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0个条目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目錄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簡介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縮寫CBS)是美國一家重要的廣播電視網。有線電視網興起之前,其與NBC全國廣播公司)、ABC美國廣播公司)併列為美國三大主宰國內市場的廣播網路。早在收音機時代時,CBS便於1938年收購了自己的創始者之一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多年以後賣出。時至2005年,CBS為其曾創立過的Viacom擁有。

  1951年10月17日,CBS揭示了自己的眼睛標誌,10月20日首次在廣播中使用。設計者是威廉·戈登,由科特·外斯繪畫完成。它的眼睛圖標已經成為美國的一個象徵,50多年來沒有改變過。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美國三大商業廣播電視公司之一,經費來自廣告廣播收入,母公司為大名鼎鼎的維亞康姆電視集團。CBS的節目以新聞和娛樂性節目為主。收視率長時期占三大廣播公司首位。公司總部設在紐約,主要機構有:廣播部、電視網、自營電視臺部和新聞部。公司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費城、聖路易斯等城市擁有7家直屬電視臺,併在全國有附屬電視臺200座。公司還經營調頻廣播電臺,並有多座附屬廣播電臺。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發展狀況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是一個傳奇性的名字。從1955年開始,CBS 奪得全國電視收視率第一的位置,然後把這個榮譽毫無爭議地保持了長達21年之久。雖然在美國電視業初期競爭中,由於在彩色電視機制式方面的失敗,CBS曾在短期內輸給對手全國廣播公司(NBC),但CBS的總裁威廉·佩利①在投資6千萬美元成立CBS電視網之日起,就一直沒有停止與競爭對手的較量,CBS 最終憑藉在新聞領域的傑出表現成為美國最具權威性的電視新聞機構。

  CBS創始人。1946年成為CBS董事會主席,一直是節目規劃的決策人物。直到近80高齡,仍參與電視網節目策劃工作。

  高質量的新聞節目是CBS的特征。而CBS新聞節目的風格和特性是由最具影響力的、最經常同觀眾見面的記者(或主持人)的個性來決定的。用克朗凱特的話說,CBS的新聞特征是由"對個性的崇拜"(onto personality)為基調組成的。一個重要人物為核心的格局由愛德華·默羅開始,接下來是克朗凱特,然後是丹·拉瑟。在克朗凱特時代的後期,主持人明星制度已經成型。主持人對電視新聞選題和製作都擁有越來越大的特權和影響。

默羅時代

  "他是一顆流星。我們將很久很久地仍沐浴他的光芒……我們再也見不到像他這樣的人了。"

  1965年4月,當愛德華·默羅在他57歲生日兩天後去世時,他的同事埃里克·塞瓦賴德(Eric Sevareid)這樣評價他。是的,默羅以他對真理執著的追求、對美國遺產精華的篤信,以他正直的新聞工作者的良心、獨特的語言技巧和個人魅力,為美國電視新聞和新聞紀錄片樹立了難以超越的標準。

  美國人熟悉默羅是從1938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慕尼黑危機"時開始的。1937年,當時默默無聞的愛德華·默羅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派到倫敦去領導歐洲新聞的報道工作。在希特勒侵占奧地利事件發生後,默羅匆匆趕往維也納。1938年3月12日,默羅在那裡臨時安排了歷史上的第一次新聞聯播。默羅從維也納報道,威廉·夏勒從倫敦報道,另外3名記者分別從柏林。巴黎和羅馬報道。從希特勒要求捷克人把蘇台德地區讓給德國到《慕尼黑協定》的簽署的 20天中,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一直採取這種方式報道。對這次危機廣播了471次,用了近48個播音時間。其中135次簡訊報道中,有98次是來自歐洲的報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各家廣播電臺都不乏優秀記者,但是對美國人思想產生最大影響的還是默羅在1940年8月開始的"這裡是倫敦"的廣播。默羅以平靜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對"不列顛戰役"進行生動描述,對被炸彈飛崩、烈火燃燒的倫敦進行詳實的刻畫。他的新聞報道大大促進了當時仍然保持中立的美國人領悟到這場戰爭的性質。二戰將近結束時,默羅再次坐在一架飛機上對1943年柏林大空襲進行報道。所有這一切,使他成為40年代解釋性廣播新聞報道的最出色代表。

  在二戰和二戰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默羅的名字成為少數的為世人所崇拜和尊敬的名字。一位傳播學者戴維·哈伯斯坦姆(David Halberstam)寫道:"…默羅成為那個年代像艾森豪威爾一樣的英雄和人物。"

  默羅對於CBS的貢獻還在於二戰期間,他為CBS帶出一批出色的記者。他領導的倫敦分部的小伙子們被成為"the Muttow Boys",其中包括塞西爾·布朗(Cecil Brown)、埃里克·塞瓦賴德(Eric Sevareid)、威廉·夏勒(WilliamL.Shirer)、查爾斯·克林伍德(Charles Collingwood)以及後來成為"全美國最可信的人"的沃爾特·克朗凱特。

  二戰後,默羅被調到當時不被人們看好的電視臺。1948年的兩黨代表大會報道中,默羅第一次出現在電視觀眾面前,從此開始了他長達13年的電視新聞生涯。默羅經歷了二戰後無線電新聞廣播向電視新聞廣播轉變的過程,並且他本人成功地促動了這場轉變。

  一、《現在請看》(SeeIt Now)

  1951年11月18日,《現在請看》節目第一次播出,默羅開始在電視觀眾面前展示他獨特的風格與個性。電視畫面上,默羅坐在兩部監視器前,一部監視器上是金門大橋和舊金山高層建築的空中輪廓,另一部映出以紐約為背景的布魯克林大橋。默羅在紐約,塞瓦賴德在華盛頓共同報道北韓戰爭,其中還插入了預先拍攝的霍華德·史密斯從巴黎用電話和默羅談話的情景。默羅和他的製片人弗萊德·弗萊德利(Fred Friendly)具有創造性地把1951年創辦的廣播節目《現在請聽》(Hear It Now)的手法運用到電視節目中,並取得了不落俗套的效果。

  默羅和弗萊德利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來實踐這種新的電視新聞方式,並且逐步使這個被稱為是系列新聞紀錄片(news documentary series)的新節目類型,漸漸擺脫了傳統電影新聞紀錄片留下的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現在請看》不僅在電視新聞史上樹立了許多個"第一"的記錄,並且該節目就當時頗具爭議的社會問題——如種族隔離、麥卡錫主義等——進行了大膽的報道,為美國電視新聞報道社會問題樹立了良好的傳統。在此後的7 年中,《現在請看》一直得到美國人的普遍認可和信賴。

  1952年下半年,默羅帶領一個報道組和攝影組赴北韓製作了第一個時長滿1小時的《現在請看》節目——《聖誕節在北韓》。這是美國電視臺播出的第一個大型戰爭報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個節目令人信服地向美國人民說明北韓戰爭正處於僵持狀態。

  1953年10月,默羅和他的《現在請看》開始對當時最具爭議的"麥卡錫主義"採取了行動。當時,一名空軍後備役軍官米洛·拉杜洛維奇因為父親和姐姐閱讀"顛覆性"報紙而被劃為政治危險分子。默羅和他的搭檔弗蘭德利準備報道這件事。因為默羅的節目常常具批評性而曾引起過麻煩,所以,這次哥倫比亞公司拒絕給《現在請看》節目做廣告。於是,默羅和弗蘭德利自己出了1,500美元在《紐約時報》上買下了廣告篇幅。

  默羅帶著攝製組造訪了拉杜洛維奇一家,告訴觀眾拉杜洛維奇的父親讀的是一份在南斯拉夫的鐵托元帥擺脫俄國控制5年之後出版的,擁護鐵托的塞爾維亞文報紙。默羅在報道的結束語中表示願意讓美國空軍代表就此問題在電視節目中作出答覆,隨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默羅和弗萊德利又拋出"印第安納波利斯的爭論"節目,反映了美國退伍軍人團的一個地方組織利用自己的勢力阻撓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一個小組租用該市會議大廳的事件。電視鏡頭記錄下了這兩個團體同一個晚上在不同地點舉行的會議,讓觀眾自己去判斷到底哪一方是按憲法條款辦事的。

  1954年3月9日的《現在請看》節目成為電視新聞節目史上最經典的節目之一。當時的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指控許多美國人進行顛覆國家的活動,並使用各種手段對他們進行迫害。默羅對此早已深惡痛絕,在3月9日的節目中,默羅一面播放有關麥卡錫分子活動的電視畫面,一面說:

  "我們作為一個民族是在弱冠之年接受全部遺產的。我們自稱在國外捍衛自由、實際上也是如此,儘管這自由已只剩下一點。然而我們不能一面在國外捍衛自由,一面卻在國內拋棄自由。這位威斯康星州的後輩參議員的行動已引起我們盟國的驚愕和沮喪,卻頗使我們的敵人感到欣慰。那麼這是誰的過錯呢?並不真正是他的。他並沒有製造這個擔驚受怕的局面,他只不過是利用了這個局面,而且相當成功地利用了。凱西厄斯說得好:'親愛的布魯特斯,那過錯不在我們的命運,而在我們自己'……晚安,祝你好運。"

  製作電視新聞節目,在默羅看來,新聞信息本身比它的傳播手段更為重要。他精心寫作解說詞,認真剪輯新聞片,並通過自己富有說服力的聲音、嚴肅的表情、莊重的舉止,使人們領略到什麼是真正的新聞。但默羅本人對電視新聞性質的理解與商業電視臺對收視率的追求之間終究有著不可調和的衝突,1958年哥倫比亞公司董事長威廉·佩利決定停辦《現在請看》節目,7月9日,最後一期節目播出後,這個鋒芒畢露的節目終止了。

  在總結《現在請看》節目的風格和特征時,我們引用默羅的創作班子中的弗立德(Fred Freed)1972年對這個節目最具代表性的《聖誕節在北韓》的評價:

  "這部電視片試圖向人們展示新聞背後的內容,新聞事件錶面之下的內容,向人們展示在聖誕節的時候遠在北韓的三八線那邊的真實情況。這是帶有電視畫面的類似傳統收音機廣播的紀錄片,而不是電影紀錄片。它是新聞片,而不是藝術片。這一點後來證明是及其重要的。它為我們今後二十年中製作電視新聞片確立了模式。電視新聞片應當由記者來操作。電視新聞片製作中的重要決定應該是符合新聞原則的。新聞片的主題應當是最先確定的。"

  二、《面對面》(Personto Person)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CBSReport)

  默羅創辦的另外一個頗具個人風格的電視欄目是著名的訪談節目《面對面》。這個帶有新聞性的訪談節目開播於1953年,直到1959年6月26日停播。默羅在此期間,先後邀請了500多位來賓。他手裡永遠拿著那支著名的雪茄煙,同美國社會中形形色色的著名人物討論生活中較為輕鬆的一面,他不拘禮儀的方式使得來賓情緒放鬆,怡然自得,卻又在他的平和的發問之下,和觀眾一起去追究並思考生活中被忽略的一些問題。《面對面》是50年代收視率最高的十大名牌電視節目之一。

  在默羅的訪談對象中,有美國前總統杜魯門、約翰·肯尼迪,古巴領導人菲德羅·卡斯特羅,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歌劇演員胡里亞·克拉斯,體育明星傑克·羅賓遜等等。為了使來賓情緒放鬆,談吐自如,默羅往往努力創造出輕鬆適宜的現場環境和氣氛。當他訪談性格內向的肯尼迪總統夫婦時,默羅以詼諧調侃的語言拉家常似的和他們交流,努力使他主持的談話節目能顯露出訪談對象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來。最終,總統在公眾面前讀了一首詩,並談了他作為公眾矚目的人物所意識到的責任感和他渴望作好"公僕"的心聲。

  默羅的《面對面》節目,除了採取演播室訪談的形式之外,還創造性地讓攝像機鏡頭進入被訪者的家庭,由被訪者作介紹,把他的家庭環境展示給觀眾。

  《面對面》的巨大成功展示了默羅個性中較為輕鬆的另一面。雖然他訪談的對象都是社會名人,其中包括政客,但默羅的提問大多是關於"如何走向成功,以及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的感受和理解"等個人生活經驗之內的話題。由於未觸及社會意識形態中的實質問題,嘉賓往往能夠較輕鬆自由地回答,也使得大多數觀眾對訪談的內容產生興趣。

  默羅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工作期間,著名的電視新聞紀錄片還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默羅於1960年製作播出了旨在揭示美國的墨西哥農業季節工人生活困境的報道《收穫的恥辱》。默羅獨特的電視語言風格在這裡得到最充分的顯示,

  "這是一個從佛羅里達州開始,在新澤西州、紐約州以收穫結尾的美國故事。這是一個20世紀60年代的《憤怒的葡萄》的故事,從加里福尼亞與墨西哥交界的地方開始,終止於俄勒岡和華盛頓。這是一個關於男人、女人和孩子們的故事,他們每年工作136天,一年只掙到900美元。他們坐著公車旅行,他們坐著卡車跋涉,他們追隨著太陽的走向。"

  雖然默羅被敵視他的人罵為"旁敲側擊、誣衊中傷、含沙射影、無端指責的老手",而真正理解電視新聞的人卻對他充滿景仰。他開創了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中,電視新聞一開始便對社會事務高度參與,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電視記者不僅僅需要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更擔負著引導公眾的責任。當批評家們指責如今的電視新聞缺乏嚴肅性,過於追求感性刺激,落入通俗化的怪圈時,他們大多是以默羅開創的電視新聞標準為參照的。

  弗萊德利在默羅死後說:"他為廣播電視界的記者們樹立了一個富有責任感的榜樣。在他之前,沒有先人;在他身後,鮮有人及。"全國廣播公司(NBC)的一位領導人在看過《現在請看》早期的一則節目後說:感謝默羅提出了"一個挑戰,一個目標和一個榜樣。"

克朗凱特時代

  美國傳播學者布耶(Boyer)稱:沃爾特·克朗凱特雖然在美國最躁動不安、最是多事之秋的60年代和70年代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新聞節目主持人,但他始終保持著沉穩、自信、忍耐、執著、持之以恆和嚴肅認真的品質。在他的影響下,相對其他機構和部門而言,CBS新聞部是一個井然有序、生機勃勃的部門。

  一、美國人的"克朗凱特大叔"

  克朗凱特經歷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歷史上對許多重大事件的報道,直到1981年從CBS退休。克朗凱特在本世紀60年代就成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節目的重要人物。他在一系列有重大歷史影響的新聞事件中——總統選舉、越南戰爭、種族衝突、暗殺事件、水門事件及阿波羅號登月等等——扮演著通告消息、揭示事實和解釋事實的角色。到70年代中期,他被稱為是美國最受人欽佩的人物之一,美國人稱他為"克朗凱特大叔"(Uncle Cronkite)。克朗凱特在CBS新聞中的巨大作用,促使新聞播報者的名稱從"播音員"(announcer)轉變為"主持人"(anchor)。

  克朗凱特身上體現出的價值,就是默羅時代經過嚴格的通訊社新聞訓練的記者的價值。克朗凱特從事新聞工作是從報紙起步的。二戰期間,他為合眾社報道新聞,1950年開始受聘於默羅,繼而在哥倫比亞公司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電視臺WTOP-TV成名。克朗凱特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就是克朗凱特,美國人就是信任他,願意從他那裡得到消息。他帶給電視網巨大收視率:從1967年開始,克朗凱特戰勝了NBC強勁的對手《亨特利和布林克利報道》,並把這個優勢保持到70年代。

  由於在通訊社工作的豐富經驗,克朗凱特對新聞的理解更註重於掌握重大新聞提要和獨家新聞採訪。除擔任晚間新聞節目主持人之外,他還在哥倫比亞公司的許多電視新聞片如《歷史的見證》、《20世紀》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等節目中擔任報道工作。

  1952年,克朗凱特參加了當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報道。據學者哈伯斯坦姆回憶說:克朗凱特來到會議的現場,是有充分的準備而來的。他瞭解每一位代表的情況,他可以在任何時間把新聞報道組合到一起。他進入電視這個領域的時間非常短,卻顯示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專業水準。在這樣一個需要耐力的工作中,他就是最有耐力的人。第一天的報道結束後,CBS的其他記者面面相覷,他們知道他們中間已經有一個勝利者了,並且這個人將給電視新聞的重要性增添新的內涵。從這一年起,克朗凱特連續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歷屆政黨代表大會新聞的主持人。

  1962年,克朗凱特開始成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晚間新聞播音員。接替1948年開創這一節目的道格拉斯·愛德華茲。

  由於具有在報紙和通訊社工作的經歷,克朗凱特對重大新聞事件的把握能力和對重要新聞場合的控制能力極為出色。從擔任CBS晚間新聞播音員那天起,克朗凱特就要求給予他"編輯主管'(mannging editor)的職務和實際權力,並極端反對和堅決杜絕新聞報道中的"做秀"(表演)成分。自克朗凱特開始,晚間新聞的播音員成為"新聞主持人",他們對新聞報道選題和製作過程的參與程度和決策作用越來越大。

  1963年勞動節那天,克朗凱特和塞瓦賴德等工作人員開創了第一個30分鐘的晚間新聞聯播節目。節目的主要內容為:克朗凱特在海恩尼斯波特採訪約翰·肯尼迪總統,並就已經使47個美國人喪命的日益升級的越南戰爭提出問題;當時的年輕記者丹·拉瑟(如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晚間電視新聞的主持人)現場報道了南方警察和黑人之間發生的一場衝突;記者彼得·卡利謝從東京發回國際新聞報道。這是電視晚間新聞發展中的一件大事,經過15年的努力,這個15分鐘的晚間新聞報道節目擴大了一倍的容量,標志著新聞節目在電視臺節目總體規劃中重要性的增強。

  克朗凱特作為新聞記者不盲聽盲信的品質集中表現在越南戰爭期間。早在1956年,克朗凱特就曾坐在一架俯衝轟炸越南北部叢林的噴氣機上進行報道。60年代後期,美國在越南卷入更深,克朗凱特開始懷疑起美國在這場戰爭中所承擔義務的性質,並努力在新聞報道中引發全國人民思考,以促使這場戰爭提前結束。1968年,當他為春季攻勢的專題報道從越南採訪回來之後,他已經相信這是一場無用的戰爭。克朗凱特在電視新聞中指出:

  "看來唯一切合實際的、然而是令人不快的結論是:我們已陷入僵局……唯一的合理出路……在於前去談判而不是以勝利者自居。"

  這是一個轉折點。不僅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對越戰報道的轉折點,而且此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新聞報道中對美國政府策略的批評逐漸多起來。

  此後的幾年中,克朗凱特連續擔任晚間新聞節目的編輯主管,用他低沉厚重的聲音,鄭重其事的語調播送新聞,哥倫比亞公司作為嚴肅的新聞機構的名聲日益高漲,晚間新聞收視率也大幅度上升。

  1972-1973年間,電視記者對水門事件的報道遠遠遜色於報紙。然而,從1972年9月14日到選舉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用於報道水門事件的播出時間比全國廣播公司和美國廣播公司還是多出一倍。在觀眾看來,克朗凱特的表現還是最好的。

  克朗凱特豐富的新聞工作經驗使他能夠從當天的通訊社來稿中,準確地把握當天的新聞提要,安排新聞播出的內容,並確定最重要新聞選題作為當天電視新聞的頭條。克朗凱特一貫強調新聞必須以事實的表現來令人心服,並堅持應該讓攝像機自己說話。雖然林登·約翰遜總統常常在看過晚間新聞後對克朗凱特表示不滿,然而他還是不得不尊重克朗凱特的公平態度。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對新聞的嚴肅態度,克朗凱特出類拔萃的報道以及塞瓦賴德、鮑勃·希弗、比爾·亨利等記者的努力使得哥倫比亞公司在電視新聞收視率中首屈一指的地位保持了21年。克朗凱特退休後,丹·拉瑟繼任主持人位置的幾個月中,CBS晚間新聞的收視率大大下滑,使得一直落後的ABC晚間新聞的收視率慢慢上升。

  二、CBS節目改革和多個新聞節目的創立

  1、CBS節目改革

  1970年,CBS發起了節目史上"最激烈的最徹底的一次節目大檢查"(威廉·佩利語)。在這次節目改革中,CBS取消了14個黃金時段的連續節目,引進8個全新的節目,並且重新安排了11個節目的播出。

  所有這一切,改變了CBS的觀眾劃分。因為,自1960年起,CBS的黃金時段的節目主要是由鄉村喜劇構成的,比如《安迪·格裡非斯》(Andy Griffith Show1960——1968)和《貝弗利山人》(The Beverly Hillbillies 1962——1971)等。這樣的節目只能取悅於小孩子或老年人,卻失去了電視消費市場上最重要的中青年觀眾。改變節目的定位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忽略電視消費市場的少數來爭取受眾消費市場的最大多數。

  在這次改革中,CBS取消的節目都是那些在觀眾定位上失誤的節目,儘管許多節目的收視率在當時看來相當高,也被毫不留情地刪去。取而代之的是與時代聯繫緊密的現代節目,目的是爭取那些生活態度積極的、住在城市的、高消費的觀眾群。《家庭中的所有成員》(Allin the Family1971——1979)、《桑尼和切爾喜劇小時》(Sonny and Cher Comedr Hou 1971——1974)就是這次改革中的創新節目。

  這種對觀眾市場的細分和加強節目針對性的做法早在ABC已經被成功地加以驗證。但CBS的做法卻是把電視節目的規劃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對觀眾市場細分的考慮和電視節目技術性安排的考慮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多個新聞節目的創立

  1963年,CBS確立了時長為半小時的早間新聞,1969年早間新聞又擴大到一小時。這個行動引起了其他兩大電視網的關註。NBCABC也延長了早間新聞的時間,並開設新聞雜誌型節目和一天中的整點新聞報道節目(NeWs Summary)。

  1976年,CBS開始嘗試在晚間黃金時段的娛樂節目中插播一分鐘的新聞,稱為"新聞膠囊"(news capsule)。一分鐘的"膠囊"實際上是42秒的新聞報道、8秒鐘的口播新聞和10秒鐘的廣告時間組成。由於這一分鐘的新聞是插播在收視率很高的娛樂節目中的,所以這個小新聞時段節目吸引了很多本來熱衷娛樂節目的觀眾,並把他們逐漸吸引到固定收看新聞節目的受眾群中。

丹·拉瑟:主持人明星時代

  電視新聞發展到主持人明星制時代,丹·拉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繼任克朗凱特的位置成為CBS新聞部第三位台標式的代表人物。拉瑟的新聞工作經歷體現了美國傳統電視新聞標準和原則在後工業社會的變遷和異化,不可避免地被濃重的商業味所感染。

  一、《CBS晚間新聞》

  1、拉瑟:主持人明星的樹立

  由於CBS的新聞節目風格是"以個性的崇拜"為基調確立的,所以當克朗凱特提出辭職時,所有的人都對他的接班人人選投以關註的目光。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主持人的變化,而是CBS新聞觀的過渡和變化。

  克朗凱特時代CBS的新聞觀,根據CBS新聞部的總裁理查德·薩朗特(RichardSalant)的說法,是"我們的新聞價值標準必須以最高的職業要求來界定,也就是說,以重要性為依據,而不是僅僅考慮新聞的趣味性。"①這也是CBS新聞部大多數人的意見,他們認為新聞應該提供給觀眾所需要的,而不是他們要的新聞。

  1981年初,丹·拉瑟被確定為克朗凱特的接班人,職位是《晚間新聞》主持人和編輯主管,年薪為220萬美元。拉瑟接替克朗凱特工作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於他不是克朗凱特。多少年來,美國人已經習慣了從他們的"克朗凱特大叔"那裡得到新聞。為了順利完成過渡,在克朗凱特即將離開的時候,晚間新聞報道越來越多地把重要新聞採訪留給拉瑟,接著一段時間,讓拉瑟與克朗凱特聯合主持節目,讓觀眾們慢慢接受拉瑟。

  丹·拉瑟出身於德克薩斯州的一個藍領家庭,畢業於一所不出名的州立師範學校。讀書期間,曾在一家小廣播電臺作過兼職播音員。

  1961年,年僅29歲的拉瑟在附屬於CBS的休斯頓KHOU電視臺擔任主持人兼新聞主任。這一年9月,一場颶風橫掃德克薩斯海灣沿岸。颶風襲擊墨西哥灣時,拉瑟向電視臺總裁建議,在颶風可能到達的城市派去記者和攝製組。接下來的三天,拉瑟在暴風雨中,甚至站在齊腰深的水中堅持報道。CBS因此特別聘用了在這次災難報道中表現出眾的拉瑟。

  此後兩年中,拉瑟,作為CBS的年輕然而異常勤奮的記者,在動亂的南方地區報道民權運動。他逐漸表現出自己一流的現場報道能力。在這場漫長而意義重大的民權運動報道中,拉瑟的報道帶給千萬個美國家庭來自現場的鬥爭場面。電視新聞價值在這次報道中充分得以強調。生動的電視新聞畫面講述出抽象的意識形態衝突——自由、平等、宗教主義、綁架人質……當畫面上出現一個黑人老者在密西西比河邊拖出3名被殺害的黑人青年屍體時,人們對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在瞬間變得具體而深刻。CBS的報道證明瞭電視對新聞事件報道有著令人震撼的視覺表現力。

  1963年,在達拉斯的丹·拉瑟取得他事業上的另一個巨大突破。肯尼迪總統遇刺案發生時,拉瑟正作為報道記者就在事發現場。拉瑟提供給CBS總部長達17分鐘的總統遇刺事件的現場報道。幾天之後,拉瑟被升職為CBS駐白宮記者。但隨後年輕的拉瑟被輾轉派往CBS的倫敦分部和越南戰場。1966 年,拉瑟從越南戰場回來,繼續他白宮記者的工作。拉瑟從不滿足於政府提供給新聞界的宣傳材料,他主動與總統的助手們交往,同政客們聯絡,以期得到許多最新的獨家報道。

  短短5年的時間里,拉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地方電視臺播音員成為CBS的明星記者:在越南做過戰地記者,在默羅曾工作過的倫敦分部領導工作,在現場報道中總是脫穎而出,擔任白宮記者……在拉瑟三十多歲的同行中,他無疑是一流的。

  但不同於默羅和克朗凱特的是,拉瑟是在電視時代成長和成名的記者。默羅和克朗凱特在新聞寫作和對新聞事件的理解上表現出的才華,拉瑟是無法企及的。在KHOU電視臺時,拉瑟就憑著報道血淋淋的犯罪現場和警匪片似的新聞場面來贏得收視率的。他更在意為觀眾提供具有視覺衝擊力——有時候就是具有感官刺激的電視新聞畫面。拉瑟最擅長的是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現場報道。而在新聞評論等方面,拉瑟比他的兩位前任顯出較大的差足巨。

  特別是在《晚間新聞》擔任主持人後,拉瑟成為主持人"明星制"的受益者(從某個角度說,是受害者)。為了包裝主持人明星,有專門的寫作班子為他提前準備好所謂的"現場解說"或"現場評論",拉瑟的作為是讓他誠實而英俊的面孔準時出現在電視屏幕上。

  1981年3月7日,拉瑟作為晚間新聞的主持人第一次亮相。拉瑟的第一次亮相是緊張的失敗的。CBS《晚間新聞》的收視率立即滑落,廣告時間段的售價也從克朗凱特時期的4萬美元每3O秒降至3萬美元。批評家不客氣地說,拉瑟坐在克朗凱特的椅子里,就像一個瘦弱的孩子穿了一套成人的衣服。一些新聞雜誌把克朗凱特到丹·拉瑟的過渡稱為是"神的滅亡"(death-of-God),是從神到人的過渡。CBS新聞神話般的年代過去了。

  為了幫助丹·拉瑟提高知名度和樹立形象,CBS在節目預告中打出這樣的字幕:"一個在電視新聞界確定優秀標準的新聞機構。一個全國最好的主持人。他們將一同為你帶來美國最好的晚間新聞。體驗它。信任它。給它反饋。請看丹·拉瑟主持的CBS晚間新聞。請看(不同以往的)差別。而(從前)最好的東西卻沒有改變。"

  拉瑟已經完全生活在主持人的明星效應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通訊、交通、電子技術改善的同時,各電視網的新聞報道內容趨於雷同,為吸引觀眾,不得不在外部因素上做文章。字幕的使用、背景的更新、片頭的多姿多彩、電子音樂的運用等。富有魅力的主持人也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得以強調。另外,隨著好萊塢的 "明星制"引入電視領域以及社會風氣對明星的推崇,電視新聞主持人明星,也必須光彩照人,能吸引電視觀眾的視線。與兩位前任略有不同的是,拉瑟被選為克朗凱特的接班人,除了他的新聞工作經驗外,還因為他的"男性魅力"。

  新上任的CBS新聞部總裁索特決定搶在NBCABC沒有確定晚間新聞明星主持人之前,讓拉瑟"先入為主",在觀眾心裡確立其穩重、傳統、富有經驗的形象,從而明星效應和節目效應互相輝映,互相促動。

  作為晚間新聞明星主持人,拉瑟獲得了過去克朗凱特也沒有的大權。他有權在CBS的新聞政策制定中發言;他可以直接部署新聞報道給記者;他有權要求和選擇他認為需要的工作人員——拉瑟甚至列出一份新聞部一流攝像、燈光、錄音、記者等工作人員的名單,這些人必須時刻準備聽他調遣。其他節目製作人需要這些人員,必須經過拉瑟同意。拉瑟需要的人員一律不得為其他新聞節目工作。克朗凱特時期,CBS的工作人員曾因其作用巨大而戲稱他為"900磅的大猩猩" (900-pound gorilla),到了拉瑟時代,這個戲語變成了"主持人魔王"(anchor monster)。

  2、CBS新聞觀的改變

  1)瞬間原則

  拉瑟時代CBS晚間新聞的新聞價值取向也與克朗凱特時期有所不同。拉瑟曾說過:電視新聞需要"瞬間"(moment),一條電視新聞中至少應該有兩到三個"瞬間"。何謂"瞬間"?拉瑟解釋說就是讓電視觀眾看到新聞事件的同時,能感覺到它,嗅到它,知道它①。而我們記得,克朗凱特時代的晚間新聞中多數是事件型硬新聞報道,一般來說,風格平直而朴素。

  目前,越來越多的電視新聞吸引觀眾註意的正是拉瑟所謂的"瞬間"原則。新聞報道中的感情因素和細枝末節被大肆渲染。比如,常常可以看到災難新聞中,電視畫面上充斥著那些被災難襲擊的人們的表情和神態,很多時候採用大特寫鏡頭捕捉人物的痛苦表情;在報道罷工或抗議活動的新聞中,電視畫面上突出表現被警方的警戒線擋住的示威者的憤怒,突出表現雙方的身體和行動衝突。由於追求有"瞬間"的畫面,許多記者在報道新聞中更多地選取一些表現人物悲哀的淚水、憤怒的拳頭、歡樂的尖叫.等的畫面,但忽略了問自己:鏡頭捕捉到的這個畫面在整個事件中是個別的還是普遍的?多數還是少數?鏡頭中的新聞人物有沒有因為攝像機的出現而突然激動起來?新聞人物的激烈言行有沒有表現欲的動機?有沒有不同意見者?近年來,評論家和一些社會學者、傳播學者對電視新聞最多的批評就是電視新聞一味追逐那些表現感情的和矛盾對抗的新聞。記者的新聞價值取嚮往往不再考慮傳統價值觀中的重要性等原則,變的膚淺而低級。

  2)後院籬笆原則

  拉瑟就電視新聞價值提出的另一主張是"後院籬笆原則"。(back-fence principle)80年代,電視新聞關註最多的是這樣三件事:英阿福克蘭群島之戰、中東戰爭和倫敦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電視新聞應該對哪件事更關註,更多報道呢?拉瑟說,去報道皇太子的新聞。原因就是"後院籬笆原則"。

  什麼是"後院籬笆原則"呢?按照拉瑟的解釋,就是設想一天結束的時候,兩位家庭主婦倚在後院的籬笆上聊天,一個問另一個:今天的重要新聞是什麼?那麼她們多半會談論王妃的新生嬰兒。

  我們再看看前任新聞部總裁薩朗特給CBS新聞部定下的準則是"我們做廣播電視新聞工作的人不能、不應該、也不可以把我們的新聞價值判斷建立在我們認為受眾最感興趣的事情上……"CBS的新聞價值觀在拉瑟時代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明星主持人的另一個特點是明星的身價。當ABC和NBC先後確定各自的晚間新聞主持人時,拉瑟感覺自己在CBS的砝碼應當加重。結果是CBS給拉瑟每年加80萬美元的薪水,並把雇佣合同延續,保證拉瑟擔任晚間新聞的主持人直到1990年。

  1986年是電視業衰落的時期。這年7月,CBS新聞部經歷了一次大規模裁員。包括老記者喬治·赫曼(George Herman)。後來在NBC走紅的記者薩蒂·吉爾默(Sandy Gilmour)等一批優秀記者都被裁員。9月,拉里·逖斯(Larry Tisch)成為CBS新聞部的新任執行總裁。

  1987年2月,為減省開支,人員龐大的CBS新聞部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裁員,涉及每個部門、每一層人物,約215人被解雇。CBS還不得不關閉了在西雅圖、華沙、曼谷的分部。

  1987年底到1988年,CBS的新聞收視率又回到了三大電視網的首位。拉瑟和華裔女主持人康妮·宗(宗毓華Connie Chung)作為CBS新聞形象的代表出現在觀眾面前。但CBS的晚間新聞不再像從前那樣擁有絕對的優勢地位。

  二、其他新聞節目

  1、早間節目

  1952年,NBC開辦早間雜誌型節目《今天》(Today)後,CBS立即創辦名為《早晨》(Morning)的早間新聞節目與NBC展開競爭。《早晨》是一個最能體現CBS新聞敏感性的節目。這個節目每天7點半開始,一直播出到9點半。

  不同於NBC輕鬆活潑的《今天》,CBS的《早晨》是由嚴肅重要的硬新聞組成的。總裁威廉·佩利認為在電視網的節目中,應當至少有一檔節目是不受商業競爭壓力影響的。但CBS的早間節目的弱點是比NBC晚開始半小時,所以從一開始就影響了收視率。

  70年代末,ABC也開始進入早間節目的市場,並且很快以《早安,美國)(GoodMorning,America)這樣一個新聞與娛樂節目組成的混合體占領了比CBS更大的市場份額。NBC和ABC的早間節目為他們帶來每年4千萬~5千萬的收益,而CBS〈早晨》的收入卻只有兩個對手的 1/7。CBS不得不多次對早間新聞節目作出調整。

  1982年,CBS早間的節目更名為《CBS早間新聞》(CBS Morningnews),節目主持人也仿效ABC的形式由3人組成:喬治·莫利斯(George Merits)、比爾·克蒂斯(Bill Kurtis)和黛安·索耶(Diane Sawyer)。早間新聞的內容嚴肅性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但在形式上,受到"快樂談話"的影響,作了許多改變:新聞背景改用體育節目的背景;片頭加入電子音樂的標識曲;節目中增加了一名報道好萊塢消息的記者;主持人們在天氣預報的時候,同一位新的預報員組成"談話預報"的輕鬆片斷;原來不出現的電影明星們也頻頻亮相;節目的節奏加快,風格更近談話——早先的嚴肅性被打破,變成含糊不清的混合體。

  許多觀眾不滿意這樣的改變。但由於CBS新聞部領導過分重視晚間新聞,CBS早間新聞得不到一流的新聞採編人員,有重大意義的硬新聞難以維繫,甚至曾經不得不採用過ABC的新聞或其他新聞來源

  CBS早間新聞的主持人也多次換位。1984年,女主持人黛安·索耶離開早間新聞,接替她的是曾為"美國小姐"的漂亮女明星菲麗斯·喬治(Phyllis George)。當時的CBS早間新聞雖然已經放棄了原來嚴肅新聞的模式,但這個節目終歸還是一個由硬新聞組成的晨間新聞板塊。出身娛樂界的喬治根本不適合新聞節目的風格。原來的男主持人克蒂斯認為雇佣喬治無疑把CBS早間新聞節目變成了以娛樂性為主調的《早安,美國》的翻版。

  早間節目的問題迫使CBS在兩年中換了4個節目製片人。1986年春天,原ABC《早安,美國》的製片人蘇珊·溫斯頓(Susan Wenston)受聘接手CBS早間節目。溫斯頓公開表示,她"來這是為了奪得收視率的"。溫斯頓開始把CBS早間新聞變成游戲、新聞和信息的融合體。

  1986年7月的裁員行動中,《CBS早間新聞》被取消。這個時段被可視性強的娛樂節目填充。CBS把它最大的一個新聞單元《兩小時》,一周 10小時的新聞時段,讓給了娛樂節目。老評論員安迪·魯尼,嘲諷地寫道:"CBS,過去代表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現在,它只是個公司名字的縮寫而已。"

  1987年1月,新上任的新聞部總裁邀斯將早間新聞節目改版為《CBS今晨》(CBS This Morning),仍作為新聞部的節目,取代了此前的娛樂節目。

  2、《星期天早晨》(Sunday Mornin)

  1979年,CBS的羅伯特·諾斯西爾德(Robert North shield)設計出這個星期天的早間節目,同時擔任該節目的執行製片人。他的設計是:該節目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同時又符合星期天的休閑特征,製作中講究藝術性,寫作上一反電視節目的簡單浮躁,精心寫作。

  擔任這個節目主持人的是CBS的有詩人美譽的著名記者查爾斯·庫拉爾特(Charles Kuralt)。他在60年代《晚間新聞》中製作的系列節目《在路上》曾受到人們的廣泛好評。庫拉爾特也因此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人物。節目從一開始就是成功的,很快成為一個固定播出的最經典的綜合新聞欄目。評論界也對該節目予以好評。這個節目開始建立起自己忠實的觀眾群。

  隨後,該節目以男女主持人聯合主持的方式出現:庫拉爾特和黛安·索耶(Diane Sawyer)。黛安·索耶早年在一家地方電視臺做過幾年氣象預報員,後來在尼克鬆政府任職達8年。1978年開始受雇於CBS。索耶雖然來自政府機構,然而她迷人的風度,鏡頭前良好的表現,辛苦認真的工作以及與庫拉爾特流暢自然的對答,很快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星期天早晨》的成功和早間新聞的失敗形成鮮明的對比,CBS新聞部決定,把《星期天早晨》變成每天播出的節目,就可以改變早間新聞的低收視率。於是1982年,新的《CBS早間新聞》取代了《星期天早晨》。

  3、《面對全國》(Face the Nation)

  創辦於1954年。星期天的午間播出。通常星期天午間節目不會有較高的收視率(通常僅有2~3個百分點)。這是一個傳統形式的由新聞人物為主體構成的"提問十回答"模式的半小時新聞訪談型節目。

  這個節目由一位嘉賓主持人(由電視網新聞部記者、其他新聞媒體的記者、專欄作家或政客擔任)和3位參與討論的記者組成。4人圍坐在一張咖啡桌旁。節目開始有字幕打出主持人身份、姓名,之後一位記者開始當天的話題,其餘的人都參與討論。該節目的意義在於通過記者或主持人在節目中對輿論領袖或政府決策人的採訪,對時事予以關註。因此,出現在該節目中的嘉賓多半是有關當前時事的政客。可視性和收視率都不很高。

  4、《48小時》(48hours)

  1988年1月,斯尊哲(Stringer)為製片人的《48小時》被安排到CBS的黃金時段播出。這是一個即時新聞紀錄片系列節目(instant documentary series)。報道題材是最近兩天內發生的重要新聞事件(48小時因此得名),體裁是深度報道形式。同《60分鐘》(以後章節將詳細分析)一樣,時長為 1小時的(48小時)也是每期由3到4個新聞事件,按照雜誌型新聞節目的結構組成,選材上更著重報道美國國內新聞事件。丹·拉瑟出任主持人。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75.42.79.* 在 2013年3月6日 16:38 發表

不是說美國1954年就播出彩色電視了嗎 有60年代日劇 比如奧特曼系列 為什麼查不到50年代和60年的美劇呢

回複評論
117.162.193.* 在 2019年10月12日 23:50 發表

這裡是cbs,請不要發表與該詞條有關的言論!

回複評論
M id ebbd8779dccbdba14e2876a74d41b0e0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8月2日 20:57 · 湖南 發表

往往能夠較輕鬆自由地回答,也使得大多數觀眾對訪談的內容產生興趣。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