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激勵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痛苦激勵(Pain Incentives)
目錄 |
痛苦激勵是指企業採取讓員工感到“痛苦”的方式來激發出員工更高的生產率。以古代奴隸製為例,這就是說,奴隸主的鞭子可以使奴隸發揮出更高的生產率。當肉體直接受到威脅時,可以使奴隸發揮出超常的生產力。如果是這樣的話,奴隸就比自由人具有更高的生產力,那麼,市場交換就無法使奴隸變成一個自由人。奴隸制從長期來看也是一種帕累托均衡。在現實中,我們也看到,雇用自由勞動的企業如果工作條件特差就必須支付更高的工資才能吸引到工人,但雇用奴隸勞動的企業卻不必因為條件差而支付更高的工資,結果後者將使前者破產。
痛苦激勵的相關理論[1]
費諾蒂(1984)認為,奴隸制只有立足於痛苦激勵才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勞動組織形式;而痛苦激勵只有在一些活動中才能提高生產力,它可以製造殘酷努力(Brute Effoa),但也降低了工作質量,因為受折磨的工人是笨拙的、沒有想象力的和意志薄弱的。此外,生產技術隨著努力和細心程度(Care Intensi哆)而變化,細心密集型的活動往往是資本密集型的,而努力密集型的活動是土地一自然資源密集型的。
結果,強迫勞動的比較優勢可以在努力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活動中存在,在這些活動中,可以用相對低的成本來組織奴隸的工作。費諾蒂(1984)認為,這些條件存在於各種農業、採礦、鑿石和公共活動等使用原始技術的工作中。美國南部的奴隸種植園從事的就是棉花、穀物和種植工作,某一年的粗心大意不會影響下一年的收成。
但在古羅馬,情況卻完全不同,奴隸種植園種植的葡萄和橄欖樹卻是細心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奴隸制在古代自動地消失了,這一點長期以來一直使歷史學家們迷惑不解和備受折磨。費諾蒂(1984)對此提供了一個解釋,那就是,古羅馬種植園的生產過程是資本和細心密集型的,在這種背景下,痛苦激勵是相對無效率的,因此奴隸制不是一種帕累托穩態組織。
- ↑ 張衛東著,新制度經濟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12,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