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組織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網路組織理論是當代西方微觀經濟學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漸形成並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新領域,是近年來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全球化現象和區域創新現象時經常使用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網路組織是處理系統創新事宜時所需要的一種新的制度安排,是一種在其成員間建立有強弱不等的各種各樣的聯繫紐帶的組織集合。它比市場組織穩定,比層級組織靈活,是一種介於市場組織和企業層級組織之間的新的組織形式。
網路組織理論提出,無論是在市場之中還是企業內部,市場機制和組織機制都是共同存在的,也就是說,市場和企業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的。這種相互聯結和相互滲透,最終導致了企業間複雜易變的網路結構和多樣化的制度安排。
網路組織理論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理論,主要探討導致企業間相互聯結的網路安排及其演進的各種要素。
網路組織理論指出,網路組織一般具有以下一些性質和特點:(1)網路是一個開放系統,它向各種願意與它聯繫的單位開放,以吸取外部有用資源並積極向外輸出產品。(2)網路的本質是動態的,其基本功能在於交流及在交流中產生創新。(3)網路的特點是交流之源,交流使各個單元結成“網”,交流中產生“網”中新的結點;結點密度越大,則互相交流的機會越多、越頻繁;交流越頻繁,則結點越多;結點越多,創新機遇越多,則創新能力越強。(4)網路中的流體是多樣化的,可以是物質、信息、技術、人員、資金,也可以是情誼。情誼是產生信賴的基礎,而信賴是合作創新的重要因素之一。(5)網路的交流是多層次、多渠道的。網路的這些特性,提供了比企業等級組織更為廣闊的學習界面,使創新可以在多個層面上、多個環節中發生,同時它可以降低其成員之間的交易成本,使各成員都能同時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外部範圍經濟和網路經濟三種效應,從而使網路成為當前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蓬勃發展的新組織形式。
理查德森從企業能力的角度,區分了“相似性活動(similar activities)”和“互補性活動(supplementary activies)”,從而為網路組織的存在奠定了理論基礎。他認為,企業傾向於與其自身能力相適應的活動即“相似活動”,但企業所從事的只是某種分工活動。這種分工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社會經濟活動價值鏈中的一環,因此,企業間的活動是互補的。互補性活動需要由不相關的能力去從事,所以需要由不同的企業來進行。互補活動的協調既不可能全部由一個企業承擔,也不可能完全通過執行平衡供給和需求功能的市場來承擔,而必須由企業之間的合作來承擔。於是,理查德森擴展了潘羅斯的企業成長理論,提出了企業之外(市場)、企業之內(科層)的協調機制之外的第三種協調機制——企業間協調機制。對理查德森從互補性分析企業間制度安排的支持性觀點就是資源依賴論。該觀點認為,在企業間協調方面,為了獲得和保有資源,企業必須與環境交互作用。資源的內在化並非是企業的必然選擇,有很多資源可從外部獲得,這就意味著企業間活動需要複雜多樣的制度安排。現實中的很多虛擬企業 (動態聯盟)驗證了這些觀點。
網路組織理論發展有兩個因素,一是信息化的發展,電腦等網路工具的大量推行,企業之間交流速度加快,競爭速度也加快,二是範圍經濟的衰退,企業無力通過多元化經營方式規避市場風險。網路組織理論主要觀點是把原來多元化企業經營的內部子系統分立出來,分成許多獨立而有相互聯繫的小企業,每個小企業專註於生產的某一部分,來適應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網路組織理論的優點在於他加強了企業之間的外部聯合,推動了企業向無邊界化的方向發展。他的不足主要是網路組織理論對於一些新興的企業推行十分有效,對於大型企業如何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達到企業組織結構的轉軌問題沒有很好的研究解決。
網路化組織理論未曾解決的問題
網路化組織理論支持的企業組織結構的重要工具是網路,在目前尤其是我國的企業中,辦公自動化如“ERP”等工程還處於一種試行階段,還未成為大多數企業的有力的管理工具。而且同虛擬化組織同樣,網路化組織結構在進行外部合作時候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成本,合作的結果是否成功還有待商磋。
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