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夫曼五層次評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考夫曼五層次評估、考夫曼評估模型
目錄 |
就培訓評估過程而言,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各種所謂按培訓的“層次”進行評估的方法,它們分別是柯克帕特裡克(kirkpatric)模型、考夫曼評估、CIRO評估方法,CIPP模型、菲力普斯模型等。其中,以柯克帕特裡克所提出的模型應用最為廣泛。
而考夫曼五層次評估模型,是考夫曼(C·Kaufman)擴展了柯克帕特裡克的四層次模型,他認為培訓能否獲得成功關鍵取決於培訓前的各種資源的獲取程度,組織環境與培訓效果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培訓所產生的效果不僅僅對本組織有益,同樣它也會反作用於組織所處的環境,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給組織帶來效益,因而他在模型中加上了第五層次的評價,即評價客戶和社會的反應。[1]
柯氏方法提出了從四個層次來評估被培訓人經培訓後的效果:
- 第一層次:學員對培訓項目的哪些方面感到滿意?即瞭解學員對培訓項目的主觀感覺。
- 第二層次:學員從培訓項目中學到了什麼?(知識、技能、態度)。
- 第三層次:通過培訓,學員的工作行為方式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發生了變化?
- 第四層次:這些行為的變化,是否對所屬組織(單位)產生了積極影響?
在這四個層次中,第一層次用於重新設計或開發培訓項目;第二層次用來衡量學員對原理,事實、技術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第三層次是為了確定從培訓中所學到的技能和知識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實際工作中的改進;第四層次涉及學員所在單位因培訓而得到的改進,即培訓的最終效果。[2]
考夫曼認為評價企業培訓是否成功,培訓前的各種資源收集是至關重要的,因而應該在模型中加上這一層評估。並且培訓所產生的效果不應該僅僅對本組織有益,他最終會作用於組織所處的環境,從而得出培訓給組織帶來效益的結論。因而,在需要的時候,他又把對社會和客戶反應的評估,算作第五層次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