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調節政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供給結構政策(supply-adjusting policy)
目錄 |
什麼是供給調節政策[1]
供給調節政策又稱結構政策,是指通過影響經濟增長的三個決定因素,即生產率、資產形戍及勞動投入,激發經濟活力,通過總供給增加而平衡供求總量的供給調節準則及方針。
供給調節政策的特點[2]
供給調節政策的特點是長期性,在短期內難以有顯著的效果,但它可以從根本上提高一國的經濟實力與科技水平,從而為實現內外均衡創造條件。
供給調節政策的內容[2]
供給調節政策包括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制度創新政策等。
(一)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的核心在於優化產業結構,根據國內、國際市場的變化制定出正確的產業結構規劃,一方面鼓勵發展和擴大一部分產業,另一方面對一些產業部門進行調整、限制,乃至於取消。政府實施產業政策的重要目的,在於剋服資源在個產業部門間流動的障礙,使本國產業結構的變動適應國內外市場的情況,在保障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減少乃至消除結構性的國際收支失衡。
(二)科技政策
現代各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科技水平的競爭,發揮知識在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已成為各國的共識。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科技政策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推動技術進
步技術進步一般應從一國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著手。從內部看,主要是重視和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重視技術教育,鼓勵技術發明和創新,使原有的傳統技術不斷得到改進;從外部看,主要是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原有企業或新建企業直接採用國外先進生產方法或工藝,代替傳統的生產方法和工藝技術。政府應在這兩項工作中都發揮指導作用,引導企業實現技術進步。
2.提高管理水平
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管理制度與之相適應,現代管理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反過來又大大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高管理水平的重點在於採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經驗,改進管理手段,培養企業家階層。
3.加強人力資本投資
人力資本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運用科技進行管理的主體。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真正制約其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決定因素,不只是物質資本和技術,而是缺乏人力資本優勢,低下的勞動力素質是無法對現代化技術設備進行使用和管理的。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主要是增加投資強度,調整教育結構,改革教育體制,鼓勵國際交流,從而最終提高本國勞動力的素質。
(三)制度創新政策
制度創新政策是針對經濟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而提出的。主要表現為企業制度改革,包括企業創立時的投資制度改革、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富有活力的、具有較高競爭力的微觀經濟主體始終是實現內外均衡目標的基礎。如果一國經濟中存在的低效率具有普遍的制度性原因,比如規模大、效率低的國有企業問題,那麼,進行制度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