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碳汇渔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碳汇渔业

  碳汇渔业是指能够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渔业生产过程、活动和机制。

发展碳汇渔业的必要性[1]

  (一)国际发展趋势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相继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定量减排义务,但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不但没下降反而升高,如日本和加拿大减排任务都是6%,但实际分别增长了7%和27%。可以看出对于发达国家,维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实现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任务是有难度的。在未来,发达国家将更强调“抵消排放”和“换取排放”方案,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实惠的碳汇“抵消排放”方案。、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是两个重要的碳汇库,其中陆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是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碳汇项目。在国外,从最初的森林碳汇的评价,CDM碳汇项目的开展,到碳汇项目的市场化和碳汇的初步贸易已有一段时间,并有一定的规模,在某些地区并已有逐渐向碳汇经济发展的趋势。随着森林碳汇进入《京都议定书》规定的CDM,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与减排事业有关的资金或技术转让,所削减的部分可以作为自身的排放权使用。同时发展中国家又可借此从发达国家受益,可以获得提高能源利用效用的新选择,加快实现绿色低碳经济。这样,就为碳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开发刚刚起步。碳汇渔业是一个新兴的碳汇产业,虽然目前还停留在研究阶段,但在不久的将来,渔业碳汇的产业化、市场化将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大大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国情发展需要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基数大,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以煤炭等石化燃料为主。如在电力能源中,水电仅占20%左右,火电占到77%。面对这样的基本国情,我国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压力很大,但不会以降低人均收入水平或延缓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

  降低碳排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工业减排;一是通过碳汇产业减排。通过工业直接减排,据专家预测,煤炭用量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减少0.74%的碳排放,但同时会影响GDP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就业岗位减少740多万个。我国产业结构中重化工和资源型产业比重偏高,高碳能源占绝对优势,如果大范围的通过工业直接减排,必然会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相比工业减排,利用碳汇产业减排,投资少、代价低、见效快、综合效益好,对经济增速的影响相对温和。因此,在坚持直接减排与间接减排并举的同时,要更加突出发挥生物碳汇间接减排的独特作用。

  我国碳汇工作开始于2004年,主要集中在碳汇评价的研究和CDM项目的开展上。内蒙古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是根据《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相关规定,由外方承担部分投入,在我国造林的第一个“碳汇”造林项目。项目第一个有效期5年时间内投资153万美元,在敖汉旗荒沙地造林3000公顷;国家林业局已将广西利用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开展的造林再造林项目作为碳汇试点实施;四川、云南也在利用保护国际筹集的资金,启动碳汇试点工作。碳汇林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补偿,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投融资渠道;是我国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自身发展优势

  碳汇渔业自身发展优势和潜力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l、资源优势明显。我国管辖海域大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广阔。同时我国是个海洋渔业大国,,海洋鱼类5000多种,虾、蟹、贝、藻类千余种;海域渔场面积也很广阔,最大持续渔获量和最佳渔业资源可捕量分别约为4.7×109kg/年和3.0×109kg/g;近海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河121生态系统,港湾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等各具特色。

  2、渔业碳汇能力巨大。研究证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吨,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CO2以碳计为55亿吨,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CO2总量的20%35%,大约为20亿吨,而陆地仅吸收7亿吨。近海与深海大洋相比虽然面积较小,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7%~8%,海水中储藏的碳也只有3.1×1011吨,不到深海大洋的1%。但是近海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却占全球海洋系统的15%一30%,有机碳埋藏更是占整个海洋埋藏量的90%凹。另外沿海地区是人类经济活动密集区,各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大量有机质和营养盐通过河流排入并沉积于近海海域,这使得近海成为人为二氧化碳的重要汇区。

  海洋生物是生物碳汇的主要完成者。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完成的。海洋植物总量虽然只有陆生植物的0.05%,但其碳储量(循环量)却与陆生植物相当;海洋植物的生长面积不足全球海底面积的0.5%,但捕获和封存的碳占全球碳固定量的50%一70%,成为生物碳汇的主要完成者;陆地生态系统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保存几十年或几百年,而在海洋生物固定的碳可以储存上千年。

我国碳汇渔业SWOT分析[1]

  SWOT方法对碳汇渔业的内部条件即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即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这四个要素加以综合评估和分析得出结论,清晰地确定碳汇渔业的资源优势和存在的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保障碳汇渔业的发展达到既定目标。对我国碳汇渔业进行“强、弱、机、危”综合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碳汇渔业发展空间,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的战略路径选择。

  优势:我国碳汇渔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可利用试点分布广泛,从事渔业研究的人才资源禀赋优越,并且现有的碳汇渔业技术也成熟,等等。

  劣势:海水养殖是发展碳汇渔业的基础,但是海水养殖方式粗放、管理规划不科学;与碳汇渔业息息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供应链建设薄弱;虽然人才资源丰富,但高学历专业性人才比例偏低,等等。

  机遇:碳汇渔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国提供了早日实现减碳目标提供了新途径;碳汇渔业的发展将促进渔业科技快速发展,掀起中国低碳渔业新浪潮,带动多产业发展,拉动就业及经济的发展,等等。

  威胁:由于碳汇渔业理论基础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建立国际认可的渔业碳汇市场,卫生标准无法满足国际渔业产品进口市场日益严格的要求,等等。

发展碳汇渔业的策略[1]

  (一)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充分发挥渔业的碳汇功能

  充分利用海洋环境中食物链传递规律以及各种物理化学作用机制,实行立体化综合养殖,在净化海洋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增强生物碳汇功能。在垂直层面,实行上中下立体开发。上层以藻类养殖为主,吸收CO2:,释放氧气,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中层养殖虾夷扇贝等贝类,滤食浮游植物,其释放的CO2:和排泄物又可为上层藻类吸收;同时又可为下层生物提供饵料。下层养殖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其中的腐食性生物又可以吸收各层的粪便排泄物和碎屑沉积物。从而各层生物的代谢物相互利用,实现渔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增加了海域利用的有效率,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完成了渔业的碳汇功能。

  (二)发展海洋牧业,保护近海自然生物碳汇

  在特定海域,采用建立大型人工孵化站、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采用先进鱼群控制技术等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科学化的管理、监测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大力推动浅海海藻(草)床建设、深水大型藻类养殖和生物质能源新材料开发等规模化的海洋森林工程建设。从而培育高效的海洋牧场。这样以来,既可以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又保护近海自然生物碳汇,进一步降低了大气中CO含量,真正实现了碳汇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韩国、挪威等国家的海洋“牧场”建设比较成熟,效益显著。我国辽宁省在獐子岛建成了目前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洋“牧场”应借鉴国内外发展海洋牧场的经验,加强海洋牧场在设计、选址、制造、运输、投放、验收、检测、招投标、监理等一系列程序的监管力度,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方法。

  (三)提高渔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渔业碳汇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碳汇渔业是渔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吸纳、融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果。尤其是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所以要充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特别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来控制和改善养殖环境,以达优化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该技术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有效降解、转化养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促进养殖生态良性循坏,并进一步形成微生物菌团,作为优质饵料被养殖种类摄食,从而达到促进养殖业增产增效,生物碳汇功能增强的目的。

  因此,要提高渔业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实现集约化低碳生产,必须加强与渔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创新,提高渔业碳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四)加强基础工作,促进建立渔业碳汇交易中心

  渔业碳汇市场是关键,没有市场就无法实现碳交易,无法实现碳汇渔业的碳汇价值。但是迄今为止《京都议定书》都未承认海洋生物的碳汇功能,《京都议定书》所衍生出的碳汇市场和碳汇项目也无法安排。因此要加强各项渔业生产的基础工作,积极争取与国外的合作项目,像森林碳汇一样建立绿色基金,多方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碳汇渔业交易中心,积极推进碳汇渔业的市场化。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孙吉亭,赵玉杰.我国碳汇渔业发展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2011,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寒曦,Tracy,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碳汇渔业"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