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資本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知識資本論是指1982年,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發表《大趨勢》一書中提到的理論。約翰·奈斯比特從10個方面論述了美國社會發展的趨勢,他認為:知識是我們經濟社會的驅動力,知識經濟社會是真實的存在,是創造、生產和分配信息知識的經濟社會。他概括了信息社會的4個特征:
3、人們註意和關心的不是過去和現在,而是將來;
4、信息社會是訴訟密集的社會。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阿斯奔研究所(The Aspen Institute)等單位聯合組建信息探索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Studies),在它出版的《1993~1994年鑒》中,以《知識經濟:21世紀信息時代的本質》為總標題,發表了6篇論文,從6個不同方面審視了“明天信息社會”的特征和本質。在第一篇論文《技術在信息時代的地位:把信號轉為行動》中,明確提出:信息和知識正在取代資本和能源而成為能創造財富的主要資產,正如資本和能源在300年前取代土地和勞動力一樣。而且,本世紀技術的發展,使勞動由體力變為智力。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世界經濟已變成信息密集型的經濟,信息技術具有獨特的經濟屬性。
美國學者安妮·布魯金為此專門寫了專著《第三資源——智力資本及其管理》,書中明確提出:智力資本並不是新事物,它自第一位賣主與客戶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之時就已出現,那時它被稱為信譽。最近20年,它在信息技術、媒體和通信等重要技術領域有了迅猛的發展,使我們以新的手段建立起一個全球經濟。這些手段之中有很多為我們帶來了無形的益處,它們在此之前根本不存在,而現在已變得司空見慣了。公司沒有它們就不能運營,擁有它們就擁有了競爭優勢,所以它們是一種資產。智力資本是對公司得以運行的所有無形資產的總稱。在文章中他還對智力資本的構成做了歸納:(1)市場資產;(2)知識產權資產;(3)人力資產;(4)基礎結構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