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鑒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職能鑒定最早是由波蘭檔案學者卡林斯基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按照文件形成機關在政府機構體系中的地位和職能的重要性,來確定檔案文件的價值和保管期限。
1、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社會管理範圍的擴大、管理活動的日趨複雜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文件產生速度加快,文件數量迅速增加,檔案人員面臨著嚴峻的檔案鑒定問題。在此之前,檔案鑒定工作採取的是一種消極的做法,即主要是銷毀所謂的無價值的文件,而不是根據價值標準積極地挑選有價值的文件。在這種情況下,卡林斯基提出了他的職能鑒定理論,卡林斯基認為,應把檔案文件分為兩類,即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最高行政機關的文件與只有暫時保存價值的低級機關的文件。卡林斯基認為,在鑒定時,要考慮行政鬱門職能,因為相比之下,有些行政部門的文件比另一些行政部門的文件重要,如內政部的文件比郵政部的文件重要,要考慮機關權力的大小,因為文件的重要性與機關權力的大小有關,下級機關的文件不及上級機關重要,同時還要考慮職能的區別,因為同一機關內的某些文件比另一些重要,如關於國家和政治等的文件比關於個人的文件重要。
2、謝倫伯格在其50年代出版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書中,對卡林斯基的職能鑒定理論做了進一步的發展。謝倫伯格認為,公共文件有兩種價值,證據性價值與情報性價值。在判斷文件的證據價值時,謝倫伯格認為,一個檔案工作者應該大體上知道:
(1)每個機關在所屬機構行政等級系統中的位置,
(2)每個機關執行的職能,
(3)每個機關在執行一定職能時所進行的各種活動。謝倫伯格認為,瞭解一個機關在所屬機構等級系統中的位置,對檔案鑒定工作十分重要,因為文件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此決定,對於檔案工作者來說,具有根本性重大意義的是某一機關決定其方針政策,工作程式和組織形式的主管和決策機構所產生的文件。最下一級的行政管理機關所產生的文件很少有持久的價值。
在考察一個機關內部形成的文件的價值時,謝倫伯格認為要看文件反映的是那一種職能的執行情況,謝倫伯格把每個機關的職能劃分成本質的和技術性的兩種,並認為本質的職能應有充分的文獻證據,而技術性職能,由於它對執行該機關的本質職能無足輕重,因而檔案工作者並不看重這種職能的充分文獻證據,除非它們具有值得重視的性質。謝倫伯格的理論對職能鑒定理論的發展主要休現在它把職能的作用從獨立的機關擴展到機關內部,既根據職能特點確定某一機關所形成的檔案總體的重要作用,同時,又在一個機關內部根據職能分工情況,確定那些類別的文件更重要。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職能鑒定理論的實際執行效果更合理。
3、“社會分析和職能鑒定論”最初源於德國檔案學家漢斯·布姆斯的“以文件形成者職能體現社會價值”思想。布姆斯認為,社會應確定其自身價值,檔案文件必須如實地反映這些價值。社會價值最好不是直接通過對社會動力和公共輿論的研究來確定,而應間接地通過瞭解那些為實現社會需求和願望的重要文件形成者的職能來判斷。按照這種方法,對文件的評判標準從複雜的社會價值、問題或趨勢轉變為由文件形成者職能顯示出的文件來源。當然,這是一種廣義的來源,其分析的重點將是文件形成者的職能、計劃,所參與進行的活動及活動中的有機聯繫和業務的重要性。具體來說,分析哪些職能活動、哪些工作更重要,從而將在其中產生的,或與之相關的文件都保存下來,而不再逐份審閱文件本身。這是對卡林斯基“職能鑒定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