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碳匯漁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碳匯漁業

  碳匯漁業是指能夠發揮碳匯功能、具有直接或間接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效果的漁業生產過程、活動和機制。

發展碳匯漁業的必要性[1]

  (一)國際發展趨勢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各國關註的焦點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京都議定書》和《哥本哈根協議》相繼規定了發達國家的定量減排義務,但近年來發達國家的排放量不但沒下降反而升高,如日本和加拿大減排任務都是6%,但實際分別增長了7%和27%。可以看出對於發達國家,維持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實現議定書規定的減排任務是有難度的。在未來,發達國家將更強調“抵消排放”和“換取排放”方案,更傾向於選擇經濟實惠的碳匯“抵消排放”方案。、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是兩個重要的碳匯庫,其中陸地的森林生態系統碳匯是目前發展比較成熟的碳匯項目。在國外,從最初的森林碳匯的評價,CDM碳匯項目的開展,到碳匯項目的市場化和碳匯的初步貿易已有一段時間,並有一定的規模,在某些地區並已有逐漸向碳匯經濟發展的趨勢。隨著森林碳匯進入《京都議定書》規定的CDM,發達國家可以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與減排事業有關的資金或技術轉讓,所削減的部分可以作為自身的排放權使用。同時發展中國家又可藉此從發達國家受益,可以獲得提高能源利用效用的新選擇,加快實現綠色低碳經濟。這樣,就為碳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海洋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開發剛剛起步。碳匯漁業是一個新興的碳匯產業,雖然目前還停留在研究階段,但在不久的將來,漁業碳匯的產業化、市場化將成為我國節能減排的重要方式,大大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二)國情發展需要

  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目前還處於工業化發展的加速階段,人口基數大,大力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主要任務。由於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以煤炭等石化燃料為主。如在電力能源中,水電僅占20%左右,火電占到77%。面對這樣的基本國情,我國要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壓力很大,但不會以降低人均收入水平或延緩經濟發展速度為代價。

  降低碳排放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工業減排;一是通過碳匯產業減排。通過工業直接減排,據專家預測,煤炭用量比重每降低1個百分點,可減少0.74%的碳排放,但同時會影響GDP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就業崗位減少740多萬個。我國產業結構中重化工和資源型產業比重偏高,高碳能源占絕對優勢,如果大範圍的通過工業直接減排,必然會阻礙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相比工業減排,利用碳匯產業減排,投資少、代價低、見效快、綜合效益好,對經濟增速的影響相對溫和。因此,在堅持直接減排與間接減排並舉的同時,要更加突出發揮生物碳匯間接減排的獨特作用。

  我國碳匯工作開始於2004年,主要集中在碳匯評價的研究和CDM項目的開展上。內蒙古敖漢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項目,是根據《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相關規定,由外方承擔部分投入,在我國造林的第一個“碳匯”造林項目。項目第一個有效期5年時間內投資153萬美元,在敖漢旗荒沙地造林3000公頃;國家林業局已將廣西利用世界銀行生物碳基金開展的造林再造林項目作為碳匯試點實施;四川、雲南也在利用保護國際籌集的資金,啟動碳匯試點工作。碳匯林業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了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補償,為林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投融資渠道;是我國節能減排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自身發展優勢

  碳匯漁業自身發展優勢和潛力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l、資源優勢明顯。我國管轄海域大約300萬平方公裡,海洋國土廣闊。同時我國是個海洋漁業大國,,海洋魚類5000多種,蝦、蟹、貝、藻類千餘種;海域漁場面積也很廣闊,最大持續漁獲量和最佳漁業資源可捕量分別約為4.7×109kg/年和3.0×109kg/g;近海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河121生態系統,港灣生態系統、紅樹林生態系統、珊瑚礁生態系統等各具特色。

  2、漁業碳匯能力巨大。研究證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整個海洋含有的碳總量達到39萬億噸,占全球碳總量的93%,約為大氣的53倍。人類活動每年排放的CO2以碳計為55億噸,其中海洋吸收了人類排放CO2總量的20%35%,大約為20億噸,而陸地僅吸收7億噸。近海與深海大洋相比雖然面積較小,僅占全球海洋面積的7%~8%,海水中儲藏的碳也只有3.1×1011噸,不到深海大洋的1%。但是近海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力卻占全球海洋系統的15%一30%,有機碳埋藏更是占整個海洋埋藏量的90%凹。另外沿海地區是人類經濟活動密集區,各類生產活動產生的大量有機質和營養鹽通過河流排入並沉積於近海海域,這使得近海成為人為二氧化碳的重要匯區。

  海洋生物是生物碳匯的主要完成者。根據聯合國《藍碳》報告,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綠色碳捕獲是由浮游生物、細菌、海藻、鹽沼植物和紅樹林等海洋生物完成的。海洋植物總量雖然只有陸生植物的0.05%,但其碳儲量(迴圈量)卻與陸生植物相當;海洋植物的生長面積不足全球海底面積的0.5%,但捕獲和封存的碳占全球碳固定量的50%一70%,成為生物碳匯的主要完成者;陸地生態系統捕獲和儲存的碳可保存幾十年或幾百年,而在海洋生物固定的碳可以儲存上千年。

我國碳匯漁業SWOT分析[1]

  SWOT方法對碳匯漁業的內部條件即優勢(Strengths)和劣勢(Weaknesses)、外部環境即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這四個要素加以綜合評估和分析得出結論,清晰地確定碳匯漁業的資源優勢和存在的缺陷,瞭解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從而在戰略與戰術兩個層面加以調整,保障碳匯漁業的發展達到既定目標。對我國碳匯漁業進行“強、弱、機、危”綜合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我國碳匯漁業發展空間,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可行的戰略路徑選擇。

  優勢:我國碳匯漁業發展基礎條件優越,可利用試點分佈廣泛,從事漁業研究的人才資源稟賦優越,並且現有的碳匯漁業技術也成熟,等等。

  劣勢:海水養殖是發展碳匯漁業的基礎,但是海水養殖方式粗放、管理規劃不科學;與碳匯漁業息息相關的上下游產業供應鏈建設薄弱;雖然人才資源豐富,但高學歷專業性人才比例偏低,等等。

  機遇:碳匯漁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我國提供了早日實現減碳目標提供了新途徑;碳匯漁業的發展將促進漁業科技快速發展,掀起中國低碳漁業新浪潮,帶動多產業發展,拉動就業及經濟的發展,等等。

  威脅:由於碳匯漁業理論基礎處於初級階段,沒有建立國際認可的漁業碳匯市場,衛生標準無法滿足國際漁業產品進口市場日益嚴格的要求,等等。

發展碳匯漁業的策略[1]

  (一)發展生態養殖模式,充分發揮漁業的碳匯功能

  充分利用海洋環境中食物鏈傳遞規律以及各種物理化學作用機制,實行立體化綜合養殖,在凈化海洋養殖環境,提高養殖效率的同時,增強生物碳匯功能。在垂直層面,實行上中下立體開發。上層以藻類養殖為主,吸收CO2:,釋放氧氣,將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中層養殖蝦夷扇貝等貝類,濾食浮游植物,其釋放的CO2:和排泄物又可為上層藻類吸收;同時又可為下層生物提供餌料。下層養殖海參、鮑魚、海膽等海珍品,其中的腐食性生物又可以吸收各層的糞便排泄物和碎屑沉積物。從而各層生物的代謝物相互利用,實現漁業生態環境的平衡,增加了海域利用的有效率,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有效完成了漁業的碳匯功能。

  (二)發展海洋牧業,保護近海自然生物碳匯

  在特定海域,採用建立大型人工孵化站、大規模投放人工魚礁,採用先進魚群控制技術等整套規模化的漁業設施和系統科學化的管理、監測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大力推動淺海海藻(草)床建設、深水大型藻類養殖和生物質能源新材料開發等規模化的海洋森林工程建設。從而培育高效的海洋牧場。這樣以來,既可以保護海洋環境,提高某些經濟品種的產量或整個海域的魚類產量,以確保水產資源穩定和持續的增長,又保護近海自然生物碳匯,進一步降低了大氣中CO含量,真正實現了碳匯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日本、南韓、挪威等國家的海洋“牧場”建設比較成熟,效益顯著。我國遼寧省在獐子島建成了目前我國目前最大的海洋“牧場”應借鑒國內外發展海洋牧場的經驗,加強海洋牧場在設計、選址、製造、運輸、投放、驗收、檢測、招投標、監理等一系列程式的監管力度,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運作方法。

  (三)提高漁業生產技術水平,增強漁業碳匯能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碳匯漁業是漁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吸納、融合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的結果。尤其是生物技術在海水養殖中的應用是當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所以要充分利用生物修複技術,特別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的能力來控制和改善養殖環境,以達優化海洋生態環境的目的。該技術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有效降解、轉化養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促進養殖生態良性循壞,併進一步形成微生物菌團,作為優質餌料被養殖種類攝食,從而達到促進養殖業增產增效,生物碳匯功能增強的目的。

  因此,要提高漁業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實現集約化低碳生產,必須加強與漁業生產技術的科技創新,提高漁業碳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四)加強基礎工作,促進建立漁業碳匯交易中心

  漁業碳匯市場是關鍵,沒有市場就無法實現碳交易,無法實現碳匯漁業的碳匯價值。但是迄今為止《京都議定書》都未承認海洋生物的碳匯功能,《京都議定書》所衍生出的碳匯市場和碳匯項目也無法安排。因此要加強各項漁業生產的基礎工作,積極爭取與國外的合作項目,像森林碳匯一樣建立綠色基金,多方渠道籌措資金,建立碳匯漁業交易中心,積極推進碳匯漁業的市場化。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孫吉亭,趙玉傑.我國碳匯漁業發展模式研究(J).東嶽論叢.2011,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寒曦,Tracy,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碳匯漁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