值,因為確實做出了不利於成功的行為;而自陳式自我妨礙則更可能是出於印象管理需要,個體並不減少實際的努力,因此並不減少成功的機會,成功了還會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失敗了也有外部理由做辯護,確實達到了影響他人的目的。

自我妨礙行為的後果

  自我妨礙行為產生的後果,可從對他人和個體的影響兩方面來看。

  對於個體來說,大部分的研究認為,自我妨礙行為雖然能使個體當前免受負面評價的影響,但從長遠來看,這會降低個體的自信心,會增加個體的焦慮。Covington的研究表明,即使個體能使他人不對他們形成低能力的評價,他們也會對自己形成消極的看法,特別是對學生來講,在學習過程中,過多進行自我妨礙行為,增大了失敗的可能性,會降低自我效能感,減少對學習的興趣,繼而又會進行自我妨礙行為,陷入惡性迴圈中。但在實驗條件下,自我妨礙者事先為可能的失敗找到了藉口,可以不必擔心表現結果,而更加專註於活動本身,能提高表現。

  對於他人來講,LuginbuhlJ和PalmerR發現,儘管他人沒對個體的能力做出負面歸因,卻對這些妨礙者的印象不好,他們還發現,當個體進行了行動式自我妨礙卻成功了的話,那麼在他人眼裡,他比那些成功了卻沒進行自我妨礙行為的人,擁有更加突出的能力。Rhodewalt的結果表明,行動式自我妨礙者比自陳式自我妨礙者在人格特質上得到了更低的評價。總的來說,與沒有自我妨礙的人相比,自我妨礙者往往會得到他人更低的評價。

自我妨礙的性別差異[2]

  很多研究表明自我妨礙策略的使用存在著性別差異。Harris和Snyder指出雖然男女都使用自陳式自我妨礙,但只有男性使用行動式自我妨礙。Sheppard和Akin發現當男大學生被試認為當前任務能夠有效評價能力時,傾向於使用抑製表現結果的音樂,而當前任務與預測能力無關時,他們會選擇能提高表現結果的音樂。對於自我妨礙的性別差異的解釋,最普遍的是因為他人對男女兩性成敗歸因的不同造成的。人們往往把男性的失敗歸因於缺乏努力和運氣等不穩定因素,而把女性的失敗歸因於能力。因此,即使女性採取了不努力等自我妨礙行為,他人還是會把她的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所以女性比男性較少的使用自我妨礙策略。

  綜上所述,二十多年來心理學家對自我妨礙現象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併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瞭解自我妨礙的類型、發生機制對於我們更好的生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對學業自我妨礙的認識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應關註哪些學生更容易進行自我妨礙,應創造怎樣的學習環境,設置怎樣的學習目標相關問題,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發展。

自我妨礙策略與歸因

  自我妨礙策略同歸因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自我妨礙是個體故意給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可以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歸因策略。但歸因是在成就結果出來後個體對這種結果所做的解釋,自我妨礙是發生在成就行為之前,為了給預期可能的失敗找到一個合理的藉口,不是對實際失敗結果的事後合理化,正如李曉東教授所說的“自我妨礙是歸因的基礎,而不是歸因的本身”。

  例如,考試成績差是由於缺少複習時間,這是歸因,但如果故意游玩,以便把缺少複習時間作為可能發生的失敗的藉口,這就是自我妨礙行為。

  “自我妨礙”是指有時人們給他們自己的成功設置障礙,有通過採取行動或者選擇目標來提高對失敗作外部歸因的機會,從而避免或減輕失敗的消極含義。

  自我妨礙是一種自我保護性的歸因策略。學生會有意地採取不努力等行為來妨礙自己的學業表現。這樣在失敗時避免對自己作缺乏能力的歸因。自我妨礙的動機在於控制自我歸因或他人歸因。男性使用自我妨礙策略要多於女性。防禦性的歸因模式、成績目標取向、低自尊爭不確定性的評價反饋是導致自我妨礙的重要原因。

  常有學生成績越差,越是不學習。用“自我妨礙”這一現象來解釋很有意思,而且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意識中的確是運用了這一策略。

  有些成績不良的學生,幾乎完全放棄了主動學習的念頭,他們上課總是開小差,或是睡大覺,即使老師告訴他說“這題就是明天的測驗的第15題”,他們也充耳不聞,只是有時迫於壓力應付一下老師做做樣子。

  學生不學習,考試會失敗:很明顯,他失敗的原因在於他沒有用心的學習,而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差。

  為了不讓學習成績差歸結於自己能力的不足,學生寧願放棄努力學習。更有甚者,有的學生故意引起老師對他的公開批評,這種公開批評對這個學生來說有這樣的含義:大家看見了吧,我真的是沒有認真學習(這時教師批評學生不學習,正中他們的圈套)。

參考文獻

  1. 陳洪岩;武萌.個體自我妨礙行為的心理成因及對策[J]. 中國民康醫學. 2010(02)
  2. 蔡瓊華; 鄭雪; 李桂芝.自我妨礙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 社會心理科學. 2012(Z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Lin,M id 20b372609cb7dbf951ebad7bf739d5f4,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自我妨礙"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