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形成機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電價形成機制是指影響電價的各種要素之問相互制衡與相互聯繫的內在關係。
(一)電價形成的特殊性
基於市場形成價格的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機制完善的市場環境下,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市場價格能自發產生一種力量,使供給恰好等於需求,這時的價格也就是市場最優均衡價格。當價格低於這個均衡價格時'需求量小於供應量,這時市場便出現短缺現象,即在這樣的價格下,供應量不足以滿足需求量。短缺促使價格逐步上漲,而價格的提高將促進生產,最後市場機制的作用會使價格穩定在均衡水平。電力作為一種商品,也遵循上述價格形成的規律。但是’由於電力這種商品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電價的形成也有其特殊性。
1、電價構成的複雜性
由於電力產業分為發、輸、配、售4個環節,因此電力價格可分為發電價格、輸電價格和配電價格。發電價格也稱為上網電價,即發電廠所發電能的出廠價格,體現了發電資源稀缺程度及成本差異,可以通過對它的調節來使電源結構合理化。輸電價格,也稱為電網電價,是指高壓或超高壓輸電或電路的擁有者向配電企業售電的價格,它與一般商品發售給零售商、批發商的價格類似,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批發電價,體現了輸電與發電的資源耗費,用以調節輸電網建設,並解決電力資源富裕地區與貧乏地區的調配。配電價格,則是由配電企業向終端用戶的售電價格,它與一般商品的零售價格的內涵接近,一般也稱為用戶電價或零售電價,體現了用戶對供電成本的影響。由於發電價格、輸電價格、配電價格各自的特性,應分別對它們定價。
2、成本核算的特殊性
供電成本因時因地而不同,必須合理區分,反映出不同電能消費方式造成的成本差異,才能正確制定電價,實現公平負擔。由於我國地域遼闊,電力資源和負荷分佈不均衡的問題非常突出。西部煤炭、水能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水平低,而東部負荷大,卻離電源點較遠,電價水平就比較高。豐水時水電成本較低;枯水時主要依靠火電,成本較高。高峰負荷時為了保證供電的質量和系統的安全,邊際成本顯著提高,低谷負荷時成本則大幅降低,這種成本差異必須通過電價反映出來,並以此來引導用戶合理分配用電時間調劑峰谷用電量。低壓用電線路損耗較大,電價應高;高壓用電線路損耗較小,電價應低。因此,電力企業必須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合理確定電價水平和電價體系,以滿足用戶對供給的公平性要求。
3、電力產品缺乏價格彈性
消費者對電力產品的消費具有依賴性,對其價格的變動不敏感,消費者需求的價格彈性比較小。利用這種特性,電力企業為了獲得較高的收益就可能想方設法抬高電價。
(二)電力產品定價的一般方法論分析
1、最大利潤定價法
根據經濟學理論,企業自主定價的原則是利潤最大化,也就是選擇使邊際收入等於邊際成本時的價格和產量水平。如果電力企業在沒有價格管制的情況下自主定價,就會憑藉其壟斷地位制定高價,從而產生社會福利損失。這不符合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
2、邊際成本定價法
由於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是完全競爭市場的均衡條件,這就是最理想的價格水平和產量水平,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社會資源也處於最優配置的狀態,一切都符合帕累托最優的標準。但是,由於電力產業自然壟斷性的產業特征、規模經濟性在起作用,平均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增大而遞減。如果這一作用使邊際成本低於平均成本,而電力企業又採用邊際成本來定價的話,就會使收入彌補不了成本而出現虧損從而威脅電力企業的財務穩定性,也就產生了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和電力企業再投資持續發展的兩難問題。政府往往用國家稅收給電力企業補齊虧損。但電力產業的設備和網路建設費用很高,固定成本比重也很高,造成補助額太大,產生了新的收入再分配問題。這是電力企業長期以來經營效率較低的原因之一。即使企業長期虧損,也有國家補助,企業就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動力。因此,這種方式是不科學的。
3、平均成本定價法
政府希望選擇一種既能夠使社會福利儘可能的大,又能使企業收回投資進行再生產並獲取正常利潤的定價方法,平均成本定價法就是介於二者之間的一種方法。平均成本中包含了“正常利潤”,是一種既不使電力企業出現虧損,也不讓它獲得超額利潤的收支平衡的價格形成方式,這種定價方法在滿足企業財務的穩定化、確保企業內部效率以及避免收入再分配這3項電價制定的原則方面要優於其他2種定價方法。