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結構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結構洞(structural holes)

目錄

什麼是結構洞[1]

  結構洞是“社會網路中的某個或某些個體和有些個體發生直接聯繫,但與其他個體不發生直接聯繫,無直接聯繫或關係間斷(disconnection)的現象,從網路整體看好像網路結構中出現了洞穴”。

  伯特用結構洞來表示非冗餘的聯繫,認為“非冗餘的聯繫人被結構洞所連接,一個結構洞是兩個行動者之間的非冗餘的聯繫”(Burt,1992:18)。例如,在圖1中,“自我”與A,B,C中的任意兩者之間的關係結構就是一個結構洞。因為,A和B都與“自我”有關係,但是二者之間卻不存在關係,相當於有一個空洞(hole)。“自我”如果希望把信息傳遞給A和B,需要分別通知;而在圖2中,“自我b’僅把信息傳遞給A’即可,因為A’可以把信息傳遞給B’。也就是說,對於“自我”來講,A與“自我”的關係和B與“自我”的關係是非冗餘的;而對於“自我b’來講,A’與“自我b’的關係和B’與“自我b’的關係則是冗餘的。“自我”便是結構洞的中間人或者占據者。伯特認為,結構洞能夠為其占據者獲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機會,從而比網路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員更具有競爭優勢

Image:结构洞图.jpg

  僅僅從關係的缺失角度並不能完全說明結構洞。判斷結構洞的標準有兩個:凝聚性(cohesion)和對等性(equivalence)。凝聚性的含義是,如果一個群體的兩個聯絡人之間存在直接的關係,凝聚力加大,冗餘性也增強。例如,在派系中就不存在結構洞。對等性的含義在於考慮到了“自我”與其網路成員之間的間接關係。如果兩個行動者與網路中的同一群人之間共用同樣的關係,我們便說這兩個人(如圖3中的A和B)之間是結構對等的。他們之間可能沒有直接的聯繫,但是每個人的關係網卻可能一樣,因此從“自我”的角度看,這兩個人(如A,B)提供的信息是冗餘的。自1992年以來,伯特就致力於結構洞理論的推廣研究,在此方面發表了大量著述。

Image:图3结构对等性.jpg

  可見,格蘭諾維特所說的“弱關係”指的是兩個行動者之間關係的“強弱”這種具體性質,不管如何界定關係的強弱。“橋”或者“局部橋”都是一種特殊的關係,儘管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是弱關係。而伯特所說的結構洞則代表由至少三個行動者之間關係構成的一種特殊結構,這種結構可能為中間人帶來利益。因此,這種結構就會成為社會資本,其中間者扮演著中介人(broker)的角色。

  結構洞這種結構能夠為中間人提供什麼好處?這要看網路的性質,也要看網路中的行動者是什麼。如果行動者是個人,那麼這種結構很可能為這個人提供非冗餘的信息,從而為自己帶來職位晉升工資的增長或者聲望的提高等(Burt,2004);如果行動者是社區,這種結構可能為社區的發展提供機遇;如果是高校,這種結構可以為學校聲望的提高作出貢獻。無論如何,結構洞會成為社會資本,對占據者來說有重大意義。

結構洞的競爭優勢[2]

  Burt的結構洞理論是在競爭的社會結構中提出的,因此它對競爭有著不同的見解,認為決定競爭參與者勝負的不是參與者的特性,而是關係的競爭。因此占據結構洞位置無疑會獲得競爭優勢

  社會學領域的學者們對結構洞可以作為企業的競爭優勢紛紛表示認同。首先,實驗研究認為資源聚集在與關係間斷的兩個合作伙伴分別有交往的團隊手中; 其次,普查資料紛紛證明,當產業製造商之間聯繫緊密,且市場上有大量非冗餘的供應商和客戶時,產業邊際利潤增加(Burt,1992);另外,測量數據說明占據結構洞的聯繫人網路擁有職業優勢(Lin,Ensel,and Vaughn,1981;Lin and Dumin,1986;Carnpbelll,M arsden,and Hurlbert,1986;M arsdenand Hurlbert,1988)。

  但是各種戰略理論在解釋企業的競爭行為時都是將企業作為一個自主的和單獨行動的元素進行分析,忽略了企業在社會網路中的競爭行為演化。Gnyawti與Madhavan從行動者、企業、產業等多個層面,用網路嵌入的觀點來描述合作網路中企業中的競爭行為。他們分析了社會網路框架對企業的競爭行為與競爭能力的影響:網路一方面會提升企業的異質能力,引發其競爭行為動機。另一方面企業競爭行為動機受到網路中心度、結構自主性、結構等位和網路密度等四種網路機制的影響,其中網路密度還是其他三種網路結構的調節變數(Gnyawali&Madhavan,2001)。

結構洞與弱關係[2]

  1973年,Grannovetter在The Strength ofWeak Ties一書中將勞動力市場作為切人點,提出強關係使人們彼此擁有的信息互相重疊,因此關於新思路和新機遇的信息只有通過弱關係(weaktie)才能在獨立的群組之間進行傳播。弱關係和結構洞似乎在描述同一現象,但結構洞理論的提出有其深意。首先,關係的強弱只是信息傳遞的一個相關因素,結構洞並不是用來說明關係的強弱, 而是信息的傳遞機制和原因所在。其次,弱關係只論述了網路中的信息利益,而對控制利益則含糊其辭,因此並不能確保競爭優勢的獲得。最重要的是,結構洞理論超出了兩個行動者之間關係強弱的層面,提出了至少三個行動者之間的網路結構,將其作為社會網路的基礎。

結構洞與企業邊界[2]

  Shipilov和Li以社會網路結構為出發點,認為在複雜的績效反饋迴路中,一方面外部的社會關係極大影響企業績效,另一方面搭橋行為消耗資源,所以占據結構洞位置企業的邊界取決於企業充分駕馭不斷擴展的網路的能力上限,從而詮釋了Coase和Penrose關於企業邊界的認識(Shipilov&Li,2008)。

參考文獻

  1. 劉軍.整體網分析講義 UCINET軟體實用指南[M].格致出版社,2009.07.
  2. 2.0 2.1 2.2 梁魯晉.結構洞理論綜述及應用研究探析[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1年04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138****3003.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結構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1.30.142.* 在 2018年1月13日 11:32 發表

非常不錯的圖片,很直接理解到。 感謝

回複評論
114.254.149.* 在 2019年3月1日 11:42 發表

很好,多謝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